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龍街到回瀾大道,我見證了綿竹城市街巷的殘破擁擠和繁華喧囂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回龍街是綿竹的一條老街,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如今已經蕩然無存,成為了回瀾大道的一部分。前十幾年我就住在回龍街,並在回龍街小學讀書,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童年記憶,直到小學畢業,我才搬離。後面有幾年的時間我搬離了回龍街,但是大部分親戚都還住在回龍街,所以時時回去。回龍街漸漸成為了綿竹的繁華商業區,更是我家裡人逛街購物的必去之地。從我懂事到現在,時間剛好過去了四十年,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四十年回龍街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值得我們回味。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老街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回龍街並不繁華。它上起老南門大橋,下與半邊街相接,街道在當時算是比較寬的了,但是有一種城郊的蕭條。街道的兩面主要都是平房民居,也有一些幾戶人雜居的大院子。這些大院子向街道的一面由木板隔起了閣樓用來堆放雜物,樓下臨街都是一些鋪板門,卻幾乎沒有人打開鋪板做生意。我記憶中回龍街最重要的單位就是回龍街小學,還設有幼兒園,我在裡面讀了整整九年。

在街道中段有兩個相對的工廠,一個做秤,稱為衡器社,就在一個雜居的大院子裡;另一個連名字都忘了,只記得有當時很威風的大門。之所以還記得這個這個廠,是因為我常常偷跑到這個廠裡上廁所。當時,整條回龍街都沒有一個廁所,學校的大門不是誰都能進去的,家家戶戶都儘量在自己家裡解決。有時候,也會到這兩個廠裡去上廁所。而兩個廠都不歡迎外人上廁所,甚至有時候會關上大門,所以要偷跑進去。大人或許不好意思經常去,我們小孩就隨意些了,反正也不會受到太嚴厲的斥責。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老街

街道最熱鬧的地方是南門大橋的菜市場,這裡也有一個廁所,但是市場下午要關門。從早上開始,菜市場裡就熙熙攘攘,人流不息。鄉下人來這裡賣菜,城裡人到這裡買菜。我家離市場近,常常到市場玩耍,也懂得了買菜的訣竅,那就是把握好時間。上午菜貴,中午過後菜還新鮮,但就要便宜點。所以我家很多時候都是中午買第二天的菜。我曾經被委派去菜市場買肉,回家就被大人罵,因為買的肉太瘦了,沒有油氣。大人拎著我的領子回到菜市場,找到賣肉給我的攤位,非說他欺負小孩,要換一塊肉。結果怎樣,我是記不住了,但是買肉就要買肥肉卻成為了我後來十幾年的準則。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倒賣糧票和國庫券的人幾乎都集中在這裡。他們不守著任何一個菜攤,就在手裡攥著幾張糧票或者國庫券,在市場裡轉來轉去。看到可能賣糧票的,就湊上去小聲問:“有沒有糧票賣?”一邊問,一邊晃動手裡的票券,眼睛還要一邊滴溜溜觀察,免得被管理人員抓住。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困難,到月末的時候更是常常拮据不堪,只有賣點積攢的糧票或者單位分攤的國庫券,才能夠渡過難關。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老街

那段時間印象深刻的有兩三件事,修路、看電視和街面設攤點。

回龍街修路是一件大事,家家都在圍觀。卡車拉著一車車的建材,帶起了一路灰塵。小孩子就跟在車後面奔跑。勇敢一點的還要拽在低一點的卡車或者拖拉機後面,從街頭到街尾。運氣好的話還能碰見反向的汽車或拖拉機,再拽著車廂回來。幾個回合下來,就是一臉一頭的灰土。但是有什麼辦法呢?那時候的童年根本就沒有別的什麼樂趣。

路修好的時候,我也學會了騎自行車。修路的晚上沒有汽車通行。我就騎上家裡的28圈自行車,從街頭的坡頂一路衝下來,在街尾摔倒。然後又把車推上坡頂,再次衝下來。摔上幾次,幾十次,上百次,自然就學會了騎車。路基弄好的時候,就要鋪水泥了。修路的人在路中間拉上了鐵絲網。一箇中秋的晚上,一位婦女騎著自行車從街頭的坡頂衝下來,一頭撞在鐵絲網上,核桃和蘋果滾了一地。中秋佳節,肯定是急著回家,誰知道以前走慣了的路有了一道屏障呢?不知道她家裡有沒有孩子等她,也不知道家裡的孩子看見她一身的傷痕又是怎樣的感受。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老街

