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引热议,早在上个世纪就被紧急叫停!

近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据贺建奎介绍,本次研究首先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人类胚胎的体外受精,随后在受精卵时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又称"基因手术刀")对受精卵的 CCR5 基因进行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婴儿”引热议,早在上个世纪就被紧急叫停!

消息一出,立马在医学界、学术界和朋友圈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有关伦理、哲学的讨论。舆论普遍关注的是,基因编辑婴儿是否符合医学伦理规范?不少学术界人士对此表示强烈谴责。

国家卫健委昨日在官网回应,表示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基因编辑婴儿”引热议,早在上个世纪就被紧急叫停!

《人民日报》也随即发表评论认为,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称:"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这不是反科学的态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可以纠正基因的疗法一直是生物学家的梦想,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桑格等科学家开发出了基因测序技术,同一时期,人们在美国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并基于它开发出了重组DNA技术。这些突破让人们看到了编辑基因的可能。

“基因编辑婴儿”引热议,早在上个世纪就被紧急叫停!

之后,又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科学家们乐观地相信,基因疗法的时代已经来临。用病毒作为载体,科学家们能把病毒体内的致病基因替换成健康的基因。通常的病毒能感染人体细胞,并不断在人体内复制致病基因,导致症状。而这些经过改造的病毒则能利用同样的方法,在正确的细胞内产生大量健康的蛋白,弥补患者的缺陷。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遗传学教授吉姆·威尔森(Jim Wilson)是最早尝试用基因疗法治疗人类疾病的科学家之一,1999年,他是人类基因疗法研究所负责人。当时,吉姆正在进行一项举世瞩目的临床试验。由于一个简单的基因突变,他们的肝脏无法代谢氨类。吉姆相信,通过病毒递送,健康的基因能进入患者体内,合成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酶。

杰西·基辛格(Jesse Gelsinger)是这项研究里的倒数第二名患者。接受治疗时,他只有18岁。1999年9月13日,杰西接受了腺病毒载体的注射。很快,他的身体出现了不适,开始发烧。

研究人员没有预计到,进入杰西体内的病毒引发了免疫系统的"链式反应":黄疸、凝血问题、肾衰竭、肺衰竭……杰西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医生们回天乏术。1999年9月17日下午2点30分,医生宣告了杰西的死亡。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死于基因疗法的患者。

没有一种疗法是100%的安全的,基因疗法也是一样。

而且,在操作上,吉姆的团队犯了致命错误。在给杰西家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上,没有出现3只死亡猴子的信息,其他患者出现的严重副作用也只字未提。原本杰西的父亲以为儿子的死只是意外,但关键信息的隐瞒让他怒不可遏。一项临床试验,演变成了无止境的纠纷。

随着杰西的去世,美国FDA终止了这项临床试验。2000年1月,宾夕法尼亚大学所有的基因疗法也被暂停。随后,FDA对全美正在进行的69项其他基因疗法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调查,不少需要进行调整。吉姆人类基因疗法研究所负责人的头衔被解除,并在五年内不得参与任何人体试验。

一度前景无限的基因疗法,因为这场悲剧而陷入了近10年的停滞。

直到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三款基因疗法。这宣告了基因治疗时代的正式到来。这距离1999年的试验,已经过去了18年。

"想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我们需要保持耐心,保持谦卑。生物学是复杂的,临床试验也可能耗时良久。金钱与决心无法加快发展的过程。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过度理想化。如果不能保持谦卑,人就会变得骄傲,就会犯错。"吉姆曾这样说过。

国际社会怎么看

针对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国际社会上的看法不一。"如果是真的,这个实验太可怕了。"牛津大学实践理论性教授Julian Savulescu这样说道,"胚胎本身是健康的,没有已知疾病。基因编辑本身是实验性的。如果出现脱靶,可能在早年或者晚年任何时候出现遗传问题,包括癌症。"

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Tetsuya Ishii也认为,将基因编辑用于胚胎来减少HIV感染是没有道理的。即便母亲HIV阳性,还可以通过剖腹产来避免分娩期间传播感染。

