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太平天國戰爭持續了18年,直接間接遭殃的都是普通民眾。而由戰爭產生的眾多“流民”就是太平天國軍隊最大的兵源。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一、“流民”的產生原因

不同時期的流民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社會問題,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晚清的流民問題也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的,兵災所導致的社會混亂,使許多社會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惡化。

戰爭爆發後,各地局勢日下,民亂愈演愈烈,太平軍與清軍的交戰區內,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大量流民在飢寒交迫下參加太平軍,變成反叛力量。

二、“流民”集中產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自太平軍定都南京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始終處於戰爭的影響之下。這些戰事從根本上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從時間上看,江浙地區幾乎每年都有兵事,從空間上看,這些兵事遍佈長江下游諸省的絕大部分地區,歷次太平軍與湘軍和地方軍隊的衝突,翻來覆去,戰區總在這一帶。兩軍所經過的地方,軍隊隨處擄掠,社會秩序蕩無存。

由於社會殘破,這些地區的民眾無以為生。處在社會底層的民眾要麼被拉夫,要麼流離他鄉,長期的戰亂幾乎不給他們生路,所以他們只能投軍得以保全性命。

三、“流民”為何不加入清軍,而加入太平軍

當時的軍隊主要是湘軍和太平軍,湘軍統帥曾國藩注重兵勇的出身,而且多從湖南招募兵勇,這些流民便加入太平軍,這對那些無以自存的流民來說,不失為無可選擇的選擇。

流民的產生是太平軍兵源不斷的根源,以太平軍經營浙江時,台州府參加太平軍人數為例,“六邑之中投之者十三萬人”。而且這些參軍的將士有很多都是社會無賴,“無賴者爭投焉”。這僅僅是台州府一例,像太平軍活動的皖、蘇、浙地區,其兵源大抵都是如此。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四、到戰爭後期,太平軍兵源幾乎都是流民

到戰爭後期,太平軍兵源幾乎都是流民,“寇自咸豐十年破江寧長圍,迭陷蘇、常、嘉、湖,上竄江西、湖北,擄脅潰兵、遊匪以百萬計”。因為太平軍後期兵源多為流民,大多數太平軍降將也是從士兵升為將領的,所以這些將領在加入太平軍前其實也都是因兵災產生的流民。

社會秩序的混亂使那些本分、老實、安於貧困的社會流民不得已參加太平軍。在當時來說太平軍是“賊”,是在“造反”,放在和平的環境裡,大多數人不會參加太平軍,他們深知作為“反賊”不光彩和艱險。但在當時,這些民眾對於土地及其他生活資料已經毫無眷戀,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絕望,他們的絕望壓倒了成為“反賊”的種種顧慮。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五、在流民心中,不存在太平軍是“反賊”這一觀念

流民參加太平軍並沒有一定目的,而僅僅是一種生存手段,投身其中僅僅是為了一口飯吃。“為吃糧而當兵的流民,魚龍混雜,在軍中的表現是複雜的,其中相當多的流民墮落為兵痞,破壞有餘,建設不足。”

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流民大規模產生的原因即是兵災,可是流民無以生存的時候,在飢餓的驅使下,紛紛加入太平軍。這就使得局勢一旦變化,這些流民組成的將士便紛紛投降。

六、太平軍與流民的界限似乎很難分清

因此流民成為太平軍最可靠的來源,甚至在很多地方,全村人都參加了太平軍。每逢流民產生,太平軍的隊伍就壯大。太平軍隊伍的膨脹與流民隊伍的消長完全契合,太平軍與流民的界限似乎很難分清。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清軍被擊敗後,以江南大營為例,一些潰兵在兵敗後也紛紛加入太平軍。當時戰亂頻繁,形成了底層民眾——流民——太平軍的循環。

這些現象存在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參加太平軍成為流民延續自己的生命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戰爭後期,太平天國局勢日微,但太平軍軍隊數量卻並未減少。正是基於流民遍地的國情基礎之上,流民參加太平軍,其實是因現實生活的殘酷,他們沒有謀生的道路,只好到太平軍裡去尋找生存的道路,這也是太平軍後期兵力源源不斷的原因。

七、這些軍隊幾乎毫無戰鬥力可言,投降者眾多

在戰亂時期,無休止的混戰,使流民成了太平軍的天然兵源。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各將領對於軍隊建設毫無章法,他們為了實現個人野心和在軍事上的滿足感,迫不及待地要招兵,對於流民是來者不拒。但這些軍隊卻毫無戰鬥力可言,以後期曾國荃圍困天京時所見,“忠酋尚住城內,賊不過三十萬人,能戰者不過十之一”。

流民是整個社會中最貧窮的人,他們的存在是造成社會動亂的原因,而社會的動亂又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劇烈的社會動盪中,他們為吃糧而來,缺乏遠見,隨風飄搖,更具有動搖性,反覆無常,背信棄義,是他們的共性。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這和兩廣籍的老戰士有很大的不同,金田起義的將士,都是自願加入太平軍,“參加太平軍是自願的,沒有強迫與拉夫。”隨著戰爭的進行,到後期為止,兩廣籍的太平軍將士已經很少,其兵源“大抵以湘、鄂、皖、贛等籍人,先充官軍,或流氓地痞,裹附於賊,或戰敗而降賊軍。”太平軍進攻寧波時,“今寇寧數萬人中,所稱謂老長毛者,實亦無幾,大半乃湖北、安徽等處被擄而來。”

這些將領也大多出自於流民。他們在生與義面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像童容海與郜永寬這類人他們來自社會的底層但他們好勇鬥狠,這在戰爭中很受上級賞識,逐漸成為太平軍的將領。但他們並沒有忠於太平天國事業的信念,是太平軍中很容易動搖的階層,一旦局勢逆轉,他們的本性則顯露出來,很容易投入敵方陣營。

雖然我們不能唯階級出身論,同樣是一些出身流民的太平軍將領,經過改造,也能為天國戰鬥到最後一刻。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其階級特性,這些由社會流民組成的太平軍將士毫無任何政治覺悟,他們沒有信念,不知為誰而戰。他們從軍的目的無非是求得生存,成為一種職業流向。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