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儿子弑母的背后,是社会是非价值底线的沦陷

自沅江某地六年级12岁男孩吴某因一时矛盾杀死亲生母亲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看似高大上、无比正确的观点,这些观点中有把矛头指向学校教育的,也有指向家庭教育的,当局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通告,称将举一反三,加强法制宣传与感恩教育,大有社会总动员,力挽狂澜,即使亡羊补牢,也得漂漂亮亮之势,这真的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未必!

探其原因......

如果说问题出在教育的不得当,那么文盲杀死母亲是否就能合理呢?

如果说问题出在亲情的过于疏远,那么孤儿是否就能肆意行凶呢?

如果说问题出在法制宣传的不到位,那么罪犯中是否就没有知识分子呢?

如此,年仅12岁,仍然在校读书的孩子,做出弑母行为的原因, 显然已经超出了一时愤怒所能承受的底线,远非简单用“教育不得当”所能解释得清楚、足以让人信服、使人释怀。

问题的根本或许出在社会是非底线的沦陷。

在穷苦的过去,很多人都上不起学,但也鲜闻有弑母的案例,因为社会的教育与法律体系虽然残缺,但仍有道德体系在支撑着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大家文化程度虽不高,认知也很有限,但在道德观念里,还是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有违伦理,绝对不能碰的,碰了是要付出为人所不耻的代价的,这就是当时社会是非底线认知的体现,为人的价值底线。

本次孩子的弑母行为,似乎用行动证明了,科技并没有带来社会文明,教育偏离了人本位,法制观念也仍然残缺的严酷事实。传统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迟迟没有建立起来,信念迷失,黑白混淆,是非沦陷,更可怕的是,也许孩子心里现在还不知道自己错了,天性泯灭,人伦惨绝。

而从事件后的社会反晌来看,似乎也印证了这点。案件按理说案情相对简单,事实明了,警方迟迟不能结案,彰显公义,恐惧或许来源无法预测舆论风向,害怕引火烧身,在现实、名利与是非之间,屈就了现实。而成就这种恐惧的背后推力,无疑来自无形的考核之手,政绩之棒。如此,考核之弊不能得以纠正,网络谴责教育之失声音的背后,难辞趋利避害,别有用心、诱导盲众,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之嫌。只有哪天警方能无所顾忌,勇敢站出来,彰显公义,有所担当,主张是非,坚持自己,不被舆论风向所左右摇摆的时候,社会人伦环境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改善。否则,道理说得再好听,无非只是又一次愚众自娱的把戏。而这绝不会只是个案,或将陆续在各地上演。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