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曾在戰場上建立了百戰勳業,在緬甸抗日的戰場上被譽為“叢林之狐”的孫立人將軍,多年來心繫桑梓,不忘根本,雖諸多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但對家鄉的思念,至終不泯。悠悠往事,在故鄉廬江,在金牛山域,相與傳喻。

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孫立人,字仲倫,號撫民,原籍舒城東鄉三河鎮南岸。清同治初年,其祖父孫炳焱遷廬江縣金牛山南,孫立人於1900年出生於此。孫將軍也是在金牛山度過的,他在回憶錄裡寫到:“我是安徽人,從安徽一個鄉下——金牛山出來。”5歲那年,生母方氏去世,使他從小失去了母愛。7歲開始入孫氏家學,在舒城請來名師宋執中專為講學。想起稚童時學習的事,立人頗為感慨:“想起幼年時候的事,滿有意思的。原來我在家裡念私塾,先父管得很嚴,一天到晚我們很少有自由活動的餘地。因為,本來在鄉下,有好幾重房子,最後一重房子就是請老師教我們弟兄幾個,白天在那裡唸書的,只准到晚上出來和家人見見面,其它時間都要在屋子裡唸書,晚上也睡在書房,等於坐牢一樣”。

孫立人故居及出生地和少年學習生活過的地方,現存有12間徽派建築舊宅已整舊如舊,故居中陳設有孫立人少年時使用過的生活學習用具。孫立人回憶,先父本身也受過這種嚴格的教育訓練,所以他也管得很嚴,要我們唸書,一天到晚就是念《四書》、《五經》,因為《四書》、《五經》是要預備考學用的。孫氏家風,孫氏家學的嚴格管理和教育方法,代代傳承。據孫立人長子安平回憶道:“父親管教嚴格,四育(德、智、體、群)並重為人慈善,教導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待人誠懇,說實話做實事,凡事盡其在我,但求心安理得”。特別是在聯考的前一兩天,“父親可能比應考的子女還擔心,還緊張,稍有不慎就可能捱罵了”。孫立人將軍9歲後隨父去山東濟南、青島等地,入青島德文小學學習。

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孫立人夫人龔夕濤,又名毓蘭,是合肥大戶龔姓家族人,系原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龔意農的姐姐。孫立人於1914年考入清華學校,1915年考入清華大學,攻土木工程學,在校期間,學習努力,成績優異,愛好體育,是清華大學籃球校隊“五虎將”之一,頗受同校女生,甚至“校花”愛慕。但是,龔家與孫家是世交,孫立人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確定了婚姻關係。1919年,孫立人在清華讀書時,回到廬江金牛山向尊長拜堂完婚。這是孫立人少小離家後的第一次回家。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孫立人故居內中排第七間房屋,即是當年孫立人與龔夕濤結婚的洞房,洞房的陳設仍保存完好。

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1923年,孫立人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考取公費留美,1925年考入有“南方西點”之稱的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從此步入軍旅生涯。1927年,孫立人從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後又獲政府資助赴英、法、德、俄等國考察軍事,直到第二年6月才回國從戎,龔夕濤則在婚後因不願與孫立人過戎馬生活,一直生活在金牛故居,之後將合肥的侄女(一眼失明,人稱為四小姐)接到金牛伴陪,龔夕濤在金牛山北的潛川中學(現金牛小學)讀書,服侍起居。抗日戰爭爆發後,龔夕濤曾任合肥青龍場婦女抗日動員會理事長,動員婦女抗日,並與姐姐在合肥生活至解放後。

1932年冬,曾任安徽省督察署長、省會警察廳廳長、省警務處長、五省菸草專賣局長的孫熙澤病逝於金牛,其後妻(孫立人後母方氏)也於當晚吞煙土殉夫而亡。其時,任財政部稅警四團團長的孫立人回鄉主持其父和後母喪事,將父母棺厝於金牛山傍。第二年冬,孫立人再次回金牛山將父母棺葬入土。回鄉時,孫立人帶部屬一個排約50餘人,護送雙棺出殯。喪葬墓地在柯坦龍燈橋的月形山,離金牛有30多里,出殯時,雖然天下大雪,但由於孫家在鄉里待人和善,口碑好,所以沿途地方官及附近村民知道後,紛紛進行路祭,孝子孫立人在沿途均一一下跪還禮,並見人賞一塊大銀洋。

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自為父奔喪之後,時隔半個多世紀的孫立人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但是,故鄉的往事使身在海外異鄉的孫立人無時不在懷念,尤其身處逆境時,常流露出對故鄉思念之情,萌生回鄉省親的心願。

1980年和1986年,將軍的侄兒、侄女分別回大陸講學、探親,曾受將軍之命回廬掃墓。1988年4月,孫將軍舊部劉文美先生回鄉探親,將孫將軍故居的照片帶回臺灣,孫將軍看後感慨萬分,心情無比激動,揮毫寫道:“故居所攝照片曾一再展現。”1989年清明節後,將軍舊部潘德輝先生回大陸探親時,孫將軍又函託潘先生到廬江家鄉一轉,代為祭祖,他寫道:“一則離家已久,對故鄉思念甚殷,再則祖先墳塋不知尚完好否,亦日夜不能去心也”。

1990年3月,將軍長子孫安平先生,秉承父命抵達故鄉廬江祭掃墓地。將軍對於家鄉的安排和接待,將軍再次表示感謝,並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親自回鄉祭祖探親,了卻心願。

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潘德輝先生於1990年5月25日給廬江臺辦來信說:“將軍回鄉之意比任何人都深,他一再同我說,平生幾個大願之首是必須回籍掃墓祭祖。可惜他目前身體狀況實在不能長途旅行,我希望兩岸能直接通航(我想會很快的),只要他老人家身體狀況許可,我必會親自陪他回故鄉。”

不料,孫將軍1990年11月19日卻病逝於臺中寓所,這平生回鄉省親祭祖的心願未了,竟成為將軍終生的遺憾。儘管將軍已故,臨終仍有落葉歸根的遺願,他囑託子女將自己死後的骨灰運回大陸,待父母遺骸移葬於金牛山南之後,葬於父母身旁。

戰爭年代——他仍然難忘金牛山

高天信,1948年12月生,廬江縣樂橋鎮人。1968年參加工作,1969年參軍,1978年轉業,2009年退休,曾任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科員、縣殘聯理事長。

1982年9月從事《廬江縣誌》編纂,先後被聘為一輪《廬江縣誌(1985)副主編、二輪《廬江縣誌》主編、地級《巢湖市志(2005)》總纂、《廬江軍事志》、《壽縣誌》(2006)編審,參與點校整理清康熙《廬江縣誌》、民國《冶父山志》、清嘉慶《無為州志》。受聘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先後在《中國地方誌》、《安徽地方誌》、《志苑》、《廣東史志》視窗、《湖北地方誌》、《湖南地方誌》及河南《中州今古》、《歷史文化研究》、《合肥地情》、省市縣政協文史等刊以及巢湖文史資料、巢湖文化叢書發表方誌理論、地方人文民俗文章近百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