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窯洞裡的“抗戰被服廠”

党史故事|窑洞里的“抗战被服厂”

党史故事|窑洞里的“抗战被服厂”

1921年的申新紡織公司在漢口創辦第四紡織廠。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1938年8月16日,該廠第一批內遷設備從武漢徐家棚車站發往寶雞。一年後,寶雞申新紗廠(以下簡稱申新紗廠)正式復工。

1939年,日軍飛機開始轟炸寶雞。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防空形勢,副總經理章劍慧首先提議在陳倉峪開挖窯洞工廠,移廠於地下。

1940年1月,申新窯洞工程啟動。最初,申新紗廠自行組織人員開掘,因進度過慢,轉由來自東南的建築公司承包,但他們缺乏經驗,以致接連出現塌方事故。直到申新紗廠從重慶請來中央大學建築系教師王秉忱和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科畢業的李啟民,採用兩壁青磚砌牆、頂部預支模板而後再以青磚髮旋砌襯的科學步驟後,才使施工步入正軌,直到1941年2月28日,工程終告竣工。

申新窯洞工程共挖掘窯洞24孔,其中超過60米的“超級洞”就有7個,最高達109米。這7道縱洞又被6道橫洞所貫通,還設有交通道、儲水窖、棉條洞、吸塵塔及避讓拐洞,另有3眼直通陳倉峪塬頂的通氣孔,窯洞總長度超過3.5裡。整個系統交錯縱橫、設置科學。在窯洞工廠的上部,則是30多米厚的自然黃土覆蓋層,非常堅固,防空效果極佳。

在窯洞工廠建設後期,申新紗廠3000千瓦透平發電機組開始運轉。申新發電廠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工業原動力,對於窯洞工廠的生產起到關鍵作用。1941年4月19日,佔申新紗廠設備總量70%的前紡部全套設備和細紗機1.2萬紗錠在窯洞工廠正式開動,人稱“紡紗第二工廠”。源源不斷的棉紗和布匹從這裡生產出來,大部分被製成軍裝、軍毯等被服物資,供給軍需。

1940年8月31日,日機來襲,申新廠區直接中彈20多枚;1941年5月22日,日機再度轟炸申新,投彈40餘枚,其中2枚直接命中窯洞工廠頂部,但此次受襲申新員工無一傷亡,大型設備無一受損,生產完全沒受影響,僅有分散隱藏在窯洞工廠外的棉花若干包被焚燬。

抗戰後期,申新窯洞工廠缺乏燃煤和機物料、易損件,還要面對物價飛漲等難題。申新人為此進行了今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在燃煤問題上,他們一方面設法購入木柴和木炭作為煤炭替代品,一方面下決心自行探礦。

經過艱苦的考察,申新紗廠於1942年7月在陝西省白水縣西固鎮開辦了寶興煤礦,開採出質量較佳的上等半煙煤。在物料零件補充方面,由於申新紗廠的設備多為進口產品,損耗補充起初主要靠購買,後來竟發展到需由重慶經駝峰航線飛至印度購買緊缺物料。

1940年,申新紗廠專程派員趕赴貴州,延請一批高水平機械人才來陝開辦鐵工廠。憑藉幾臺簡易皮帶機床和無盡的鑽研精神,從維修損壞設備零件開始,鐵工廠先後生產出化鐵爐及各式機床102臺,而後又以此為基礎製成細紗機9臺以及大型牽引粗紗機、梳棉機、棉條機、並條機和豪豬式清花機等大批設備,諸項性能指標均達良好,保證了申新窯洞工廠的基本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