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人際關係的作用,在我們的生活各個領域無處不在。而能否將人際關係圓融通透地理順,在於我們能否最核心地把握人情世故的輕重。和人交往,若是我們嘴上不會說話,辦事不夠練達,人家嘴上不說,但“哪個腹中無算盤”,來龍去脈都記著,面子上過得去,心照不宣地等著看你出醜。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能夠吃透人情世故這盤棋的,想必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可以在職場混得順風順水,在官場混得春風得意,在家裡做到夫妻和諧,親族融洽。反之,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則容易做事時時受阻,處處碰壁,甚至在家裡也是夫妻不和,也不受親戚待見。比如,下面這幾個人情世故的坑點,就是我們需要時時刻刻注意和警惕的地方。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1、言語的溝通,在於掌握合適的尺度。

就算是出於好心的目的,還是基於博學後的理性思考,把話說得過於透徹,話語的舒適度都會大打折扣的。把一句話或者某一個十分正確的觀點,一次性的說得過於全面透徹,聽者未必發自內心的接受,也就是,不一定領情。曾看黃渤的一個演講,他的觀點就是: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讓人感到尷尬。讓別人愉快,也是不為難自己。好好說話,也會使得兩個人的交往變得更加的親近、愉悅。

我見過太多的人,由說話來找自身的優越感。明知道別人是單親家庭,偏偏喜歡在人跟前秀自己來自父疼母愛的幸福;明明知道對方買不起對號、Y-3的大牌子,還偏偏喜歡說我初中從不穿某純、某步產品;明明知道人家對象長相一般,還自顧地說,真不知道那些醜的人怎麼找著對象的,諸如此類。那麼,我們來看看,會說話的人,是如何贏得一個人的好感的。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優越感爆棚

一位朋友從事酒店行業,一日,她和我說,在前臺看到一位典雅的女士在核對房卡信息時等待了一些時間,拿完房卡後她問到:“明天的早餐有什麼不一樣嗎?”

這位朋友微笑著說:“會的,因為您而不一樣”,這位女士頓時喜笑顏開,說“謝謝。”

事實上,酒店的自助早餐每天的種類基本一致,更換的內容也就僅限於少部分菜品,但是這位女士聽了朋友的話,卻很舒服。由此可見,好好說話,換種方式說話,往往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會的,因為您而不一樣

口不擇言往往會導致禍從口出。在不知道談話對象心理狀態的情況下,看似坦率地說出一些自以為正確的言語,無形中就破壞了談話的氛圍,進而影響到人際關係的溝通效果。誠然真誠可貴,但是在真誠之上,和諧圓滿更是前提。“話到舌尖留半句,事從禮上讓三分”,言傳一部分,意會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有對方自己作內心的自我闡釋,其實也是給自己留下了充足的餘地。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口不擇言往往會導致禍從口出

2、左右逢源可以,但不要奢求所有人的青睞。

在現實生活中,取悅所有的人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情。企圖取悅所有人,其結果往往是費力不討好。每個人的思維結構和方式都不盡相同,天大的能耐,超然的智慧,也很難均衡匹配身邊所有人的好惡,眾口難調,眾“心”更難調。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比爾・寇斯比在出席自己的新片發佈會時,有記者請他談談成功的秘訣。他說:“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訣。不過我可以確定失敗的秘訣,就是想要取悅所有的人。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不能,而是因為他想取悅所有的人,結果一事無成。”

所以,閱讀此文的你一定要懂得,我們不是人民幣,要做到人人喜愛不可能。適當迎合一部分人即可,取悅所有人就不必考慮了吧。一件事,就算你做得太到位,總有人歡喜有人不滿,眾口難調是永恆的真理。任何關係裡,只有先優化自我,才能朝著你期待的領域進一步拓展。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她竭力討賈府所有人的喜歡,處心積慮得到的婚姻仍以不幸收尾

3、完美主義是大忌。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慾望是建立在一個人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完美主義者們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正因為人生有缺憾,由此才會有追求的動力,也由此不斷完善的慾念,所以完美主義的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比如,當做產品時,我們往往“追求完美,臻於至善”;而當做項目時,我們會發現,完美主義是最大的敵人。

用現在的職場語言來說,曾國藩可謂是清朝最厲害的項目經理。他將一個岌岌可危的王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曾說,“問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內憂外患,火燒眉毛。慢工出細活?哪有這個功夫給你。要快功出細活。這才是本事。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慢工出細活?哪有這個功夫給你。要快功出細活。這才是本事。

即使像微信之父——張小龍這樣的大才,慢工出細活的機會也不多見。2011 年,張小龍帶領團隊晝夜開發:餓了就叫外賣扒拉幾口,累了就抽根菸提提神,困了,就地開始做俯臥撐驅除瞌睡……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正是這樣的爭分奪秒和抓大放小的過程,才能使得後來微信 1.0 版成功面世,按照業內的說法,張小龍在“騰訊太子爭奪戰”中涉險過關。

當你選擇完美,你必然要付出成本:財務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等一些。而且,“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這項成本的增加,而是成規模的。如果給我無窮盡的預算和時間,或許我也能做出 iPhone 那樣顛覆性的產品——但那樣的意義,只存在於實驗室或概念機裡。“先完成,後完美”,這是我學到的重要職場經驗。一項工作,一個星期做到70 分,還是兩個月做到 90 分?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和“追求完美”這個方式相比,“螺旋迭代”這個做法更值得借鑑。先用一個簡單方案解決 80% 的較為容易解決的問題,再慢慢攻克剩下 20%的難關——只不過,很多人都在這點上,由於完美主義作祟而吃了虧——他們一開始追求完美,費時耗力,最後使得整個問題不了了之。此外,基於完美主義的“一條路走到黑”的做事方式,還有著潛在的巨大風險:如果方向錯了,那就全軍覆沒,很可能連東山再起的機會都沒有。懂得輕重緩急,相比於完美主義,更是一件極端重要的品質。

