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主義,是人類真正重要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一種靈魂的疾病

狂熱主義,是人類真正重要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一種靈魂的疾病

————要是哪一天美國人開始全心全意去恨外國人,就反映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信心。


Ⅰ.《狂熱分子》冷遇的糾結

自四十年已降到2018年,我們身邊,國內能親眼目睹身邊群眾運動的人,估計是很少的,這也許是我提起的這本書,不大熱的緣故。這本書,名字叫《狂熱分子:碼頭工人哲學家的沉思錄》。此書中文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是4月1日,是哥哥的忌日,也是著名的愚人節,是不是故意如此,不得而知。

《狂熱分子》,作者是埃裡克·霍弗,首版於1951年面世,即被譽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與1895年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堪稱群眾研究雙壁。國外研究和傳播甚廣,但,在國內,《狂熱分子》並沒有《烏合之眾》的地位高,不但版本少,也不如《烏合之眾》的推薦量和點評量大,好像是被冷落的小媳婦。出現這種情況,是令人非常難以費解的。為什麼,我們會冷眼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緣由,是值得深究的。

社會學,在19世紀末,隨著西方列強侵犯華夏,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領域,都受到了嚴重破壞和衝擊,國內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社會學也跟著進入國內。社會學,在我國起步晚,沒有研究積澱,先天嚴重不足,即使後來有一定的隊伍,也是孱弱的,加上後來不斷的戰亂、運動和封鎖,社會學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總算在1980年,高校正式開設社會學,由於國內教育體制和知識分子的研究精神的一些癥結,即使發展了快四十年,依然沒有多大的成果。這基本上可以解釋,為何《狂熱分子》這樣的書冷遇。

冷遇,不是《狂熱分子》這本書的問題,是研究者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就現在的高校,主要的動力源是就業率,生源是唯分數論。社會學的就業困難,社會學專科天然被排除在備選專業;生源上,素質教育的缺失,從根本上剔除了接觸社會學這種書的必要性。我們不是不想研究群眾運動,我們是沒有能力。對於歐洲的歷史,我們還是研究比較多的,特別是法德英的。美國因為歷史短,許多人是打心眼裡鄙視的,估計也是《狂熱分子》沒有《烏合之眾》熱的緣故之一吧。


Ⅱ.《狂熱分子》的基本內容

下面,我們進入《狂熱分子》這本書,走馬觀花,看看霍弗先生,說了些什麼。

《狂熱分子》是國內的命名,挺吸睛的,原名叫《忠實信徒:論群眾運動的特質》,應該說,原名更平實,也更符合文中之義。

開篇,作者的序言,就明確說,他探討的是“群眾運動中的一個階段——積極階段”。截取在這個階段的群眾運動,探討群眾運動的控制組成,分析這個組成的起源和人格特質,提出這個問題,是以一些假設為前提,探究這個假設人的心理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動機、動力和潛勢,並對這些現象做合理的解釋,不保證完美的理論性邏輯性。

書,大抵分為四大部分,本文僅做非常簡單的,甚至是隻見樹幹不見森林的引述,不可作為原文看待。

第一部分,論述了群眾運動本身的吸引力,分析群眾運動吸引力的動能和吸引的人群,群眾在群眾運動中得到的滿足,群眾運動之間互相轉變性等,就像解說一塊磁石,為何能吸引鐵,磁性可轉移。

第二部分,群眾運動中群眾,從哪裡來,他們是誰,作者列出了一長串的名字:不受歡迎者,窮人,畸零人,極端自私的人,面對無窮機會的野心者,少數民族,煩悶者和罪犯,這從字面理解,就都是自身有問題的或者容易產生問題的人群。

第三部分,群眾運動中,驅動群眾的法寶——自輕。

第四部分,群眾運動,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的論述。

不到300個字,《狂熱分子》這本書的大概內容,就看完了,真是輕鬆。如果看書真有這麼容易,一年可以看365本,分分鐘搞定,沒毛病。事實上,就任何一部分,任何一個很小的名字、邏輯、論證、結論,都是作者深思熟慮過的,也許不是正確的,但絕不是這區區百十個字就能概括的。

總結控發作,再進一步精簡內容:群眾運動,發源於不穩定的社會,言辭人是運動的第一推動力,狂熱者利用有問題的群眾,群眾寄身於運動,務實者把控運動,運動中運用各種自輕的手段、方法、口號、心理暗示等催化群眾,各方得到滿足的群體行為。


Ⅲ.讀《狂熱分子》的現實意義

有什麼用,是許多讀書的目的所在。《狂熱分子》,在現實中,有什麼用?參加了工作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政治面貌”這回事,這個戴在頭上的隱形頭銜,平常好像沒有什麼用處,在某個特定的場景下,就會發揮作用。

在真實的世界中,任何一個作為個體的人,在相對和平的時代,和平年代自身就不是產生群眾運動的土壤,都受到相對比較明顯的規範、風俗、法律等約束,發表任何的言論和行動,都是有眼睛盯著的。不過,在互聯網上,相對的自由性,和言論的可操控性,以及各種負面情緒的放大器作用,活躍著狂熱者,就非常容易形成網絡暴民,進而小範圍內形成比擬現實的群眾運動。

現實中,外面的群眾運動,我們不容易接觸到,身邊的群眾的運動,並不是沒有了,而是隱身在汪洋的互聯網裡去了。在網絡中,群眾的特質,就是“吃瓜”和“打醬油”的隱性劣根,會隨著網絡領袖的聲音,如交響樂般,被指揮著,被傀儡著,被牽引著,颶風一般發洩,聖徒一樣虔誠,先哲似的匍匐,小範圍內肆虐網絡,偶爾會波及至線下,極少數能刺痛現實。這是有例子的,翻翻網絡大事件,可以找到佐證。

現今,就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在耳邊能常聽到的,“貿易戰”算一個。慵懶的人,總是對痛的感覺更敏感一些,魯迅大爺說過“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是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的”,是不是和平了70的國人,和上升了70年的米國與世界,已經有新的不平衡產生。不平衡就是群眾運動的肥沃的土壤,而失意的人已經準備好了,就等著某一個聲音,喚醒這頭猛獸的咆哮。這在現實,是非常危險的,是我們團結而又不失去理智的,取得偉大成就的關鍵時刻,要特別驚醒的。

要說這時候,認真研讀這本《狂熱分子》,是非常及時,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希望,每一位讀者,讀過《狂熱分子》,都能打磨自己的理智,提高創造力,即使群眾運動來臨,也不被裹挾,堅定去創造而不是毀滅,去光明而不是黑暗。

閱讀體驗四星半,推薦指數8.5,撼動指數四顆星。

2018.9.10.19:06.南山.梅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