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它的學名叫“熊蜂”

膜翅目(Hymenoptera)蜜蜂科(Apidae)熊蜂族(Bombini)昆蟲。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有,在溫帶最常見,體粗壯多毛,一般長1.5*2.5公分(約0.6*1吋)。多為黑色,並帶黃或橙色寬帶。在地下築巢,或找廢棄鳥巢鼠洞棲身。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學名“地鱉”

地鱉(ground beetle )別名: 地鱉蟲、土鱉、過街、地烏龜、節節蟲、臭蟲母、土元。屬於昆蟲,身體扁,棕黑色,雄的有翅膀,雌的無翅。常在住宅牆根的土內,可入藥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學名“蠼螋(qúsǒu)”

屬昆蟲類的有翅亞綱革翅目。蠼螋俗稱“耳夾子蟲”,又名剪刀蟲。因為它們的雌蟲在產卵後會像鳥類一樣伏在蟲卵上等待孵化。是雜食的,什麼都吃,一般出現在衛生間和廚房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學名“斑衣蠟蟬”

斑衣蠟蟬(學名:Lycorma delicatula)是同翅目蠟蟬科的昆蟲,民間俗稱“花姑娘”、“椿蹦”、“花蹦蹦”。這種昆蟲在生長中,體色變化很大。小若蟲時,體黑色,上面具有許多小白點。大齡若蟲最漂亮,通紅的身體上有黑色和白色斑紋。成蟲後翅基部紅色,飛翔時很鮮豔。成蟲、若蟲均會跳躍,在多種植物上取食活動,最喜臭椿。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這個是末齡若蟲

斑衣蠟蟬8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卵多產在樹幹的南方,或樹枝分叉處。一般每塊卵有40-50粒,多時可達百餘粒,卵塊排列整齊,覆蓋自蠟粉。成、若蟲均具有群棲性,飛翔力較弱,但善於跳躍。本種昆蟲是一種藥用昆蟲,蟲體曬乾後可入藥,稱為“樗雞”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學名“突灶螽zhong”

又稱灶馬,屬於直翅目穴螽科。此昆蟲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

常出沒於灶臺與雜物堆的縫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蟲為食。該蟲無翅,靠腿部摩擦發聲。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螽斯(longhorned grasshoppers),俗稱”紡織娘“,有時也被稱為蟈蟈(但跟民間所指的蟈蟈有所不同),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草綠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蟈蟈,屬螽斯科,身體呈扁或圓柱形,觸角一般長於身。翅發達、不發達或消失。雄性有翅個體在前翅附近有發音器,通過左右兩翅摩擦而發音。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再發一下這個最2B的螞蚱,很好抓

學名“尖頭蚱蜢”扦擔螞蚱、老扁擔、尖擔牙子、小尖頭蝗、老扁、掛搭扁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學名“衣魚”衣魚(Lepisma saccharina)是衣魚科衣魚屬的一種無翅昆蟲,也是纓尾目衣魚科昆蟲的通稱,一類較原始的無翅小型昆蟲,全世界約有100多種。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學名叫“黑蚱蟬”

夏至出現,體長38-48毫米,翅展125毫米。體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澤,披金色細毛。頭部中央和平面的上方有紅黃色斑紋。複眼突出,淡黃色,單眼3個,呈三角形排列。觸角剛毛狀。中胸背面寬大,中央高突,有“X”形突起。

第二彈: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學名的蟲子

​看到這個畫面是不是想慢慢靠近捂住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