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姜澄清先生

看到尺修兄按照昨晚的約定發來他寫的“不如相忘於江湖一一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文章,不禁又是萬分感慨,今天上午在寶福山公墓參加完葬禮,一直是昏沉著,還是不相信先生就這樣子走了,走得那麼突然,讓所有的人都猝不及防。“厚誼常存魂夢裡,深恩永志我心中。”心有所念,思有所想,先生的音容笑貌猶如雨後春筍般的陽光,一定會在我們思念的日子裡,溫暖我們對“詩和遠方”的嚮往。姜澄清老師,您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懷念您! 一一李勇寫於2018年12月6日

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 ——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很多時候,許多珍貴只有一旦失去,才頓覺珍貴。

12月4日晚,我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悼念姜澄清先生逝世的文章,附了十六個字:恩師之恩,無以為報;恩師之學,難以為繼。

當天中午知道先生病訊,我堅信他能挺過這一關,他吉人天相已多次化險為夷。我下午趕往醫院時,先生已在ICU深度昏迷。先在省醫外科大樓一樓見著神情恍惚的師母,親人不忍她目睹先生嚥氣。我默默地拉著她的手竟無力安慰。之後,我才急忙上到二樓ICU門口,先生的女兒告訴我,先生剛剛走,時間定格在2018年12月4日下午4點12分。

先生溘然長逝了。

我和他的親人們靜候著殯儀館發來的靈車,沉重送別先生這次單程的遠行。

我和他的女兒與雲南趕過來的侄兒上了靈車,陪在他的身邊,而他全身上下嚴密包裹著,看不見面容,彷彿寄往另一個世界的包裹。

直到靈堂安置好的時候,我才得見先生的面容。先生的面容是很安詳的,一如他生前,只是淡化了往日的幽默睿智,顯得凝重嚴肅了很多。雙目緊閉,嘴唇緊繃,彷彿要給這個世界作一個決絕的告別。

守靈至夜深人稀,我與師兄謝英在冰棺前久久凝望先生遺容,痛感咫尺之間卻是陰陽相隔,我們與先生已是兩個不同世界。

先生逝世當天,很多自媒體及官方微信公號神速發佈了先生仙逝的消息。且不只是一條消息,還有各異的關於先生的文章。送先生遺體入靈堂時,已近晚間八點,而那個時候網上已經有很多消息和文章發佈,朋友圈很快刷屏,反應之激,令人驚訝而感動。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今天先生入土為安,我的心此時才真正覺著一種鈍痛。

昨天中國書協發來唁電沉痛哀悼說,姜先生的去世是貴州書法界的損失,更是中國書法界的損失。

一般來說,偉人和名人,對他們的家人來說,因天天見著所以覺得很平常。從這個角度來說,貴州尤其是X大真是太把姜先生當家人了。我說這話的時候滿腔悲憤,但是我還是嘗試學著先生平時調侃的語氣來表達。

我大學一年級時,先生教我寫作課。他上課從不用講義,隨心而出,隨口而至,卻道盡真諦。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僅是貴大學生的感受,他受邀在中央美院和很多大學辦講座時,窗戶上都爬滿了人,前排坐滿了白髮蒼蒼的老教授。畫家王振中先生說,他在中央美院看到這種情景,他自己都感到非常驕傲。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先生是一個瀟灑散淡的人,同時也是一個著作等身的人。先生絕頂聰明,能見常人不能見。別人看過的東西他再看就能發新。當然這根本還是底蘊深厚所致,比如錢鍾書,比如高華,比如易中天,都是博聞強記、融會貫通而終成一家。

先生遽然而去,省外馬上有人計劃著手研究先生留下的精神財富。有人說先生立論甚偉,從中國繪畫精神體系、易經與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書法思想史觀、中國人的色彩觀等娓娓道來,最終是找尋中國人的精神所在,誠以為然。有專家說,他對中國書畫論述的寬度國內尚有一二人可比,而高度和深度則無人可及。而這一點是很多人的共識,尤其得到省外和海外著名學者的認同。