4、樂於助人,救人於危難之中,但是行善之時,我們也要掌握度,切不可毫無保留地盲目付出。

我們從小被教育的美德莫過於樂於助人,幫人於危難,但是凡事有度,身邊好人多,壞人也不少,而且即便是身邊的好友,想去幫忙,也不能毫無保留閉著眼的只顧著盲目的付出。關鍵時刻才伸出援手,不失為一種“助人”之道。有些人藉助你的幫助,一生命運由此改變乾坤,此乃積德之事。對於那些只想著不勞而獲的乞討者,我們必須毫不同情的不屑一顧。切記,盲目的好心,很容易遭人惡意利用,有時候被人賣了還在幫人數錢。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樂於助人

看完電影《芳華》,樓主不得不感嘆一句,過於善良的結局,就是“人善被人欺”。

故事開始於文工團,主人公劉峰是一個十足的活雷鋒加老好人,年年評為標兵,十項全能,部隊裡只要有什麼需要出力的事,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找他。劉峰也不會拒絕,心甘情願,任勞任怨,髒活累活,不挑不揀。看到這裡,所有觀眾都覺得劉峰人真好,日後“好人有好報”。然而事與願違,劉峰不但沒有好報,反而因為一點小錯誤,就上級被髮配到前線。他走的那天,只有女主角何小萍來送他,而那些平時受到過劉峰照顧的人都沒有來。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老好人”劉峰

劉峰作為一個典型的老好人,主動幫戰友捎行李,吃破皮的餃子,只講付出,不求回報。這就導致了在一個群體內劉峰的付出與回報長期不成比例,大家逐漸從感激劉峰,變成理所當然,有的人還說:“誰讓他是活雷鋒呢?”所謂“鬥米恩,升米仇,”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那如何避免成為劉峰式的老好人?1.過分的要求,一概拒絕;2.底線劃清;3.善良是對的,但付出是相互的。

5、優秀,讓我們彼此相連

有研究表明,你若身邊朋友都是胖子,不知不覺體重也會增加,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圈子的作用不容忽視,自己的自控能力加上圈子的環境場作用,在一種相互欣賞和學習的狀態中,互相促進。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圈子”的力量

上學的時候,會出現學霸,學神,學渣三類學生,往往這三類學生是不可能玩到一塊去,如果學渣想要和學霸同學一起玩耍,除非自己的成績真的能上升到好學生之列,否則他們每天談論的內容,學渣根本聽不懂嗎?如果成績不好,連交流都是困難。反之亦然。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相信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規律:喝茶的圈子比喝酒的圈子更有經濟實力。道理很簡單,喝茶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聊怎麼做生意,琢磨怎麼賺錢。茶越喝腦子越清醒,思路越來越明晰而開闊。喝酒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在吹牛,都覺得自己比別人行,必須讓別人知道。就像之前一個網友說的:喝完酒後感覺整個中國都是自己的。最關鍵的是,喝完酒,腦力下降明顯,就更加談不上醉酒後的賺錢思路了。喝茶會讓人清醒地去考慮事情。能一起喝酒的人很多,真正能坐下來一起喝茶的人很少。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喝茶的圈子比喝酒的圈子更有經濟實力

在網上我們做生意,都希望加入某個貼吧或者行業論壇圈,其實加入這些圈子,無非就是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商友,形成一個可以互通有無的資源利益循環圈,這樣有利於業務的拓展,事業的提升。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當然,圈子只是外因,最重要的內因,是優化我們自己的能力。

圈子很重要,這是事實。但大多數人混圈的真相是,比你厲害的圈子你根本擠不進去。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活生生的擠圈失敗史。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艾瑪對於進入巴黎貴族的圈子那可是朝思暮想的渴望,她不甘心自己的命運,以窮裁縫女兒的起點和嫁給平庸的農村醫生作老婆的情節中收場。為了擠進巴黎貴族圈,她去參加伯爵的宴會,一番折騰,卻狼狽歸來。她搭訕過鄉紳,還包養了巴黎大學生。她不肯放過任何向更優質的圈子進軍的希望,卻一次次被圈子無情拋棄。

不夠分量的身份和價值,再怎麼努力擠,都無法融入。

在蕭紅成名之前,她不過是個默默無聞的文藝女青年加小作家。不一樣的是,正是由於自己才華出眾,被魯迅先生看中了她,她隨即進入了魯迅的圈子。她以自己的努力和才華,獲得了魯迅先生的稱讚----“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魯迅把她介紹進入文壇的主流媒體,為她的《生死場》作序,邀請她喝茶聊天……

不懂這幾條的規矩,混社會必定“餘額不夠”和“電量不足”

魯迅之所以這麼不留餘力地培養這位作家新星,是因為蕭紅本身的作品價值,再加上蕭紅之前曾不斷給魯迅寫信,終於因自己的才華打動了偶像,才因此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因為才華,兩人惺惺相惜,蕭紅自身在創作上的努力和努力融入一個圈子的精神,也印證著她擁有這個圈子的屬性。融入,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那些真正靠能力揚名立萬的人,並沒有一個是靠混圈子混出來的。

也並不是說你進了哪個圈子,你就能和裡面的人一樣牛逼,因為沒有誰的資源可以無條件置換給你。

本期的文章就和您聊到這裡,如果您喜歡,歡迎您關注頭條號“心靈感觸”,我們竭誠為您提供有價值有內涵的文字,因為,我們不止做雞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