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玩手機、厭學、抑鬱,父母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鏡

青春期孩子玩手機、厭學、抑鬱,父母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鏡

文|花姐姐

前面二篇文章,我們分析了造成青春期孩子玩手機、厭學、抑鬱的原因,以及孩子的心理特徵,這篇文章我們來分析下解決方案。

當然,這隻能針對大家的共性的問題來解答,千人千面,每個人所處家庭環境有所不同,所以,如果這些回答還是無法解答大家的困惑,大家可以私信給我。

好,回到正題,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關係:

1.和孩子站在一起;

2.接受孩子的變化;

3.轉變我們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

4.建立規則,幫助孩子構建價值感。

一、和孩子站在一起;

青春期的孩子是孤獨的,他們需要溫暖,需要愛。

那我們父母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呢,還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可以為孩子放棄一切,我當然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

但孩子需要的不是你放棄一切,而是你最深的理解。

給大家講個故事:

有個男孩,自幼喪父,和奶奶住在一起,他很想念媽媽,於是暑假,決定離家出走去看望媽媽。

奶奶覺得孩子的媽媽從來不管他,不配當孩子的媽媽,所以阻止孩子去看望媽媽;

可是鄰居的王阿姨想幫他完成心願,拿出一筆錢作為旅費,還安排遊手好閒又好賭的老頭子,陪他一起踏上尋找媽媽的旅途。

結果老頭子第一天就把老婆給的錢輸光了,兩人只能步行前往。

一路上惹了很多麻煩,最後找到媽媽,才發現她早已生建了新組建的家庭,也有新了孩子。

小男孩子沮喪又難過,在歸途中老頭子一直逗他開心,想出各種稀奇古怪的遊戲陪他玩,最後,他告訴小男孩,自已的童年也有類似的被媽媽遺棄的經歷。

好了,故事講完,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如果這個男孩是我們的孩子,那我們父母扮演的是奶奶還是鄰居王阿姨呢?

當我們扮演是奶奶的角色,那孩子想見媽媽的夢想永遠不能實現,那麼他心理就永遠記住媽媽,而記恨奶奶,因為奶奶阻止了他。

而王阿姨呢,支持他,並且創造條件支持他,哪怕陪他一起找媽媽的人是一個在我們世俗意義上認為的壞人,但是,他一路是開心的幸福的,因為他在追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我們父母有沒有以孩子就是要好好學習為由,阻止孩子的其它一切興趣愛好呢?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打著以愛孩子的名義,卻做了很多傷害他們的事情。

所以,要解決青春期孩子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尊重孩子的每一個小夢想,支持他,就像鄰居的王阿姨一樣。

那如何才能像鄰居的王阿姨一樣呢?

答案是接受。

二、接受孩子的變化;

青春期的孩子與童年期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們開始找自己,並且會慢慢發展出獨立的意志,他的心理狀態、思維模式、與外界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 ,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我們家長就要接受這些事實。

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接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只是經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但他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不能永遠聽我們的指揮,他需要獨立的自我空間,我們要允許他們長大。

第二個接受,青春期,我們將要和孩子分離;世音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別離,孩子最重要的是過他自己兒童的人生,我知道很難,但是我們必需要學會接受。

第三個接受,是接受內心的失落,孩子想獨立,但是不是孩子不需要你了,而他對你的需求不一樣了,以前我們是孩子的一切,但是到了青春期我們可能就只是孩子的一部分。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比方,青春期以前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像麻花一樣,和我們擰在一起,但是進入青春期後,就像鐵軌一樣,並行前進,保持一定的距離。

所以,我們要接受孩子的這些變化,雖然會有失落,彷徨,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孩子在成長,在慢慢變得獨立,我們要相信他。

給予他們關懷和指導,與孩子多交流,少說教,轉變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那如何轉變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呢?

青春期孩子玩手機、厭學、抑鬱,父母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鏡

三、轉變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1.溝通;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命令,說教的方式給與孩子溝通,但是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他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就要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模式,由原來的講道理說教轉變為談感受。

比如說:孩子愛玩遊戲,小時候你可能是非常強硬的規定每天只能玩多長時間,例如,半小時;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我們就要轉變方式,媽媽看你最近玩遊戲的時間有點長,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問題記得跟媽媽說,不然媽媽會有點擔心。

用這樣一種交流的方式去談,袒露自己的想法,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來說自尊心都特別的強,心理不舒服就不愛聽,假如我們還採用強硬的方式要求他,認為你不信任他,就會激發他的對抗性,所以我們要尊重他,信任他們。

2.傾聽;

我們要注意傾聽孩子,孩子跟我們說他的需求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有特別大的反應。

現在,一代人與一代人的想法差別是非常大的,可能孩子的一些需求在我們看來那是大逆不道,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或許就是正常的,只要沒有危害安全以及道德的問題我們儘量能做到認真傾聽。

在聽的過程中要注意能聽得懂,並且能分享他的感受,進入他的內在世界,不要輕易評判或否定,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3.回應;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能總是會強調,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然後禁止他做那些事情。但是回應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就要轉變回應的方式了。

我們要首先認可他講的話,然後共情。

從我們收集的一些問題來看,有部分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想上學了,家長非常焦急。

那麼,當孩子提出不想上學這個請求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呢?

