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學霸最被忽視的學習力:真正厲害的人,都能長時間專注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個時代獨有的知識焦慮中。還在學校磨大刀的大學生,一出校門就能發現已是“核彈時代”。

學校裡學的知識永遠不夠用,終身學習已成為新時代的必然趨勢。

然而,當自己躊躇滿志、打算慢慢變成一個認真的學霸,現實的情況卻往往是:

坐在桌前很久才進入狀態,過了大半天猛然發現自己一直在刷朋友圈,有朋友突然打電話來約吃飯,一瞬間又激動又懊惱——任務只能堆積到明天;

拖延症晚期,制定了滿滿的學習計劃,表格畫了一張又一張,到最後一項都沒完成。

迷迷糊糊地學了一整天,感覺什麼也沒學到,記憶中專注在學習上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

想要幹掉心猿意馬,長時間高效獲取知識,我們需要先用科學知識瞭解自己,“對症下藥”。

NO.1

無法專注是天性,環境讓改變現狀愈發困難。

高中時候背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比起蚯蚓,人類在“專注力”上有天生的劣勢。

原始社會,為了求得生存,人類要對周圍環境的新刺激、新動向保持高度敏銳,時刻準備應對緊急突發的危險情況:

生活在危機四伏的叢林裡,如果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對周遭風吹草動的“干擾信息”不敏感,他很有可能會隨時喪命。

在現代信息科技社會和注意力經濟時代,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干擾過多而無法專注導致人拖延;

而昨天收藏的乾貨還沒看,今天的推送已到位,“知識焦慮”就此加倍。

焦慮使我們難以氣定神閒地長時間專注學習成系統體系的知識,只停留於碎片化閱讀和零散知識點。

學者Neil Postman認為,隨著新媒介的發展,信息爆炸極大增加了人們“分心”的機會,人們專注時長在急劇下滑。

微軟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人們的專注度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2013年的8秒以下,還不如一條金魚高。

2013年,人的平均專注程度下降到了8秒,比金魚還低

成為學霸最被忽視的學習力:真正厲害的人,都能長時間專注

據調查,中國人每天平均花3小時對著手機屏幕,位居全球第二。

心理學家認為,按照某種指標來看,一般人做“白日夢”的時間至少佔50%——心不在焉,不是腦子出了問題,而是大腦運作所需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Paul Seli曾做過對“故意心不在焉”和“意外的心不在焉”的區分。

他發現,只有“意外的心不在焉”會對手頭的任務產生負面的影響。相較之下,有意識地逃離甚至有放鬆大腦、讓它恢復狀態的好處。

注意力不受掌控是正常現象,但人和人效率的差距,也就在能否對其加以控制上展開。

NO.2

能長時間高效學習是一種競爭力。

換句話說,長時間高效學習的重點,不是“長時間”,而是“高效”。

一大段時間內,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客觀生理狀態磨合的人,可以將學習效率提升到最高,有效的學習時間,也就相對更長。

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企業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學習。”長時間地高效學習,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文化資本。

歌手李健在初一開始每天用午休時間練琴,寒暑假每天彈三四個小時。

“我初中畢業自學完了外研社英語教材的三冊,高中英語基本就不用學了。”

雖然李健說自己在大學的時候學習並不好,但是對於喜歡的和需要的知識,有針對性地高效獲取,也為他對自己文化素養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

經歷同樣的時間,擁有超長的專注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的人,自然能積累更多的文化資本。

作家村上春樹通過跑步培養自己的耐心和專注力,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

“長年累月地堅持這種生活,久而久之,就技術或體力而言,我都能相當高效地尋到新的水源,在堅固的磐石上鑿穴鑽孔……而習慣僅僅依賴一處自然水源的人,冷不丁地這麼做,只怕輕易做不來。”

花上十個小時“頭懸梁錐刺股”,如果不夠專心,學習的效果可能還不如只專注學上一個小時。

如此,人在有限的精力內完成了相對更多的任務,也就自然能省出更多時間,吸收新的能量,讓自己變強。

從有效程度來看,這樣的人,真正在“學習”的時間,反而更多。

在眾人被碎片化的信息牽著鼻子走時,長時間的專注能力,就是一個人的競爭力。

NO.3

“五步法”長時間專注,提升效率從今天開始。

硅谷的一位叫Nela Canovic的女企業家分享了她的高效學習方法,有五種跳脫出原有狀態的學習方式,解決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侷限性。

