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

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鬧喳喳,

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

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

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麵叫餑餑;

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爆肚油肝香灌腸,木須黃菜片兒湯。

——都門竹枝詞


凡是到過北京的人

除了對北京烤鴨流連忘返

對北京的小吃也都頗感興趣

大概是看了太多的電視劇

早就想一探究竟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北京小吃品種繁多用料講究

除了被熟知的糖葫蘆驢打滾

還有很多傳聞中的“黑暗料理”

今天我們來介紹幾款不那麼

“小清新”的北京小吃

wink~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TIPS:

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麵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點、夜 霄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

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麵等。

一些老字號專營其特色品種,為仿膳飯莊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莊的銀絲捲,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莊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


滷煮火燒

這要是平時沒吃過或者吃不慣下水的人,乍一看估計還覺得這一大碗滷煮端上來有點可怕。但其實這道小吃對於大部分地道北京人來說,都是從小吃到大的美味,尤其是街邊巷尾的小店,看著不起眼,卻總能做出最正宗的滷煮火燒。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滷煮火燒是北京漢族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滷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滷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

豆汁兒

看到這幾個字我相信很多人已經避而遠之了。但不得不說,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

豆汁兒是老北京獨特的漢族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豆汁兒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北京賣豆汁兒的小店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多了,但是像德華居小店、錦馨回民豆汁兒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樣火爆。尤其是錦馨回民豆汁兒店,因為這裡的豆汁兒和焦圈都有“中華名小吃”之稱,都得到了原來花市火神廟“豆汁丁”的真傳,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紅火。

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地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淨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淨,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這道小吃與慈禧對飲食的倡導相關。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前門外的鮮魚口內有一家名為“會仙居”的小酒店。酒店的主人名叫劉永奎,北京人,專門經營黃酒和下酒的小菜。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雜碎。小店一開始屬於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後,會仙居則由劉家的後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據說,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過的白水雜碎,還想嚐嚐這一口。品嚐之後,這位宮廷美食家點評道:味道不錯,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會更好。太后的話那就是懿旨啊,“會仙居”的廚師忙活開了,他們在下料時,將雜碎中的心、肺統統拋掉不用,只用豬腸和豬肝,然後用蒜末壓去腥味,調味勾芡,這樣一來就由白水雜碎變成了現在的炒肝。還別說,慈禧的話真有些道理。這種炒肝一面世,大受歡迎,流傳至今。

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衚衕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爆肚是個統稱,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兩種———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麻豆腐

麻豆腐與豆汁是同一屬性,由同一 種原料和方法制成,是製造綠豆粉絲和澱粉的下腳料,發酵後的豆汁用火燒開,用布過濾後流下去的是豆汁,布上邊控淨水分的就是麻豆腐。由於經過發酵,與豆汁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酸香味,老北京人與嗜好豆汁一樣,也特別愛吃麻豆腐,就像紹興人愛吃炸臭豆腐乾一樣。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麻豆腐由於是制粉絲的下腳料,價錢便宜,普通百姓都喜歡吃,尤其到了秋風一吹,天氣漸涼的季節,走街串巷的小販,或推車或挑擔,邊走邊吆喝豆汁來——麻豆腐!這個季節也正是想吃麻豆腐的時候,筆者就喜食此菜,到了秋冬季,甚至趕在上市之前求人從粉絲廠帶回來,分與愛好吃這口的老朋友同享。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一般百姓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黃醬加上黃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裡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綠色,炒好後,將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即成,呈紅、綠、黃色,口感香醇味厚,酸鹹適口,別有風味。麻豆腐由於是用綠豆為原料,具有開胃口、助消化、清內熱等輔助功效。


推薦|重口味北京小吃?反正我是好這一口兒了


北京的小吃文化估計介紹一個星期都說不完,

今天介紹的,很多人都是隻聞其名未嘗其味,

一定有許多人覺得,這完全是黑暗料理,

但其實北京小吃對於大部分北京人而言,

都是從小吃到大的記憶,

每一口都有自己的童年,

沒嘗試過的小夥伴真的不妨體驗一下,

沒準兒一口就愛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