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最早使用和製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滷”,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古時候人們保存食品並不容易,鹽就成了食物保鮮的重要秘訣。<梁書.侯景列傳>談到梁末有關竊國大盜侯景的一個故事,其中有一個“不鹹則爛”的典故。可見鹽在古代除了調味以外,還擔任了防腐的作用,所有現存的菜餚裡的醃製品,如醃菜,泡菜,醃肉,鹹魚和臘肉都因為這個原因而起源的。

所有的美食都離不開鹽,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中國人用鹽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東北的泡菜、西南的臘肉、沿海的鹹魚等等用鹽醃製的美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鹽與食材的結合造就出了非凡的美味。廣西的著名美食玉林牛巴也與鹽有關。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玉林製作牛巴傳說始於南宋開慶年間。一個姓鄺的鹽販子,在運鹽途中牛累死了。他捨不得將牛丟棄,便把宰割好的牛肉醃起來,曬成牛肉乾。回家以後,他把鹹牛肉放到大鍋裡煮。用八角、桂皮等佐料燜燒。牛肉出鍋後異香撲鼻,滿室清香,左鄰右舍聞香而至。主人便熱情地請鄉鄰共同品嚐,席間眾人無不稱道肉香味美。因為牛肉形似牛糞,有人戲稱為“牛巴”,“牛巴”一名由此得。由於“牛巴”的味道香美,“牛巴”逐漸成了一種人見人愛的風味美食。

《清異錄》載:牛巴“赤明香,世傳鄺士良家脯也。輕薄甘香,殷紅浮脆,後世莫及”,說的就是牛巴色澤暗亮,氣味醇香,肉質細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的特點。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做牛巴的工序很繁瑣,牛巴的製作以精選新鮮牛肉(黃牛後腿肉最好,前腿肉次之)為主料,拌入甘草、甘松、丁香、八角、小茴、歸身、陳皮、草果、沙姜粉、胡椒粉、蒜蓉、蔥蓉、白糖、檸檬、上好米酒各適量經加工製作而成。

首先選用黃牛臀部肉(俗稱打棒肉)6千克,洗淨血汙後用刀片成長12釐米、寬6釐米、厚2釐米左右的薄片,放在盆內,加白酒200克、精鹽80克、醬油100克、白糖100克、味精50克、薑汁、蒜白、蔥白各50克,小蘇打20克,硝水10克,混合拌勻後醃漬1--2小時。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取一簸箕,將醃製好的牛肉片一塊塊地攤在簸箕上,放在太陽下曬至七成幹。再將鍋洗淨,放入清油少許燒至八成熟,清油是未使用過的植物油,烹製牛巴使用茶油或花生油最好,加進八角50克、草果8個、沙姜40克、桂皮50克、丁香40克、桂花40克、桔皮100克、花椒50克、茅根200克、姜塊2塊、蒜白100克、浸發冬菇100克爆香,然後投入曬好的肉乾用中火炒,待肉乾回軟,鍋中無汁時,加入清油翻炒,蓋上鍋蓋,改用文火慢慢煨制1--2小時。中間需按時揭蓋翻炒,以免焦底。

做“牛巴”前可先把牛肉製成片,醃曬待用,並把配料用花生油爆香。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煸炒,把牛肉片和配料放進鍋裡煸炒,煸炒的過程,武火和文火的運用要恰當。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往往能把握好火候,“牛巴”的色、味全在此顯功夫。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牛巴煨好後,揀去姜、蒜及香料,控去油汁晾涼,即可改刀切件上桌,或另配原料烹製成其它菜餚。做好的牛巴其顏色半透明,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濃郁,鹹甜適口,鮮美爽口,韌而不堅。可作下酒的名菜、佐餐的佳餚,更是饋贈親朋戚友的佳品。玉林人舉辦筵席以及逢年過節,喜歡以牛巴與油炸花生米拼作冷盤。夏秋季節,各攤檔的涼拌粉,常以牛巴搭配。

玉林牛巴的製作歷史悠久,但初期製作規模小,銷售量少。30年代至40年代,西街的牛巴最負盛名,曾裝罐頭,銷往柳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等地。解放後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製作牛巴的數量增加,懂得製作工藝的人也比以前多。牛巴已成為飯店、酒樓、熟食攤檔必備之食品。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玉林牛巴

在玉林,人們喜歡用“牛巴”來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對客人的極其尊重。結婚等喜慶日子,當地人更以聚餐共品“玉林牛巴”為最高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