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感恩節

是美國獨創一個古老節日,也是閤家歡聚的節日。

主要流傳於北美國家,加拿大、巴西、埃及、希臘等地方也擁有自己的感恩節。不同國家慶祝感恩節的習俗各有不同。

其實中國是沒有感恩節的,但是“感恩”傳統,向來就有,更有無數個動人的典故傳承下來。

在這特別的一天,感謝身邊陪伴我長大的父母,感謝引導我的老師,感謝一起成長的同學,感謝所有的幫助和愛.....

最重要的,是謝謝那些教會我感恩的人和事。感恩讓人滿足,讓人擁有幸福感。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懂得感恩,你的付出有回應,他的努力也有價值。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給孩子上一堂感恩之課吧!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故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這是最常用的感恩之詞,讓孩子懂得面對別人的幫助,應該有怎樣的態度。

寸草春暉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難以報答。

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有關懷,自有感恩。做父母的真心,孩子會感受到厚重的。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寸草春暉*遊子吟

結草銜環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

結草的典故是:晉國的魏顆父親去世了,他的愛妾本應該去殉葬。但是魏顆做主讓她重新嫁人,避免殉葬。後來晉秦交戰,正是魏顆領兵。

誰想他在戰場上看見有個老人把草打成結,纏住了秦軍的戰馬,他因此獲勝並俘虜了秦將杜回。

當晚他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位老人告訴他,他是那位愛妾的父親,這樣做是想報答,謝謝他不讓自己的女兒跟著殉葬。

銜環的典故是:東漢的一個孩子,叫楊寶。在他9歲的時候捉到一隻手上的黃雀,悉心照料,最後放歸山野。之後,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並口銜4枚白環,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一樣珍貴。後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之後世人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跟孩子說故事,記成語!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銜環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結草

一飯千金

韓信的故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年少時家中貧寒,即使習武也無力為生。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他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想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

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後來韓信替劉邦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楚王,他念往日恩情,回報漂母,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出處。

翳桑yì sāng餓人的故事:晉國大臣趙盾有一次在首陽山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個人非常飢餓,便給是他食物吃,。但是這個人卻說:“我離家已三年,不知道母親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一半的食物送給她。”趙盾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後來,此人做了晉靈公的武士。在晉靈公想殺趙盾時,他在埋伏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趙盾得以脫險。趙盾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後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受炙人的故事:《世說新語》中記載,顧榮有一次應邀赴宴,見烤肉者垂涎,便將自己的那份肉讓給他吃。同席者恥笑顧榮,他說:“一個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後來戰亂四起,他逃難南遷,每到危難之際,總有一個人隨身保護他,顧榮問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

這三個跟吃有關的故事,都反應了古代為生艱難,不如現在富裕。但是故事中施恩的人善良有同理心,受恩的人心有暖意記得回報。不近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也要讓他主動幫助他人。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顧榮施炙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一飯千金

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一曲《高山流水》。

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到:“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彈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

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琴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後來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俞伯牙和鍾子期是古代文學的名人。他們身上還有很多故事,比如伯牙學琴,也引發後人諸多感嘆,“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李白)詩篇頗多。知音難遇,遇到知音也要珍惜。一路成長,能遇到有共同語言的朋友不易。要教會孩子懂得感恩朋友相伴。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高山流水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伯牙子期

士為知己者死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範、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智伯的土地。

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豫讓決心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都不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逋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他說過的這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成為絕唱。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瞭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精心妝扮。

孩子要懂得不僅要懂得取悅自己,也要學會被人欣賞。感恩能欣賞自己的魅力之處的人,他們是自信和堅持的動力。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感恩節別隻說“謝謝”,七句古語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知恩圖報

出自《說苑·復恩》。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一起吃馬肉。秦穆公沒有大怒,而是贈他們美酒喝。既然馬已經被殺,不如配上好酒,吃個痛快吧!

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前來相助,最終打敗晉國,並抓了晉惠公回來。

知恩圖報是最常見的感恩成語,強調要銘記恩惠,回報恩情。但是,教育孩子要兩面性,秦穆公寬容在先,大度待人,不計較損失,才換來了那些人的感恩相助。孩子更應該做寬容大方的那個人。

報恩,也常常成為古代文學的主題,比如《白蛇傳》白蛇報恩許仙;《聊齋志異》中狐仙報人類救命之恩;《紅樓夢》的寶黛甚至也是一番前世今生的報恩糾纏.......

恩情很多種,父母,友人,貴人,路人,懂得珍惜小小的恩,回饋大大的暖,才是會愛的人。

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不吝惜給予愛,銘記回報愛,坦然接受愛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