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這是《徐霞客遊記》開篇的第一句話,當時為公元1613年5月19日。

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為"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這位四百多年前的東方遊聖,如今以節日的形式活在當下中國人的生活中。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從二十二歲起,手提竹杖,頭戴峨冠出遊,到五十四歲逝世,他將大半生投入到了旅遊事業和地理考察上。三十多年的遊歷生涯,徐霞客東邊曾渡海到洛伽山(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北到燕地的盤山;南達廣東的羅浮山。其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走遍大致相當於現在2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域,寫了260多萬字的記錄《徐霞客遊記》,雖如今僅存63萬字,但從餘篇中,我們仍不難看出其全書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卓越的文學性。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清代學者錢謙益曾言:"霞客先生遊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問亦不可無此書也。"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不禁讚歎:"《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記錄。"

三十餘年的外出探險經歷,《遊記》中皆可一窺面目,但人們在感慨其非凡經歷的同時,又不禁提出越過書本以外的疑惑,古人不是最重禮教孝義,主張"父母在不遠游"麼?另外,三十幾年的出遊,不事生產,這些旅途的花費又從何而來?

千古奇人原出江陰望族

許多有關徐霞客的介紹都給人一種清貧拮据的第一印象,但事實上,徐霞客祖上是江陰望族,祖先於宋元之際來到江陰的西順裡,後來定居梧塍裡,至少到了元代就已經在地方饒有聲名,躋身於精英階層。

徐麒是徐霞客高祖徐經(1473-1507)的高祖,也就是上溯八世的祖先。從徐麒出生(1361)到徐霞客逝世(1641),徐家九代人恰好經歷了明朝的三個世紀,也與明朝興衰的命運類似,經歷了從興盛到逐漸衰敗的歷程。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徐家在元明之際就已經相當富裕,徐麒更是經營有方,徐麒在明初建國的洪武期間,曾被地方推舉到中央,奉詔做過安撫邊區的工作,受到朝廷的嘉許。但是其後不久便請求回到家鄉做徵收賦稅的工作。此後的徐家,在江陰地區擔負徵收賦稅的任務,"上下相安於樂利",一直保持富裕鄉紳的地位。

聚財有道又累世積善行德,到徐元獻時,徐家已是名滿江南,加上徐元獻讀書有成,科舉得勝,其叔父徐士亨又中順天鄉試,已經任官荊門,徐家一時風光無限。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徐家的顯達與興旺指日可待,然而世事難料,居然功虧一簣。徐元獻雖然科場得意,卻因身體羸弱,還沒考上進士就去世了,享年二十九歲。其子徐經似乎繼承了這份厄運,雖然聰慧穎悟,二十五歲就通過鄉試,成了舉人。沒想到在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的春闈會試,卻因與唐寅的科場舞弊案,意外身陷囹圄,聲名掃地,以至於齎志以歿。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科場大案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徐氏家族,一直到徐霞客蒐集家族資料,刻石裝帙,印成《晴山堂帖》,都可以感到家族對徐經一案的難言之隱。

整個家族都改變了對出處仕進的態度,那麼徐霞客不務科舉,醉心出遊而頗受讚賞也就不足為奇了。

徐霞客的父親名有勉,為江陰徐氏十六世。他出生時徐家已經衰落,兄弟分家後更是並不富裕。加上不熱衷功名且無心經營家業,一家子的生活重擔幾乎全落在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一人身上。

王氏在孃家即有織布的奇巧技能,嫁與徐有勉後,見徐家只事田稼而無它業,便組建起家庭織布作坊,盛時有織機20餘架。陳繼儒所撰《王孺人傳》有記,王孺人"織布精好,輕弱如蟬翼,市者輒能辯識之"。因品質優良,徐家布有極好的聲譽,遠銷到華亭、松江(今上海)等地,以此,"機杼一生修世業",竟然使得"素絲見名門",家業"競復舊觀",這樣也就為後來徐霞客三十餘年的遊覽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徐霞客曾動情地談及自己的母親:"吾翁豫庵公捐賓客者二十年,獨母王孺人久支門戶,課夕以繼日,縮入以待出。"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歲,父親去世。因為偏愛老來子徐霞客,王氏在分家後,並沒有選擇和長子一起居住,而是決定和幼子一起生活,為徐霞客料理家務,打理家產。徐霞客受父親影響,遍覽家中藏書,對自然風物充滿好奇,很想外出探詢名山大川的奧秘,但因為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與父親的"志行純潔"比起來,母親的"勤勉達觀"對徐霞客的影響更直接。"霞客之奇,孺人成之"。她積極鼓勵徐霞客放心遠遊:"身為男子,志在四方,羈留家園,一如籬內小雞,車轅小馬。"

據載:"丁未(一六O七年),先生年二十二歲。是年先生始遊太湖。母王孺人為制遠遊冠,以壯其行。"也就是說,徐霞客二十二歲出遊前,母親王氏親手為他做了頂遠遊冠,送雛鷹高翔。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徐霞客是當地出名的孝子。雖然母親全力支持他出遊,可是他心中一直牢記著"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母親春秋日高,他心中的歉疚也就越深。一天旅遊在外,忽然仰天長嘆說:"孝子不登高,不臨深。聶政雲:'老母在,政身未敢許人也。'而我許身於穹崖斷壑之間,何益?"於是匆匆歸家,解開行裝,惟有怪石及遊記、書籍。徐母笑著說:"兒無恙,吾織布以易糈,摘豆以佐酒,卯孫從旁覆誦句讀以挑汝歡,吾母子尚復何求哉?"豁達如此,堪稱高士。

王氏滿八十後,徐霞客曾一度罷遊,打算在家陪侍母親至百年,王氏為激勵其志,特命徐霞客陪自己去遊覽句容、荊溪等地,路途上總是走在前面,以示自己身體健康。兩年後,徐母與世長辭。母親去世後,徐霞客像小孩子一樣傷心悲泣。

徐霞客:所謂成功,不過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董其昌說:"仲予(霞客)足跡,幾所謂州有九,遊其八者,孺人成之也。"

"歸來萬里一庭秋,機中母發如積雪。""八旬霜鬢白如銀,不向濃華老此身。"

徐霞客的不平凡正是源自徐母的平凡守望。

在江蘇省江陰市的徐霞客故居中有一棵四百多年的古羅漢松,見證了這段歷史佳話。相傳,這棵羅漢松是徐父從京城帶回的盆景。徐母為了鼓勵徐霞客志在山水的情懷,便讓徐霞客把松樹盆景種植在地上。現如今樹已高出瓦房半層,鬱鬱蔥蔥,亭亭如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