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二」從“院士之鄉——溫縣”走出來的甲骨學家董作賓!

溫縣又稱“院士之鄉”,從這裡走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同保( )、董作賓、王光遠、王夢恕、郭東明、張統一6位院士。這一美譽給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溫縣再添加亮麗的新名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從溫縣走出來的

甲骨文學家董作賓

「專題二」從“院士之鄉——溫縣”走出來的甲骨學家董作賓!

董作賓(1895年-1963年),原名董作仁,字彥堂,又作雁堂,號平廬。祖籍河南溫縣董楊門,出生於河南南陽。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

「專題二」從“院士之鄉——溫縣”走出來的甲骨學家董作賓!

1923年-1924年,董作賓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後在福建協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年-1948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1949年以後兼任臺灣大學教授,1956年-1958年任香港大學、崇基書院、新亞書院和珠海書院研究員或教授。1963年病逝於臺灣。

「專題二」從“院士之鄉——溫縣”走出來的甲骨學家董作賓!

董作賓的甲骨文作品

董作賓作品集:

董作賓的學術論文共計約200篇,內容除甲骨學外,涉及商代歷史的許多方面。臺北世界書局和藝文印書館出版有《董作賓學術論著》和《平廬文存》。1978年藝文印書館出版有《董作賓先生甲篇》和《董作賓先生乙篇》。董作賓書法及篆刻作品有《平廬印存》。

其他作品有:《一首歌謠整理研究的嘗試》(1924年)、《卜辭中所見之殷歷》(1931年)、《甲骨文斷代研究例》(1933年)、《殷墟文字甲編》(1937年)、《殷歷譜》(1943年)、《西周年曆譜》和《殷墟文字乙編》(1951年)、《中國年曆總譜》(1956年、中英文對照)、《中國上古史年代》(1957年)。

「專題二」從“院士之鄉——溫縣”走出來的甲骨學家董作賓!

主要成就:

1928年-1934年,董作賓曾8次主持或參加殷墟的發掘,隨後專門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編的《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二書,共選錄抗日戰爭以前15次殷墟發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1931年,他在《大龜四版考釋》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貞人”可以推斷甲骨文的時代。1933年又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全面論證了甲骨斷代學說,確定了甲骨文的10項斷代標準,並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劃分為5個時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根據甲骨資料探討殷代年曆之學,著有《殷歷譜》。

考古:

1928-1934年間,曾8次主持或參加殷墟的發掘,隨後專門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編的《殷虛文字甲編》和《殷虛文字乙編》二書,共選錄抗日戰爭以前1~15次殷墟發掘出土的有字甲骨 13047 片。1931年,他在《大龜四版考釋》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貞人”(他把“卜問的人”稱為貞人)可以推斷甲骨文的時代 。

「專題二」從“院士之鄉——溫縣”走出來的甲骨學家董作賓!

董作賓甲骨文作品

除了考古學外,董作賓對中國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貢獻,並顯赭於國際間,學界把他與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稱“甲骨四堂”。他通過比較文字與埃及文字中,證明甲骨不是造字的開始,而有更遙遠的源頭,這除了對文字學的影響外,也開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