似乎“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聽到的。我們都沒有想到,這是綿竹巨大變化的一個小小的開端。

也就在那個時候,三伯家裡買了一個黑白電視機。似乎是左鄰右舍的第一臺。父親專門從山上運下來一棵高高的杉樹,削去枝葉,豎起來,就頂起了高高的天線。從那時起,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圍在黑白色的小匣子前面,觀看著遙遠地方發生的遙遠故事。來看的人太多,三伯乾脆把電視機抱到院子裡,一個大院的人都自己帶著小板凳圍坐在電視機前面。這是我以後生活中再也沒有遇到過的鄰里溫情。

小孩子是不允許看得太晚的,我們常常撅著嘴巴被趕到床上。但是碰到好看的節目,大人似乎會網開一面。記得有兩次被父親從床上叫醒看電視的經歷。一次是女排比賽,中國隊和誰打,記不住了,比賽的結果也記不住了,反而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把我叫起來看比賽讓人納悶,所以到現在都沒有忘記。還有一次是播放一個什麼故事片,清朝的人物,還是打鬥片。可見當時的娛樂是如何貧瘠,有一點點好的東西,大人都生怕我們錯過。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老街

回龍街沿街搭起了鐵架,成為了最興旺的商業區。做生意的人租賃一個小小的鐵架子,把要賣的貨物都擺在架子上。這樣的貨架一個挨著一個,在街道兩側排列得密密麻麻。花花綠綠的服裝成為了貨架上的主要物品,比國營商店的款式更豐富,更好看。另外賣鞋賣帽賣脂粉的也就接踵而至。四街八集的人蜂擁而來,從早到晚,回龍街都是節日一般的繁華。我們放學回家必須從密密的人群中擠過來,而賣涼水、小食的又見縫插針,在貨架的縫隙裡找到了立身之處。大人回憶說,那時候做生意的都賺了大錢。人們以前習慣了到國營的商場裡買東西,沒有講價錢的習慣。這些個體戶熟諳人們心理,迅速地賺了個盆滿缽滿。

那個時節,似乎個體戶都是有錢人。我有好幾個表哥表姐都辭去了工作,一頭扎進了商業的海洋。可惜海水不僅有寶藏,也會淹死人。我的哥哥姐姐們沒有一個最終發了財。有一個表哥曾經販賣各種各樣的物品,有一段時間富裕得令人詫異。在我父母一個月才幾十塊錢工資的年代裡,他就常常有幾萬塊的零用錢。表哥每天給我拿錢,讓我去買零食,去看書。在回龍街小學旁邊,就有一個租書店,連環畫一分錢看一本,我在這裡消磨了不少的童年時光。更可惜地是表哥迷上了麻將,然後生意一落千丈,最後連生意也沒有了。現在表哥已經是五十好幾的人了,他常常講起當年的輝煌,蹉跎萬千。

圖注:老街

蓬勃的生意也活泛了回龍街居民的心思。看著一個個膽大的年輕人發了財,居民們也開始考慮起自己的門路。鋪面是現成的,把鋪板取下來就是店面,可是做什麼呢?街面上滿滿當當的是貨架,在店鋪裡擺上貨品肯定會被擋住,賣東西似乎是不成的。我家伯父就在臨街的鋪面開另一個理髮店,貼滿了香港明星的圖片。我們鄰居就利用自己的門面,開了一家麵店,賣面,也賣米粉,從早上賣到中午過後,生意非常興旺。

後來我聽到臺灣歌手鄭智化唱“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當年的回龍街。這麼濃厚的商業味道自然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讀大學的時候,我就端著一個紙箱子,一個寢室一個寢室倒賣磁帶,不知道算不算是勤工儉學。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糖葫蘆