你可以說,是不是學習好累呢?我有時候也不想上班,甚至我都想辭職了,但是一想,不上一班我幹什麼呢?還有我不上班怎麼生活呢?

如果孩子上學牴觸的情緒非常嚴重我們還可以加一句,我也有一段時間也不想上班,然後我就跟老闆請了1個月的假或是辭職玩了一個月,一個月後上班人就變得活力滿滿了。

回應青春期孩子的請求一定要注意,先肯定,再共情,然後再試著帶他們走出困鏡。

相信孩子提出的每一個請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請求也是孩子的正當需求。

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肯定孩子,這樣才能引導孩子。

4.欣賞;

欣賞孩子,維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多跟孩子說,你在我眼裡一直都是踏實的人,我相信你遇到的困難都只是暫時的,把我們對他的信任和欣賞傳遞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認同和肯定。

我們要學會無條件的愛孩子,不要以我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忽略孩子的感受,就像前面故事中的奶奶那樣,瞭解孩子的需求。

很多的時候,其實孩子的一些反應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但我們家長不知道,然後就開始焦慮,然後我們知道情緒是會傳染的,然後就把自己的這種擔憂的情緒傳導給孩子,讓孩子不知所措。

所以,只有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轉變了我們與孩子相處模式,孩子的青春期的問題才有可能緩解。

當孩子青春期的問題得到緩解後,我們就要試著幫助他們建立一些規則,構建價值感。

青春期孩子玩手機、厭學、抑鬱,父母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鏡

四、建立規則,幫助孩子構建價值感。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正在慢慢獨立,但是畢竟他還是孩子,所以幫助他建立規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說自律才能更自由。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必需要做,但是動力不足,如寫作業;

而另外有一些事情非常喜歡做,但會影響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如沉溺於遊戲。

所以,建立規則,讓孩子變得自律就非常重要了。

不過我要強調一點的是,對青春的孩子來說,家長的主旋律是做支持者,而建立規則是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但它不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做為家長切記不可像小時候那樣嚴格。

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呢?

我們用一個具體的案例玩手機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1. 溝通;

首先,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一定是要建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的;

其次,要選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因為我們不能在孩子玩手機正高興的時候,上去把手機拿過來,然後很粗暴的說,以後不許玩,這樣孩子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這種交流方式他肯定是不願意聽了。

我們可以找一個大家都比較放鬆的時間,如飯後散步,跟孩子來聊,表達我們的心情。

例如,你可以說,關於你上網玩遊戲的問題,我心情還是挺複雜的,首先呢,我很開心,因為你找到了一個正常的減壓方式,但是呢,我又擔心你玩的時間太長,會傷害眼睛等等之類表達你對他的關心的話。

2.詢問;

然後給孩子提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即可以玩,又不影響學習呢?

讓孩子自己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孩子就會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而是被規定的那個人。

3.監督;

我們成年人制定規則有時也無法執行,對於孩子同樣也是的,所以當規則制定後一定後我們家長一定要監督。

這裡的監督一定不能是站在孩子的對應面,而是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孩子破壞規則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壓力太大了,需要放鬆,還是因為有什麼其它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等。

我們要了解孩子,做他的支撐都幫助他解決問題,要溫柔而堅定的執行規則。

最後,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價值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幾乎所有的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都會跑到遊戲裡。

為什麼要跑到遊戲裡呢?

答案是那裡他們可以找到價值感,和夥伴們一起打敗了怪獸,自已的經驗值得到提升。

那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可以多培養孩子一些興趣,讓孩子在其它的一些活動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呢?

例如,放學回家後,不要一味的學習,打打羽毛球,踢足球呀等。

讓孩子精神上不空虛,那麼他就不會沉溺在網絡裡出不來。

以上是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戰勝青春期遇到困難的一些共性的辦法,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具體的問題可以私信。

下期將會給大家分享一些名人是如何處理青春期的問題,敬請關注。

最後是花姐姐的碎碎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導,但是孩子是主體,而父母的認知和孩子的認知是有巨大的差別的,是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還是讓孩子掂起腳尖和父母說話,是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

您是哪種父母?


我是花姐姐,專注於家庭教育,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有用,請幫忙點贊轉發,關注我,希望我們能成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