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網信風雲榜

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196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

1980年至198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舊金山大學做訪問學者;

1983年至1998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實驗室任高級研究員,

1998年起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2002年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首批終身教授。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軟件學院院長,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開源大數據研究院理事長。

2016年7月1日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他是軟件模型的先驅者,也是注重最新學術思想的傳授和科學思考方式的引導者。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

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1980年起,何積豐院士開始從事程序設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1986年和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算子",並將規範語言與程序語言看成是同一類數學對象。接著又提出了採用"關係代數"作為程序和軟件規範的統一數學模型,使得關係代數可用來描寫程序的分解和組合過程,直接支持軟件的開發。

在數據精化方面,何院士給出了處理非確定性程序語言數據精化的完備方法。1995年,在總結了多類程序語言語義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其與C.A.R.Hoare提出了程序設計統一理論和連接各類程序理論的數學法則。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用形式化的界面理論溝通幾種程序語言,以及非確定性數據流的數學模型及代數定律。他研究的軟硬件協同設計系統,為減少系統芯片設計時間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科研成就

1.提出數據精化的完備理論針對當時數據精化方法上存在不完備以及只能處理確定性程序語言等缺陷。

2.建立程序和軟件規範的統一數學模型,

3.提出編程統一理論和連接各類程序理論的數學法則

4.提出非確定性數據流的數學模型和代數定律

5、研究軟硬件協同設計系統的數學模型

主持項目

2001-2003,VERILOG仿真器和合成器設計,上海市信息委項目(CX20010005)

2002-2004,UML軟件開發進程的形式化理論,教育部重點項目(02104)

2003-2005,安全軟件理論與軟硬件協同設計,“211”項目

2002-2007,網構軟件形式化理論與方法研究,973項目(Internet環境下基於Agent的軟件中間件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課題編號:2002CB31200001)

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何積豐在國際上獲得的地位讓同行們仰視: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牛津大學計算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兩度獲最高科研獎——英國先進科技女皇獎。他被國際計算機科學界譽為面向模型軟件開發方法的奠基石。

他在安全軟件設計方面的論著被國際軟件界廣泛引用。他率先提出關係程序設計語言,這項工作被歐洲計算機界認為是繼過程語言、函數程序、邏輯程序之後的第四類程序語言的先驅,他因而被歐洲軟件界權威人士贊之為“軟件設計技術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5年他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以來,先後擔任國家和上海市四個科研項目主持人。曾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先後獲原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獎、電子工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曾經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年榮獲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以及“上海市教學名師”稱號;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此外,他還當選為上海市“教育功臣”、“科技功臣”。

他是上海最早的計算機科研人員之一,目前,他主持國家“973”項目下的課題和教育部重點項目多項。

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技術:金冬 丁劉揚

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主辦

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網絡文化工作委員會

承辦

網安金盾傳媒教育中心

洞察網(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河南創意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媒體支持:

大象網(河南網絡電視臺)

新浪河南

香港文匯報

大公報

網信風雲榜: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