過去,每逢新年時去見先生,與先生圍爐夜話,從不與我談學問,對我的關愛也從不以長輩角度,總是將身邊事甚至自己的故事來啟發我。先生每有著述必贈我一冊,希望懶惰的我從中得到激勵,而我自我要求不高又怕苦,所以理論方面的多是留作紀念,但他的散文集,尤其是他的《清談錄》《清談續錄》,我倒是潛心讀過。

先生的文字是極好的,他的文白夾雜自成一體,沒有五四時期文言轉白話的青澀,也不是為了故弄玄虛,只是為凝練有力,更富韻律感。

十年前,2008年11月8日,貴州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就先生《清談錄》出版發行舉辦座談,省內外有名望的學者專家來了不少,我作為學生忝列其中。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因為被要求大會發言,我便斗膽說了個人對先生《清談錄》的陋見。我認為這是一本心靈自述,書中的先生與學生的問答,是一種探尋真理、享受真理的過程,也是學問的終極目的。這種談心對話的形式,也是授業解惑、傳達思想的最直接的方式。書中的“我”,是在對傳統文化批判的時代成長的,代表了“五四”尤其是"文革"後的大批文化人,也可以說代表迷茫的一個時期。書中的“先生”乃百年樹人,精神人格為傳統文化所塑的姜府後人。所以說,“我”與先生的問答是自我尋找的過程:尋找人格的獨立完整,尋找精神世界的充實和飽滿,尋找中國文化的根和未來。《清談錄》是美文,更是先生的自省自思、自娛自樂,是一種靈魂的清靜對話。先生在《清談錄》中談中國文化,用傳統原料烹現代菜餚,貌似說古,其論今日。其中涉物質精神、多元論、價值觀、自然環保、仁愛正義、社會人道、甚至論及“和諧”,彷彿中西醫聯合診療。

與先生多年相處,我心目中先生是很有家國情懷的人。他以道家入(不刻意)、儒家出(講規矩),治學如此,做人亦如此。他很多的憂慮都是以一種嬉笑怒罵的形式來表達,努力體現一代文人應該擔負的責任和道義。他是我們身邊自掩光環的真正大家。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姜澄清先生(前排左五)和他的學生們

梁啟超曾說,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麻將,只有打麻將可以忘記讀書。先生亦如是!

我以為先生心中一直都有兩條河流,一條激流,一條暗流,相生相和終成大海。而方城鏖戰的多變與書齋寫作的單調正是如此相生相成。先生做著正統的事,卻有一顆江湖心:不如相忘於江湖。

說到江湖,民國江湖上的杜月笙是一個歷史不能忘記的人。杜先生是很講面子的,曾說過人有"三面"難吃。有文化的姜先生跟識字不多的杜先生面貌相似,本質上也是極似。先生是極講面子的人,但他多是給別人面子,甚至對小孩子。從不居高臨下,凡事替人著想,哪怕批評人都極委婉。有時,他也會為自己講下面子,尤其是他的面子關乎到文人的尊嚴。

他生前說過,晚年無論如何都不考慮養老院,而且假如身體出現危狀,不可切開氣管。

尊嚴與人與已的重要,先生現身說法,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但有些東西並不是想學就能學到的,有些地方、有些人本身自我就沒尊嚴,自然也不會考慮別人的尊嚴,比如武漢大學對於易中天,比如南京大學對於高華,再比如現在的X大對於先生。

我很喜歡書法家陳弘悼念先生的對聯:滿腹經綸,從今不復聞教誨;一身清氣,往後難再見音容。這正是我心裡的話。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別了,先生,濁世已離你而去了。

世間再無姜澄清!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姜澄清先生

1935年生,雲南昭通人。是我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理論家、著名學者。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大學圖書館館長、應世界儒學研究促進會邀請赴香港講學並被特聘為該會永久名譽會長,現為貴州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文史館書畫理論委員會委員。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是著名的書法理論家,被譽為中國書法理論界的“常青樹”。


經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於江湖——悼念恩師姜澄清先生


王尺修

1963年出生於貴陽市,祖籍江西鄱陽。大學畢業即入媒體單位至今,為資深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