在許多家庭都在為生意奔波的時候,父母都是工人的我家就安靜了許多。別人大把大把賺錢的時候,我父母守著薄薄的幾張十元紙幣,督促著我的學習;別人大把大把花錢的時候,我父母還是守著薄薄的幾張十元紙幣,督促著我的學習。那一股商業的熱潮雖然催動了經濟的發展,但終於沒有吹昏每一個人。這個社會,除開經濟,也還需要知識。

街面設攤的情況持續到90年代。回龍街擴建,原住戶搬遷。街道上的工廠不見了,老菜市不見了,回龍街小學不見了,多年相依的老鄰居不見了,連那些熱鬧非凡的鐵架子也不見了。最後,連回龍街這個名字也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寬更長的回瀾大道!它從中心廣場筆直延伸,跨過馬尾河,一路向東,恰似綿竹城由內而外的發展方向。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綿竹中心廣場

道路平坦寬闊,過往車輛川流不息,從明珠塔下奔向各自的方向。道路兩旁依然是商業店鋪,餐飲娛樂、箱包服飾、運動休閒,應有盡有。但是,這裡卻早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鐵架和鋪板門,而成為了寸土寸金的商業鬧市。街道兩邊玻璃櫥窗光潔耀眼,霓虹閃爍不停。店裡琳琅滿目,再也不是以前號稱來自廣東、深圳卻不知道來自何處的廉價服飾,電視電影裡的知名品牌一個個地在安營紮寨。店鋪上面是多層高樓,住在這裡的人坐擁繁華市景,盡情享受這綿竹的美好。人們在道路兩旁散步逛街,享受著更加便捷、更加優雅的購物環境。

道路的延伸也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範圍。夜晚的中心廣場燈火輝煌,孩子們在音樂噴泉邊奔跑嬉戲,老人在廣場漫步跳舞,青年人在購物的閒暇拿出手機,捕捉盛世的氣息。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老有所樂

四十年來,回龍街又沉寂走向了喧鬧,由喧鬧走向了繁華,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還記得在本世紀初,中心廣場上曾經有一幅大型的宣傳畫,上面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他揮動的手臂上方,是他的一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是四十年來回龍街發展變化的最好說明,也是四十年來綿竹發展變化的最好說明。

除開讀大學的幾年,我一直生活在綿竹,深切地感受到了綿竹的發展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四十年,綿竹一直在不停前進!從一個落後封閉的舊縣城,發展到今天流光溢彩的川西明珠,改革開放的成就在綿竹得到了全面的展現。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秀美綿竹

四十年來,綿竹的城市建設和綿竹人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高樓大廈林立不窮,城市交通四通八達,綠地公園遍佈城市的每個角落。幾乎所有人都告別了破舊的平房,住進了小區。連農村都修起了樓房別墅,新農村建設甚至成為了樣板,讓人羨慕。

四十年來,綿竹人的物資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綿竹人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有保障了,他們眼界開闊了,對商品的品質要求也提高了。天南地北的物品通過物流匯聚綿竹,綿竹人看得見,也買得起。綿竹人在享受世界各地產品的同時,也更加積極地建設自己的家園,讓綿竹的物資生活更加豐富,讓綿竹這個城市更加美麗!

四十年來,綿竹人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大力推進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現在不僅擁有了自己的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也擁有了自己的文化名片,更有沿山旅遊線路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工業強市、文旅名城、美麗家園”正在成為現實!

从回龙街到回澜大道,我见证了绵竹城市街巷的残破拥挤和繁华喧嚣

圖注:馬尾河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綿竹人的觀念也進行著改變。隨著社會的進步,只有經商才能致富的觀念已經過時。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綿竹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創新成為了時代的要求,知識成為了綿竹人自覺的追求。現在偶然遇到回龍街的老鄰居,我驚訝地發現,他們衣著得體,談吐優雅,他們談的都不是自己的生意和收入,而是驕傲地說著自己的兒女在讀哪所高中,哪所大學。

綿竹的改革開放由物質走向了精神,由經濟走向了文化,由追趕走向了自覺,已經深深地烙在了綿竹人的思想裡!(陳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