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軒18秋拍·現當代藝術:陳鈞德《上海打浦橋》

1960年,陳鈞德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師從顏文樑、閔希文等教授,彼時上海是藝術大師雲集之地,陳鈞德有機會得到林風眠、劉海粟、關良等前輩的“私授”、與中國第一代油畫大師結成忘年交。1980年,“劉海粟、關良、顏文樑、陳鈞德油畫展”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引起美術界廣泛關注。


誠軒18秋拍·現當代藝術:陳鈞德《上海打浦橋》

陳鈞德

陳鈞德1980年代的寫生作品中已體現成熟獨特的藝術風格,此階段的風景畫,雖還有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的影子,突出明快的色彩和單純的形體,更重要的是他開始表現筆法的“書寫性”,技法自由,畫面形象疏放,抒情性的風格形成了。


誠軒18秋拍·現當代藝術:陳鈞德《上海打浦橋》


Lot.656 陳鈞德 《上海打浦橋》 2005年

布面油畫 60.5 × 72.5cm。

2005年開始,陳鈞德原有的表現手法開始與抽象主義融會貫通,實現了創作上的又一飛躍,《上海打浦橋》恰繪於這一年,遠近的建築皆用平塗手法描繪,刻意忽略刻畫細節,突出色塊間關係,是畫家從具象抽離的開端。


誠軒18秋拍·現當代藝術:陳鈞德《上海打浦橋》

畢沙羅 《巴伐利亞廣場》

《上海打浦橋》的色彩保留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風格,畫面中央清新明麗的粉黃色開闊馬路,與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的街道異曲同工,曲折蜿蜒的形態,又猶如中國傳統山水畫裡的“清泉山中流”,畫中“尺樹、豆人”,與紅綠燈、汽車和高樓等相互融合,既蘊含中國傳統繪畫的小景與點景人物特色,又頗具現代氣息,陳鈞德成功地用西畫反映出中國傳統的文人意趣。


誠軒18秋拍·現當代藝術:陳鈞德《上海打浦橋》

Lot.656 局部

誠軒18秋拍·現當代藝術:陳鈞德《上海打浦橋》

上海打浦路實景

打浦橋見證了上海百年鉅變,它原是肇嘉浜上一座木橋,首見於清代同治年間《上海縣誌》,1920年代改建為水泥橋,1946年填沒日暉港時拆除。陳鈞德創作此畫時的“打浦橋”,應指行政上的打浦橋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