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省“兩會”:創新安徽,迎來發展的春天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潮流來了,跟不上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必須下好創新先手棋。創新安徽,正迎來發展的春天。

回首2018年,一批高質量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多個領域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轉化帶來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統計顯示,2018年1月至11月,全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7件,同比增長29.6%;全省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達228.0億元、191.3億元,同比增長26.3%和9.8%;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710家,較上年淨增加4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7%、14.9%。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顯示,我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全國第10位,中部排名第2位,連續7年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創新安徽,正釋放創造力,解放生產力,贏得新優勢。

加快創新平臺建設,重大創新成果相繼湧現

“人造太陽”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剛剛過去的一年,我省紮實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建設,啟動建設量子信息科學安徽省實驗室等10家實驗室、人工智能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等10家創新中心,取得多項國際前沿的重大科技成果。

作為全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四大科研領域,成為高端創新的排頭兵。2018年,該中心在信息領域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在建的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開展未來網絡體系架構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在環境感知信息的認知計算、自主駕駛車輛的決策控制等3個層次上取得重要突破。在能源領域,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物理條件。在健康領域,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涵蓋了絕大多數已知人類癌症激酶靶點以及致病性突變。自主研發的針對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藥1類創新靶向藥物HYML-122,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在環境領域,自主研製的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等3臺載荷隨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使我國首次觀測獲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佈圖,將為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提供有力科學數據支撐。2018年12月14日,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安徽合肥啟動建設,該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內容之一,將建成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安徽製造”競爭力快步提升

過去的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牽動人心,一些高技術企業經營受到影響。而在安徽,有這麼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從容面對,加快了產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近日,記者在位於合肥高新區的美亞光電看到,一臺臺外形精緻的美亞光電“互聯網+人工智能色選機”整裝待發,準備出口海外。 “我們的色選機已成功進入‘一帶一路’沿線的40多個國家,成為印度、越南、泰國等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購買光電色選機的首選品牌。 ”公司董事長田明告訴記者,美亞自主研發的多光譜光學系統、識別算法、移動物聯網系統、超長壽命噴閥等核心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已形成年產萬臺各類光電識別檢測裝備的生產能力,市場佔有率多年保持國內第一,不僅牢牢站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而且開始向歐美等發達國家高端市場進軍。

“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是體現一個國家裝備製造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之前發達國家在這方面一直處於技術壟斷地位,近年來,我們在一些領域成功實現反超。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告訴記者。

十年前,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50萬噸/年醋酸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急需的多種重型壓力容器,基本都需要進口,現在合肥通用院不光實現了上述壓力容器的國產化,還在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研製出國產首臺輕量化大型加釩鋼製加氫反應器,國際首臺輕量化超大型丁辛醇換熱器,國際首臺550m3、-196℃輕量化深冷儲運容器,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5%以上,並出口澳大利亞、印度、伊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輕量化深冷儲運容器的全球市場份額從零躍升至30%。“同發達國家相比,現在我國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已實現了從跟跑到整體並跑、局部領跑的跨越。 ”陳學東自豪地說。

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大手筆投入,去年以來,我省結合“一室一中心”調研,組織開展“卡脖子”技術專題調研,圍繞解決新型顯示、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關鍵技術難題,凝練實施214項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378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省分別給予2.83億元和1.5億元經費支持。據統計,在創新支撐發展方面,全省2018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564.9億元,同比增長18.9%;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突破2%,達到2.09%,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9位。

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2018年4月25日,世界最薄0.12mm超薄觸控玻璃在蚌埠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成功下線,繼0.15mm之後,又一次創造了浮法技術工業化生產的世界最薄玻璃紀錄。近年來,蚌埠玻璃院攻克並解決了微波紋和翹曲控制等諸多難題,先後研發成功1.5mm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國內首片0.2mm超薄TFT液晶玻璃,徹底改變國內觸控顯示所需0.5mm及以下超薄玻璃依賴進口的局面,並迅速轉化成果打通了完整產業鏈,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識產權。

“2000年前後,蚌埠玻璃院收入還在5000萬元左右徘徊的,依託國家及省市提供的創新平臺和‘三重一創’建設工程,近兩年來先後投入超過百億元,用於包括超薄電子玻璃、高鋁蓋板玻璃、銅銦鎵硒光伏蓋板玻璃等一批核心技術的產業化。 2018年,以玻璃院為核心的中建材凱盛科技集團的收入超過了220億元。 ”蚌埠玻璃院黨委副書記李志銘告訴記者,一個以凱盛科技集團為龍頭、千億級別的蚌埠硅基新材料基地正在崛起。

在去年快結束的時候,科大訊飛研發的一套機器翻譯系統,進行了剛結束的大學英語六級(CET6)考試,給創新的2018帶來了又一個驚喜:“考生”一口氣做了三道翻譯題,每道題滿分15分,它得到13分的均分,每題用時只有5秒。對於成績,專家的鑑定是:優秀!

作為中文智能語音技術的世界領跑者,科大訊飛在歷次國內、國際語音合成評測中,各項關鍵指標均名列第一,目前已支持國內外近三十種語音合成。科大訊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文智能語音技術填補了中國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扭轉了中文語音產業由國際巨頭控制的局面。訊飛攜手合作夥伴,推動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到教育、醫療、政法、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為越來越多的行業帶來創新與變革。而以科大訊飛為龍頭,坐落於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聲谷”目前已聚集了科大國創、華米科技等200餘家核心企業,2017年基地年產值已達510億元,佔據了全國70%以上的語音市場份額。

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我省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硅基新材料等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勢如破竹,湧現出一批產值數百億乃至千億的產業集群,新興產業由“盆景”到“風景”,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汪永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