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开门七件事”

杂说“开门七件事”

自古以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开门七件事”。为此,古人留下许多关于“七件事”的趣诗,除了比喻当家理财之外,还用它们表达不同的心境。

最早以这“开门七件事”入诗的是元代杂剧。元人杂剧《刘行首》二折唱词,写生活七件事筹办之难而苦了当家人,告诫当家者要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人小说中,有一安贫士口占一诗云:“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我也一些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古代文人学士崇尚“安贫”,知足常乐,诗人虽囊中羞涩,腹内空空,仍不忧不愁,锄月种花,可谓苦中求乐。

饶有情趣的,要算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的《除夕口占》: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七件事样样无,可谓贫苦至极。此诗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代文坛巨匠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境。诗人仍善自我解嘲,苦中求乐。

类似这种歌吟的,要算清代无名氏的一首《避债吟》诗:门前索债乱如麻,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出看梅花。”诗人虽生活清贫,难以办理七件事,可是很达观,以苦作乐,有人门前索债,心乱如麻,他却走出后门躲债,悠然自在的去看梅花。你看,他多洒脱啊!

元代周挺斋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将“七件事”分别写进一首曲中:“倚篷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什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阆苑探花!”一个穷书生,为“七件事”愁思百转,倚窗无语,饥肠辘辘,哪有心思攻读诗书?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相传,从前有个中等人家子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人问他为何冷漠家事?这位游手好闲之辈吟诗作答:“柴米油盐酱醋茶,自有父母来当家;吃饱喝足事不管,昼夜好把牌将打。”

明代有一位男子不顾其妻再三规劝,终于纳妾。其发妻气恼之余,便用嘲讽语气作诗发牢骚: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这位颇有才智的妇女,将家务“七件事”中的“六件”作了交付,唯对“醋”字含而不露,明为“恭喜”,实为“吃醋”,这真是诗中无醋味更酸!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缜密,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有一首叫《自叹》的诗,以不同的手法,同写一个穷字,穷的发愁而不敢叹息,为的是怕惊动年老的父母,只好自己苦捱了。立意之敦厚,一片人子之心,跃然纸上。诗曰:“柴米茶盐酱醋油,而今件件费筹谋;吞声不敢常嗟叹,恐动高堂替我愁。”

清代诗人张璨任长芦(今河北沧州西)运使时,其好友查为仁到他的书斋,发现墙壁上贴着的单幅为一首七绝:“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书画琴棋诗酒花”相对照,诗首句与尾句各选“七事”代表雅、俗,概括性颇强,又极尽雅俗之致;更重要的是借助雅俗之对照,表明作者“当年”的雅趣报负已被现实的事态俗物所取代,显示出对仕途生涯的无奈。

晚清时,长沙有位老秀才,除夕之夜在古庙里躲债,吟诗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无钱去买又无赊。思量只好将身卖,问遍长沙不要爷。”真是辛酸的自我调侃,含泪的凄凉歌哭。

在蒋介石统治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有一老教师夫妻相依为命,菲薄工资难以糊口,心中愁苦无处诉,老教师只能借助腹中一点墨水写下:“开门七事愁煞她,柴米油盐酱醋茶;好在三味不须买,肚内尽是苦酸辣。”肚中塞满“苦酸辣”,不提苦,也苦不堪言了!

杂说“开门七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