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对话《嘉人》杂志

崔自默对话《嘉人》杂志

崔自默对话《嘉人》杂志

问:崔先生您自己有没有“因为爱”做过什么相对疯狂的事情?

答:当然做过。很多媒体也曾经试图采访我相关话题,我都回避了,因为我觉得还不到“解密”的时候。“少要稳重老要狂”,同样的问题,答案需要阶段性地对待和处理。真正的浪漫故事,大概只能埋藏在自己内心。浪漫即牺牲。很多拿来炫耀的所谓爱情故事,大多还属于浅薄的。

问:“爱”是生活必需品吗?是艺术必需品吗?

答:“爱”是一个概念,与好感、喜欢、性情、亲情等是不同角度的定义。“不一不异”,很多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内容其实都一样,只是形式和外表看似不一样。换一种说法,就换一种活法。艺术与爱一样,也是概念。艺术与生活,不一样,又没有差别。生活是必需品吗?哈哈哈。

问:您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转读艺术史学,那么在画家这个职业里,在创作上或者其他方面,“理工男”与“文科男”差别明显吗?

答:还是那句话,不一不异。所有学科,都是人为的区分,没有本质的差异。理工男与文科男,都是男。当然,既然已经区分了,就起码有一些不一样,比如理工科的数理逻辑、理性、客观思维,文科的感性、个性、主观思维。各人因为智慧和能力的造化不同,所以认识和行为就不同。只有实现了观照、大而化之,才能圆通,万法归一。人与人宛如杯子,都是杯子,体积不一样。

问:你说“我要求自己每天有创造,每天出精品”,那么,没有灵感创作的时候,做什么?或者,闲下来的时候做什么?会觉得发呆是浪费时间吗?

答:知足常乐是物质方面的要求,勇猛精进则是精神层面的要求。精品需要智力和体力的双重付出。享受了懒散悠闲,就不可能有时间创造。把时间花费在怨天尤人上,就会落后,这很公平。我提出“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人们群体生活的态度需要艺术一些,幽默一些,矛盾就少些、和谐幸福些;但文化交流和社会管理需要科学、理性,否则看似繁荣,实际是无序、麻烦丛生。超一流人才的“灵感”,不应该只是偶然的迸发、绞尽脑汁的滴沥,更应该是链式反应,随时随地发生。“时间与存在”,紧密相连;只要有时间,就会有灵感。闲下来时,就是享受生活,感悟当下,其中包括“发呆”。儒家、道家和佛家说的容止若思、坐忘、非想非非想,就是这种意思。入定、禅思、静默,不能算是浪费时间,有知识和思想准备的人,或许忽然顿悟,也是一种超级的休息和修养方式。

问:您的幽默感哪里来的?你会要求自己幽默嘛?你见过比你更幽默的人是谁?

答:幽默、幽默感,也是概念。万法唯识,“幽默”似乎就存在着,看你能否认识它。幽默感来自于主观的有意无意之间,认同于客观之间的可有可无之间。你想自嘲、反讽、幽默,或许被认为无聊、调戏、反动。一个文明的社会,除了法律的秩序监管,还需要幽默的氛围。幽默有量级差别,最后会走向极端或另类。骗子可以问你:“你怎么没有一点幽默感呢?!”最大的幽默,其实毫不幽默,比如说文化历史的“成者为王败者寇”。据我研究,所谓“悖论”,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地球上最幽默的人大概是政治家、科学家或者傻子、其他动物吧。

问:钢琴家很在意自己的手,画家呢?平时会刻意保养手吗?对画家来说,是手重要还是脑子重要?

答:钢琴家完全靠双手来实现脑子或心里的东西,画家却不必如此。视觉艺术品包括很多种类,有的不需要自己动手来完成。我不保养手,粗糙一些似乎更与沧桑的面孔相匹配。对画家而言,手和脑同样重要,当然脑子更重要,否则一旦成了痴呆,什么都不明白了。

问:您的艺术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装置、摄影等诸多门类,同时,又有寓言、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学创作,并进行了大量的文艺理论研究。“通才”是怎么形成的?许多人是专精的,有什么是一通百通的吗?