一、建立模型,映射具體到學習的細節

用思維導圖仔細地可視化你的24小時,運用批判性思維合理科學地分配學習任務。

在前一天晚上、當天早上起床之前、或是吃早餐的時候,正式開始學習前,給自己預留5-10分鐘時間想象當天的學習流程,試著製作一個思維導圖(mind map)。

教育學家、思維導圖的創始人Tony Buzan說,它可以幫人組織自己的思維,發現關鍵詞,發展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並且可以在同樣的意念當中產生新的想法。

在開始行動前,做好準備讓思緒不亂跑,即便它有轉向,也會在你的掌控之中。這樣就算調整了方向,也不至於影響全部計劃。

Tony Buzan在世界記憶錦標賽競標大會記錄的24小時

細化學習任務

明確可能出現的細枝末節的情況,包括需要準備的學習材料、需要留意的概念清單和知識體系大綱、複習回顧重點內容等,把每一件事量化,明確要達到的效果。

隨時記錄薄弱環節

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難以消化的知識點的情況,往往就是促使我們用轉移注意力來逃避困難的時候。

比起玩手機、吃個東西的短暫放鬆,不如用記錄的方式緩和心理狀態。而且這樣的過程也便於自己事後進行反思。

想象自己完成任務時的樣子

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把一天的學習過程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想象自己最後成功完成任務的樣子。

“講故事”相當於在給大腦彩排,並輸入積極反饋的潛意識,預告有一個收穫滿滿的精彩故事即將發生,幫助大腦振奮起來。

成為學霸最被忽視的學習力:真正厲害的人,都能長時間專注

二、最難攻克的任務最先做

一日之計在於晨,在早上攻克困難任務是有科學依據的。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最佳效率時刻發生在起床後的2-4個小時。

在這個時間段,大腦可以專注於需要消耗大量腦能量的腦力活動,包括閱讀、寫作、編程、分析、批判性思考和決策等。

這個時間段,大多數人還保持著較高的意志力,更有利於計劃的實施,且越早實施,看到效果就越早,能激發人們持續進行的動力。

科學家繪製的人體生物鐘裡,正常作息下,早上十點是一個人最機敏的時候

三、分割學習任務,運用定時器化整為零

通常來說,持續集中幾個小時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把任務切割成若干部分,並用定時器定好每個部分的完成時間,並在中途預留幾分鐘的休息時間。

可以嘗試Francesco Cirillo發明的“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把大塊的學習任務切割成若干小份。

每段預計25分鐘的完成時間,這25分鐘不可分割,完成這段時間的任務後,就稍作休息如5分鐘;每完成4個番茄任務,可休息較長時間,比如15分鐘。

不過這個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實在無法抗拒的客觀因素會破壞25分鐘的計劃,那麼你可以嘗試更靈活的下一種。

四、學習情緒到“高潮”時,就讓自己暫停

大多數人對待學習任務都希望能一氣呵成,然而心理學家認為,想要持續高效學習,這往往不是有效的方式;

在已經學到一定程度並達到最興奮點的時候突然暫停,有助於我們記得更牢,並在下次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這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與其把自己最後一點學習熱情都耗盡,不如讓大腦對學習的記憶留在“愉快”的感覺上,而不是“累”。

心理學家米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理論 (Flow Theory)中提到,當我們高度專注於一件事時,內心會感到高度興奮和充實。

而當挑戰一旦降低,我們就會陷入“無聊”的境地;而當挑戰再次提高,我們又會變得“焦慮”。

所以在最“嗨”的時候,保持警惕,先撤離,帶著良好的感覺離開,讓自己對下一次挑戰也充滿期待。

五、以身調心

大腦需要一個停機時間來處理它接受的信息,而最好的停機時間就是運動和睡眠。

很多人覺得,自己都學了一整天了,哪裡還有力氣去跑步、健身?其實,大量研究表明,由腦力活動造成的神經疲勞能通過體育運動得到有效緩解。

簡單的運動其實能放鬆大腦,讓大腦更清醒。

注意力經濟時代,不要讓“干擾信息”瓜分了你寶貴的注意力,也別忘了讓大腦勞逸結合。

學會長時間專注的高效學習,有利於你更好地形成知識體系,取得真經,讓你在知識焦慮的時代,不再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