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氣象科技大事件

2018年8月至9月,NASA發射帕克探測器,人類將首度“觸摸”太陽;我國風雲三號D星在軌測試完成;美國和瑞士研究人員成功用3D技術對板狀雪崩進行了高度精確的數字模擬;歐洲航空局發射全球首顆用於觀測地球風場的衛星Aeolus;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全新大氣垂直剖面圖等一系列國際大氣科學事件發生,引起廣泛關注。

帕克探測器發射 人類將首度“觸摸”太陽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克探測器飛向太陽的假想圖。

北京時間8月12日下午3點31分,NASA耗資15億美元研發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就此開始為期7年的太陽外層大氣探索之旅。此次帕克探測器的任務主要有三個,一是探索太陽風的速度,二是觀察太陽風暴原理,三是瞭解日冕層的溫度。根據計劃,帕克在今年10月份抵達金星軌道,將在11月初開始第一圈繞日飛行,最快12月份傳回第一批太陽探測信息,而第二圈繞日飛行要等到明年5月。它將在未來七年中繞太陽飛行24圈,一直持續到2025年6月,逐步獲取更豐富、更準確的太陽信息。此次探索,將是人造航天器首次最近距離抵達太陽的大氣層。(來源:NASA )

風雲三號D星在軌測試完成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9月9日,風雲三號D星監測顯示,“山竹”螺旋結構清晰,東側和南側雲系發展旺盛。

8月初,風雲三號D星的各項功能、性能指標符合任務書要求,具備在軌交付條件。風雲三號D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業務衛星中的下午星,搭載了10臺/套先進遙感儀器,其中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近紅外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廣角極光成像儀、電離層光度計為全新研製、首次上星搭載,並對核心儀器中的分辨率光譜成像儀進行了大幅升級改進。2017年12月11日,風雲三號D星在軌測試工作正式啟動。六個多月的在軌測試表明,衛星系統功能正常,性能良好,各項功能、性能指標符合任務書要求,且優於風雲三號A、B、C星。

3D建模精確模擬板狀雪崩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8月3日《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美國和瑞士研究人員成功用3D技術對板狀雪崩進行了高度精確的數字模擬,並由此進行雪崩的預測、防護及風險管理。這項模擬的獨特之處在於研究團隊考慮到雪崩中積雪會先後以固體和液體的狀態運動。研究人員分析了該過程中的關鍵參數,這些參數決定了雪崩過程中各個階段雪體的反應和狀態,從而成功模擬出多孔底層的坍塌。該模擬實驗的成功不僅將加深人們對雪崩反應的認識,還有助於更準確地預測雪崩的潛在危險和規模大小,有效推進雪險防禦工作。(來源:《自然通訊》)

全球首顆測風衛星Aeolus發射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當地時間8月22日,歐洲航空局(ESA)發射了全球首顆用於觀測地球風場的衛星Aeolus(意為“風神”)。該衛星將利用紫外線激光測量大氣中的風速和風向。 “風神”進入距地面320公里的軌道後,可以收集地球大氣層中離地30公里以內區域的風的數據,包括沒有地面氣象站的偏遠地區。“風神”重1260千克,攜帶一部大型望遠鏡、一部超靈敏接收器和一款名為“阿拉丁”的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風神”採集的數據將用於各種數值天氣預報,有望顯著提高氣象預報準確度並增加對氣候變化的瞭解。(來源:歐洲航空局、法新社等)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發佈未來十年戰略計劃草案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發佈《2019-2029年戰略計劃》報告草案,概述了WCRP未來10年的總體戰略,主要目標是深化基礎科學研究,提升對氣候系統的基本認識,提高所有氣候系統組分的預測技巧,改進模擬和預測,以及更好地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為實現總體目標,WCRP確定了6個科學重點,囊括了自然和人類強迫的影響以及整個氣候系統的反饋,包括大氣、海洋和水文環流變化的驅動機制與極端事件,地球週期性變化(全球能量、水和碳循環變化),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氣候系統各要素的模擬及其耦合,通過對氣候系統多變量、多尺度觀測數據的整理、收集和存儲促進創新研究,與全球各地的多部門開展合作等。(來源:WCRP)

ECMWF推出全新大氣垂直剖面圖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集合預報和高分辨預報的溫熵圖和露點變化圖;高分辨率預報的風矢量圖;以及三種不同類別的CIN和CAPE圖。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根據用戶需求,開發推出全新大氣垂直剖面產品,能夠把從地面到大氣低平流層之間任意地方的大氣可視化,將幫助預報員評估預測地球任意地點的大氣狀況和發生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大氣垂直剖面產品包括幾個面板,顯示無線電探空儀測量的關鍵變量,包括溫度、露點、風速和風向。一個單獨面板顯示有效勢能(CAPE)和對流抑制(CIN)圖,這些可以提供與惡劣天氣相關的有用信息。(來源:ECMWF)

WMO稱今年年底發生厄爾尼諾的可能性為70%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9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厄爾尼諾/拉尼娜最新情況》稱,到今年年底,發生厄爾尼諾事件的可能性有70%,雖然強度尚未確定,但幾乎不可能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5月至7月,全球大部分地區延續了溫度偏高的趨勢,並伴隨有極端天氣,包括北歐創紀錄的高溫,以及日本、印度和東南亞發生的嚴重洪災等。《厄爾尼諾/拉尼娜最新情況》對當前氣候狀況以及未來全球季節性氣候進行了說明和展望。

兩顆英國地球觀測衛星成功發射

當地時間9月16日22時08分,兩顆英國地球觀測衛星NovaSAR和S1-4由從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其中,NovaSAR為小型合成孔徑雷達(SAR)技術試驗衛星,配備6~30米中等分辨率S波段雷達成像有效載荷,並採用S波段固態功放技術,設計壽命7年。SSTL-S1-4為高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適於城市規劃、農業監測、土地分類、自然資源管理和災害監測等多種應用,將使全球高分遙感衛星數據獲取與運行服務得到增強。

NASA發射激光衛星監測海冰與植被變化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件

當地時間9月15日6時,一顆搭載有ICESat-2衛星的德爾塔2型火箭在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該衛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最為先進的激光衛星,能夠精確測量地球冰川、海冰和植被變化。ICESat-2衛星載有激光測高設備儀,可以通過確定光子從衛星到地球往返的時間測量高度。根據設計要求,該設備每秒發射1萬次激光,光子往返的時間以十億分之一秒計數。ICESat-2衛星除了測量冰川變化,還將測量森林、沙漠、雪和河流高度等其他數據。科學家可以利用新獲取的冰川數據以及各類衛星與設備測量數據,更好地揭示冰川與其他風、洋流、氣溫、降水等海洋大氣現象之間的隱藏關係。 (來源:NAS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