MIT评论这样写道:它引发了全球的强烈抗议和科学家们的抵制,因为现在还没到时机。"太早了。"加州Scripps转化研究所所长Eric Topol博士表示,"目前我们理解一个基因都是大问题。"

但也有人对此持肯定态度,著名的遗传学家,哈佛大学的George Church,为试图对艾滋病毒进行基因编辑辩护,他称艾滋病是"一个重大且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我认为这是合理的。"

伦理问题尚待解决

不可否认,本次研究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一项重大突破。但如果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或许将给人类带来不小的麻烦。

事实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明团队早已呼吁暂停这项技术,

更多的质疑朝向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怎么过的伦理?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在《知识分子》发布的文章中提到,整个伦理申请中,写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进行了相关实验,但仅仅描述了过程,并没有任何详细结果以及实验后续对该动物的观察结果。

"这份伦理申请非常草率,按照提供的日期来看,在伦理申请批准前试验就已经进行很久了。伦理审查是按照'科研项目'的标准实施的,这个标准本身就不对。"他这样评价。

未向卫健委报备,医院、学校表示不知情

深圳市卫健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通过新京报表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在开会研究此事。

南方都市报对事件进行了继续跟踪:相关医院表示没有收到过相关申请。

"我一点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深圳和美妇儿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表示。他介绍,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其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也没有再申请书上签字。

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几名前同事表示,自己并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签名可能是伪造。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程珍介绍,这个实验不是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出生的,至于网上流传的那张申请书,医院也不了解情况,目前正在调查核实。

不仅是相关医院,贺建奎本人在职的南方科技大学也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南方科技大学对此发表声明:对此表示震惊,该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起停薪留职,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

随后,e公司发文称,其记者来到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大楼,找到了贺建奎副教授的办公室。该办公室位于科研楼内,门口还贴着瀚海基因(贺建奎系瀚海基因的法定代表人)相关技术被Nature子刊报到的海报。

该办公室旁边就是生物系实验室。该记者询问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表示,贺建奎最近不在,他很少在这里做实验,他在外面应该有自己的实验室。

是否有必要、是否安全?

《知识分子》所属《赛先生》发布文章——《激烈反弹:基因改变婴儿导致生物医学界普遍批评》,事件进一步发酵。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在文中指出: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

"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他批评道,"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

除了伦理,安全性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刘颖在《激烈反弹:基因改变婴儿导致生物医学界普遍批评》一文中指出:"这一实验从科学层面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两个孩子作为试验品,这些未知风险将会伴随他们的成长。"

"基因编辑治疗重大遗传病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不得已而为止。"一位医疗领域的创业者表示,"但直接把一个基因去掉,是否会带来不可控制的影响呢?更何况爱疾病目前已经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 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张林琦在文章指出。

基因编辑针对的应该是单基因疾病,但众所周知,HIV是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预防来降低的。不仅如此,HIV难治仅仅是对于现目前阶段,当下,甚至有产品可以实现让患者终身带病毒而不传染、不发病。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者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简单的说,基因治疗就是将外源基因插入病人适当的受体细胞中。而目前允许的受体细胞,只能是体细胞。

但此次试验所改造的是人类胚胎,可以理解为受精卵或者生殖细胞。这种改造与前者完全不同,既有可能传递到下一代。这与针对体细胞展开的基因治疗存在本质区别。

122名科学家联名呼吁:立法

尽管舆论哗然,或许我们更多还需要对未来的思考。胎儿已经降生,覆水难收。对此类研究严格立法管控、提高科学家自觉性,避免事件再次发生才是当务之急。

17点38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122名科学家通过《知识分子》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与此同时这对于中国科学,尤其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全球的声誉和发展都是巨大的打击,对中国绝大多数勤勤恳恳科研创新又坚守科学家道德底线的学者们是极为不公平的。

他们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及研究相关单位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并对此事件做出全面调查及处理,并及时对公众公布后续信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