晚清牛人的驚世預言:大清撐不過50年,一言成讖

長居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趁明末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天下大亂之際,以投降的漢族將領官員為前驅,八旗精銳為主力,入關定鼎天下。歷經200年後,至清道光帝后期鴉片戰爭失敗被迫打開國門,而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更是動搖了帝國統治的根據,帝國已是處於風雨飄搖之際,許多重要大臣對帝國的晦暗前景憂心忡忡,紛紛開展洋務運動力圖挽大廈於將傾。19世紀60年代,有一位有識之士斷言,大清撐不過50年,事實證明了其論斷的準確性,這位高才就是曾任曾國藩幕僚的趙烈文。

晚清牛人的驚世預言:大清撐不過50年,一言成讖

曾國藩

晚清牛人的驚世預言:大清撐不過50年,一言成讖

趙烈文


咸豐五年(1855年),趙烈文被推薦給曾國藩做幕僚,因其才識過人,逐漸取得賞識和信任。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公元1867年7月21日),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趙烈文聊天時,憂心忡忡地對其說:“京中來人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袴,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 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說,現在天下統一已經很久了,勢必會漸漸分裂,不過由於皇上一直很有權威,而且中央政府沒有先爛掉,所以現在還沒有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但據他認為,今後的大禍是中央政府會先垮臺,然後出現各自為政、割據分裂的局面,大概不出五十年就會發生這種災禍。 聽了趙烈文這番話,曾國藩立刻眉頭緊鎖,沉思半天才說:“然則當南遷乎?”顯然,他不完全同意趙烈文的觀點,認為清王朝並不會完全被推翻,有可能與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的政權南遷、南北分治、維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樣.對此,趙烈文明確回答說:“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他認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恐將徹底滅亡。曾國藩反駁說:“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趙的談話實際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軍因明亡於李自成、吳三桂因紅顏一怒大開城門而入關,所以“創業太易”;入關後為震懾人數遠遠多於自己的漢人而大開殺戒,如“揚州十 日”、“嘉定三屠”,所以“誅戮太重”,這兩點決定了清王朝統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後來的君王——可能他心中所指為康、乾、嘉——的“君德”固然十分純正,但善與惡並不互相掩蓋彌補,何況“天道”已給他們帶來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為回答,因此這些後來君主們的“德澤”並不能抵消清王朝“開國”時的無道,仍不足補償其統治的合法性匱缺。對趙從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殘暴性這兩點來否定其統治的合法性的這番言論,曾國藩並未反駁沉默很久後,曾才頗為無奈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祏”是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屋,“宗祏之隕”即指王朝覆滅,曾國藩也預感到清王朝正面臨滅頂之災。

最終讓曾國藩對趙烈文的預言喪失最後一點僥倖心理的是,在他出任直隸總督後,廣泛接觸清王朝最高核心領導層後,對大清核心領導人物和全國時局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直到此時曾國藩終於承認,時局確實會像趙烈文所預言那樣,整個朝堂沒有人物有力挽狂瀾的魄力,大清確實大勢已去,覆滅在所難免。

歷史確實證實了趙烈文的預言,病入膏肓的大清在內憂外患中走向衰敗,終於在1911年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