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懂吳曉波說的“私域電商”,首先要搞懂“私域流量”


要搞懂吳曉波說的“私域電商”,首先要搞懂“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這個詞很火,連社交電商新物種“微選”,最近也主打要幫助商家構建私域流量。

今天就跟大家深入談談“私域流量”這個話題。從2016年我提出“自造流量,自建流量池”就意識到,如果企業把流量抓在自己手裡該多爽啊。

現在我從3個方面談關於“私域流量”的理解。

1、什麼是私域流量?

2、私域流量背後透露了新商業的哪些變化?

3、私域流量帶給企業什麼價值?

4、企業怎麼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

先說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私域流量?其實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我的理解是:

所謂私域流量,就是你可以自由反覆利用,無需付費,又能隨時觸達,被沉澱在公眾號,微信群,個人微信號,頭條號,抖音等自媒體渠道的用戶。相對淘寶,京東,百度這些公域流量平臺,它屬於商家“私有資產”。

長遠來看私域流量對企業會更有價值,真正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正是因為如此,咪蒙,新世相,四點讀書等自媒體才會有辣麼大的價值,獲得巨大估值。

但問題是,為什麼前幾年大家不重視“私域流量”呢?

這就跟流量紅利結束密切相關了。今天中國網民數量將近10億,趨近中國人口總數,也就是說互聯網上的公域流量飽和了,但競爭企業還在不斷增加,於是僧多肉少求大於供,流量獲取成本水漲船高。

換句話說,線上線下再次進入紅海競爭。於是私域流量的興起,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而是意味著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經營理念要發生改變了:企業開始從流量思維轉向用戶思維,這一轉變將會影響企業生死。

過去流量紅利時代,生意好做,企業偏重搶流量要轉化,不太重視用戶運營管理;今天獲客成本很高,新的流量又少,企業才意識到經營用戶,維護老客戶的重要性。

某種程度講,企業是被逼的,但任何紅利不會一直存在,如何在競爭中長久生存,這就是市場競爭的現實。

在新的現實面前,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客戶的價值,以前只是求轉化,有購買就行。現在還考慮能不能讓客戶繼續復購,再復購;甚至讓老客戶帶來新客戶。

所有這些想法歸根結底,就是追求“顧客終身價值(CLV)”的經營理念。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

企業花30塊錢帶來客戶A,他購買了100塊錢產品,等於A貢獻了70塊錢的價值。如果不去維護他,可能A就流失了,它就只貢獻70塊。但企業要是能維護A的關係,比如吸引他關注公眾號,甚至加了微信群等。經常有互動,有聊天,有活動,過了6個月A再次買了100塊錢的產品。這樣A就總共創造了170塊錢的價值,以此類推,如果A能第三次,第四次購買,就是在不斷創造價值。

而企業要做的就是保持跟A的連接,延長客戶生命週期,這樣獲取A的成本是固定的,而它每次購買都會是增值。如果能把A複製到B,C等更多客戶身上,那企業即便不增加客戶數量,也會獲得翻倍營收。

這就是關注“顧客終身價值”帶給企業的增長空間。從這一點你就會更加理解用戶運營,私域流量的重要性。

既然明白私域流量是企業追求“顧客終身價值”的表現。那第3個問題來了,私域流量池究竟對企業有什麼價值呢?

我提煉了自己的3點看法:

1、直接降低營銷成本

過去用戶購買了,企業並沒有跟他們產生主動“連接”,比如淘寶賣家通過付費直通車帶來客戶,購買完後,客戶就回到平臺,還是屬於淘寶用戶,而不是商家自己。

賣家也只是在店鋪看到客戶電話地址信息,想要再次觸達他,主動跟他聯繫比較困難。但如果每個購買客戶都加了微信,甚至還在微信群,那就不一樣了。

如果你加了1萬個客戶微信或微信群,他們願意加你,也是有信任的。後續推出新品,做活動你就有自己免費的推廣渠道了,可以直接把信息推給它們了。

而這以前你是需要花錢做廣告,發短信的。所以,你連接的用戶越多,你未來的營銷成本就越低。

不僅電商,連線下店也一樣,顧客買完就走了,下次只能坐等上門。如果加了微信,是不是可以主動聯繫他,更新朋友圈,群發多種方式進行曝光。如果沒有做連接,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說個栗子,一個電商企業花了1年時間在個人微信號(大概註冊了15個微信號)上積累了3萬老客戶,僱了2個員工維護,一個負責寫文案發內容,另一個負責當客服。

