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魯定公問:“君使喚臣,臣侍奉君,該怎麼做呢?”孔子回答:“君主應依照禮制使喚臣子,臣子要以忠心侍奉君主。”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篇之十九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君使喚臣,臣侍奉君,應該怎麼做?魯定公提出了一個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的問題,這個問題十分實用,到如今還具有現實意義。

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領導者要講禮,下屬們要盡忠。君主使喚臣子,要依照禮制所定的規矩來,既要尊重下屬的職責權限,也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不能隨隨便便,把臣子不當人看待,想到一出是一出。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自古以來,君主對臣子的使用有三種不同方法,以禮、以利、以權。這三種方法雖各有優勢,但以效果來檢驗,無疑以禮才是正道。後人總結為:“以禮使之,禮盡臣忠;以利使之,利盡國危;以權使之,權盡君危。”而臣子事君的正確態度,則應把忠心放在首位。就是既要忠誠於君主這個領導者個體,也要忠誠於自己的職業操守,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心懷鬼胎,僭越違禮。“臣事君以忠”,也是禮所要求的。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孔子的觀點和後來封建社會倡導的愚忠並不相同,他不認同臣子必須無條件地絕對服從和接受君權,而是強調道義的重要性,君臣關係要建立在禮的制度基礎上。打個比方,君臣之禮就像商品交易中的契約一樣,雙方各有制約,權利與義務必須同時遵守。這樣上下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相安無事。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而當時的現實顯然不是如此。魯定公姓姬名宋,是魯國第25任君主。他是魯昭公的庶弟,承襲魯昭公擔任魯國君主,在位15年。他當上國君之際,魯國的政權已被“三桓”家族集團把持了。不甘大權旁落的魯定公,一直在等待機會,想從“三桓”專權的羅網中掙脫出來。但由於他是在“三桓”中最有實力的季氏支持下取得政權的,所以對於“三桓”的勢力感到無可奈何。這些手下的臣子把他供在國君的位子上,當成一個傀儡,別說君臣之禮,根本就是不聽使喚,成為心腹大患,讓魯定公渾身不自在。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這一章向孔子請教君臣之禮,估計是魯定公成為接班人後不久的事。不過他這個提問,明顯動機不純。魯定公一心想到的是怎樣才能在使喚臣子時讓他們更加俯首帖耳,怎樣才能讓臣子們對他更加忠心耿耿,而不去想想自己怎樣以身作則,怎樣依照周禮行事。這顯然抱有不平等思想,只想得到好處,而不想付出什麼。再看看“三桓”家族集團那些權臣們,一個個就像黑社會的幫派頭目,欺行霸市,廉恥全無,把個魯國上上下下弄得烏煙瘴氣,樂壞禮崩。為君的失禮,為臣的不忠,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所以對魯定公答了這番話。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孔子的這番回答,好比逆耳忠言,也許魯定公聽了心裡並不舒服。不過魯定公的眼力還是不錯的,他對孔子十分看好,想借助孔子的智慧來對付那些亂臣賊子。後來在定公十三年,他重用孔子,讓55歲的孔子當了大司寇,全面負責國內治安工作。孔子不愧為聖賢,只用了三個月,就使魯國大治。售賣假冒偽劣產品的奸商不敢輕舉妄動了,男女老少好學知禮,講求孝道,家庭穩定,社會安定,甚至出現了路不拾遺的和諧局面。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後來,孔子又帶領子路等弟子,摧毀“三桓”私人領地中僭禮建造的違章城牆,可惜最終失敗,孔子也離開魯國,開始長達14年之久的周遊列國,這是後話。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領導者和下屬應該如何相處

【本文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系列原創作品《回到春秋讀論語》第59章(八佾篇之十九)《君臣之禮》,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大家轉發。如需閱讀作者已發文章,請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