答:冲锋陷阵、攻占高地,有时需要付出生命。小艺术家,可以凭兴趣行事,自己丰衣足食奔小康。大师,则不是桂冠,而是责任。当然,个体能力总是有限,需要整合资源的能力,那就更不容易。我也主张澹泊,但是,凭澹泊能出成就吗?除非是你岁数大了,别人拿你当傀儡,才把很多荣誉堆给你,目的是让你鼓掌,而不是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知识是地图。把所有道路胡同都“通”了,那需要不断地行走。“通才”,是勤奋出来的,当然,记忆力得好,狗熊掰棒子肯定不行。记忆力,则大概是天生的,它是智商的主要指标。“专精”某一领域,相对简单一些,但设想达到顶级高度,必须有博的基础。专心即专业。专业不是职业,职业是混饭的工具。实际上,没有博,也就没有专,这种认识高度非一般人可梦见。

问:你说“艺术概念”挺好玩,“艺术就是扯面”,为什么?

答:上面说过了,“艺术”也是概念。概念就是大象,我们队它的阐释就是盲人摸象。客观世界是大象无形的,而我们都是盲人。例如扯面,做面的人有不同扯法,吃面的人也有不同吃法,找到知音难啊。“有实力的知音”,这个理想更是难能可贵。

问:您这辈子有没有什么执念?

答:人都一样,执念于名、利、色等东西。肉身的活力存在,这种执念就发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种“行尸走肉”的境界,我追求但我不愿意实现。理想是以理想之,不是现实,甚至不可能实现,只是一个不断趋近的过程。

问:已故美学大师王朝闻说“要把生活当艺术来欣赏和体验”,据说你是接受的,那么你怎么理解?

答:生活和艺术,是一个物体在不同灯光照射下投下的不同影子。王朝闻美学思想是主观体验式的,很有效。我提出《意思说》,用“有意思”和“没意思”可以概括人或事,似乎模糊,却也很明确。我提出“数理逻辑美学体系”,则是在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基础上的升华。

传统的主观判断,不讲究客观标准,而研究客观标准则是有难度有价值的高要求。

问:您说过“艺术道路如果只走‘中立’的道路,不去探索、没有个性,就会被束缚、禁锢,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艺术应该有底线吗?

答:喜欢也善于创造的艺术家可以不断打破,底线当然是社会法律和传统伦理道德。是不是可以在艺术理念、行为、作品上来挑战过去,尝试创新?这很难设想。存在即合理,合理未必合法,法律是约定俗成,是对人性的不信任。涉及到艺术问题在理论上容易扯皮,但艺术家却是社会人,遵从现实的法律裁决。

问:您认为艺术家的野心应该在哪里?“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是崔自默的创作理念,这算野心吗?

答:野心的同义词是理想、追求、报复、志向。艺术家的野心是出好作品,成为时代经典、集体记忆。“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是我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适合所有人。当然,在现代信息社会,实现理想需要团队,遇到什么合作者,是缘分。人最大的野心,应该是找到好的同盟军吧。

问:您有自己的文化主张,例如“学习有用的文化”,可是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例如“文字出版量应该受到控制”,为什么呢?

答:不能判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能算有文化吗?学习,就是提高判断力。人类的文明,以文字传播为标志,也以文字泛滥为反文明。我的《“默纸”与“默禅”》,就是阐释文化主张、艺术寓言、文明启示,一言难尽。

问:您来选择四五个意象来表现“爱”,会是什么?为什么?

答:“爱”从文字释义就是“心受”,掏心窝子。爱与恨,是同步的,宛如黑暗与光明的一体化。一般人习惯的意象,是浪漫的喜庆的场面,当然很舒服。可是生活是爱恨情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所以我设想的场景与意象,应该不仅仅是晴天丽日、场面漂亮的,还应该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君子、大爱,是能面对打击、误解、挫折、痛苦的。家中琐事互相责怪、门前车站的离别与挽留、不悦时哭泣,这些也是爱的成分,只是表现起来更需要技巧,也更有挑战。这种挑战是艺术的,更是生活的。生活的所有内涵,都属于爱。我们遇到好事会灿烂地笑,遇到不如意的事会沮丧,这很正常,但没有体现生活的全部、爱的深邃。遇到痛苦而淡然处之、一笑了之,很快过去,逆来顺受,欣然了之,那才是境界。一切存在都有因果关系,接受了生活的全部,就是享受了爱的全部,不要患得患失,钻牛角尖、执着,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