一有新品推出,就在朋友圈發佈,微信群宣傳,據說就這一點每年節省20多萬的刷單費用。然後一遇到重大節假日就加班加點給老客戶群發信息。

雖說方法很土,但就這十幾個微信每年產生超過1000萬銷售。比起公眾號,個人微信連接客戶會更方便,更有粘性,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據我說知,這還是規模小的。像什麼年糕媽媽,胡楚靚等網紅,不都是異曲同工嘛,只是選擇公眾號,個人號,還是微博問題。

2、防止老客戶流失

今天競爭很激烈,對手的新顧客很可能昨天還是你的老客戶。單單靠產品連接顧客,這還只是停留在買賣關係層面。

哪天競品推出更低價更優質的產品,客戶可能就走了。所以我們還要跟顧客建立情感互動關係。

一旦顧客買完我的產品,在我們的VIP客戶群,還經常參加活動,偶爾點贊互動,這就不單純是產品買賣連接。

有基於員工,品牌更深層面的情感連接。這時對手就不那麼容易把客戶搶走,畢竟人還是講感情和關係的,也許客戶還會主動告訴你,對手做了什麼,你們可以借鑑。

起碼他在投靠對手時可能會給你善意提醒,也期待你的提升。總之,當我們跟客戶建立的連接,互動越多,客戶的穩定性就會越強,流失越不容易。

有個做餐飲朋友講過一個例子。

有個餐飲店,以前客戶吃飯完就走人,只能等著回頭客自己找上門,於是這店和其它店沒有區別,靠周邊流量,同樣人多時很忙,一週有幾個時段又生意很淡。過去做活動,有新品,都是在門口豎個易拉寶,守株待兔。

再後來店長突然以自己名義開了個人微信號,開始的2個月,他讓店裡的客人添加他的微信,就送小菜或打個8折,這樣下來很快那個微信號就積累了不少老客戶。同時他還搞了個VIP客戶群,通過群裡預訂優先有座,還多送半斤肉。自己也試著更新朋友圈內容,偶爾搞個新品試菜活動,閒著沒事還跟客戶點贊評論。一來二去,老客戶越來越多了。

他還把對空閒時間段消費有更多優惠,這樣緩解了高峰就餐,又增加了營收。看著花時間,但確實有效啊,畢竟你在客戶眼前曝光多了,他回頭來吃的機會就變大了。

所謂留住老客戶,除了做好產品,你還應該經常喚起它的記憶。

3、更有助於塑造品牌

品牌,可以說是客戶對企業精神層面的一種認知。一旦建立影響巨大,這就是忠誠度。但它絕不僅僅通過產品塑造,企業使命文化,員工服務,產品體驗等等都相關。品牌,一定是讓人感知到溫度,信任的。

構建私域流量池,客戶近距離感受企業服務,同時與其它客戶在一起交流,也能從別人的口碑增強對品牌認知,這會形成疊加影響,比起企業自己教育客戶要有效百倍。

這就是為什麼小米品牌崛起如此之快,因為有太多太多的用戶創建無數個米粉部落。

我還記得2013年左右,那個時候一聽說小米手機發售,朋友圈,微信群到處有人求F碼,我的天,那可不比求一張春運火車票難。

你說,這麼多米粉群不就是傳播站點嗎?誰誰誰搶到F碼在群裡秀一下,就立刻激起了其它的米粉熱情,大家紛紛向好友求F碼。話說我也是被這樣安利的。

這就是粉絲之間疊加的品牌影響。一個品牌能聚齊一群人,一群人聚在一起又能搞出一個品牌。

過去我一直認為營銷就是不斷拉新,但今天時代不一樣了,我覺得用戶留存會更重要。沒有留存的拉新,遲早會死,另外留存用戶才是讓生意持久的法寶。

所以回到主題,我發現“私域流量”就是要“先把客戶聚起來,再經營起來,然後循環轉化”。只要有用戶在手裡,企業幹什麼都行。

過去很多企業沒有重視用戶運營,沒把老用戶顆粒歸倉,以至現在流量貴了,而手上沒有私域流量,一切依賴平臺,付費廣告,命運就不掌握在自己手裡。

但現在抓起來也不晚。因為我發現,今年很多很多企業都開始重視用戶運營了,並且是用更加私密,高頻的工具沉澱用戶。追求對用戶精細化個性化的管理。

毫無疑問,打造私域流量是如今企業最應該做的事。

好,那第4個問題又來了,企業如何打造私域流量池呢?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

是把用戶集中在一個流量池,還是分佈在不同的流量池呢?

私域流量池如何跟企業原有的CRM,會員體系結合呢?....

*本文來源 | 晏濤三壽 ,作者 | 晏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