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田野

【說起“鹿”,人們直觀的印象就是頭上長著分杈大角、健步如飛的駝鹿、梅花鹿等。但生活在我國西雙版納地區的“鼷(xī)鹿”絕對顛覆你的想象。它們

體形只有兔子般大小,小巧精緻,面相如鼠,不長角,擅跳躍,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蹄類動物,外表萌萌噠。不過這位“迷你界萌教主”當今的處境卻很危險,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是為何?】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鼷鹿個頭只有兔子那麼大,面相又酷似鼠類,所以也被俗稱為“鼠鹿”。

“鼠鹿”:世上最小偶蹄類動物

鼷(xī)鹿隸屬於哺乳綱,偶蹄目,反芻亞目,鼷鹿科。別看名字含鹿,其實它們與鹿科動物沒有特別的進化關係,個頭只有兔子那麼大,面相又酷似鼠類,所以也被俗稱為“鼠鹿”,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蹄類動物,有人稱其為“迷你界萌教主”。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爪哇鼷鹿。鼷鹿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蹄類動物,有人稱其為“迷你界萌教主”。

鼷鹿科(Tragulidae)包含水鼷鹿屬、斑鼷鹿屬和鼷鹿屬3個屬,共10種,均為熱帶的林棲動物,主要分佈於亞洲和非洲地區。它們保留著許多原始特徵,在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價值很高。它們在中新世期間種類豐富,1150萬年前,在巴基斯坦北部的一個地方存在著至少5種不同的鼷鹿科動物。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鼷鹿家族各成員的長相

我國是鼷鹿分佈區的北緣,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有分佈。鼷鹿屬中的威氏小鼷鹿是目前我國僅有的鼷鹿科動物,也稱“雲南鼷鹿”,它在泰國北部、老撾北部亦有分佈。1916年,一位名叫“威廉姆遜”的人根據泰國北部“帕府”發掘的頭骨等材料,描述了“雲南鼷鹿”,所以雲南鼷鹿也被稱為“威氏小鼷鹿”,其學名“Tragulus williamsoni”帶有威廉姆遜的名字。

鼷鹿的體形大小與家兔相似,前肢短,後肢長,尾短,適於跳躍,雌雄都不長角。威氏小鼷鹿體重只有1.3~2公斤,肩高不過20~30釐米,體長42~63釐米。它的體背為赭褐色,脊背中央略深,腹面黃白色,在喉部和胸部常常有淺色斑,喉下有白色縱行條紋,雄性有發達的上犬齒。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雄性鼷鹿有發達的上犬齒,這是它們爭奪配偶的利器。

根據現有的資料,威氏小鼷鹿的分類和命名還小有爭議。此前,生活在印尼爪哇島與中國雲南南部的鼷鹿均被認為是鼷鹿屬成員“小鼷鹿”的亞種,學名同為Tragulus javanicus。但2004年,有學者測量發現,泰國標本館一份產於該國北部的小鼷鹿標本尺寸比這兩地的鼷鹿要大,後來又有中國學者通過基因標記確認在雲南發現的鼷鹿和爪哇島的鼷鹿不是同一物種,於是將爪哇鼷鹿與雲南鼷鹿分別定為鼷鹿屬的兩個獨立物種,泰國“小鼷鹿”的拉丁學名定為“Tragulus kanchil”,而“Tragulus javanicus”專屬於爪哇鼷鹿。

戰鬥力為負分 能邊哺乳邊懷孕

威氏小鼷鹿是夜行動物,主要在清晨和黃昏外出覓食,以嫩葉、莖杆和漿果為主食,青草為副食。它們分佈於泰國北部、老撾北部和雲南南部,喜歡在熱帶次生林、灌叢、草坡等地帶活動,有時也會進入農田。本來身材就袖珍,又不像鹿科動物那樣有發達而堅硬的角可以防身,它們的戰鬥力基本是“負分”,因而生性膽小機警,靠林間隱蔽和敏捷的行動躲避危險——可以像兔子一樣跳躍奔跑,受驚時也能游泳逃走。

它們執著於獨來獨往,只有發情期才雌雄成對活動,交配後又各奔東西。威氏小鼷鹿可全年繁殖,孕期4~6個月,每胎一崽(偶見兩崽),產崽後不久就可以繼續發情,甚至能一邊哺乳一邊懷孕。幼崽出生後很快就能站立活動,5個月左右就達到性成熟。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鼷鹿幼崽。鼷鹿可全年繁殖,孕期4~6個月,產崽後不久就可以繼續發情,甚至能一邊哺乳一邊懷孕。

我國首次在海拔700米發現

雖然繁殖能力看起來挺讓人樂觀,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威氏小鼷鹿的實際生存狀況卻令人十分“捉急”,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它被列為“極危”等級,距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估測數量只有1000只左右。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威氏小鼷鹿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被列為“極危”物種

我國《生物多樣性》期刊的一篇文獻分析了我國58種“極危”哺乳動物(包含威氏小鼷鹿)的致危原因及其佔比,依次為過度利用(33%)、生境喪失(24%)、人類干擾(23%)、自然波動(7%)、自然災害(6%)、疾病(4%)、未知原因(2%)、汙染與意外死亡(各佔1%)。可見,前三條或多或少和人類活動有關的因素,佔了致危因素的80%。

由於數量稀少、相關研究缺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一度認為威氏小鼷鹿已經不在我國活動了,還在其紅色名錄中將該物種的生存現狀標為“數據缺乏”(DD)。

不過根據新華社報道,2015~2016年間,北京師範大學學者在西雙版納勐臘縣東北部的中國——老撾跨境區域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發現威氏小鼷鹿出現在勐臘縣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區域,海拔接近1000米。該研究再次證明了威氏小鼷鹿在中國有分佈,這也是國內首次發現威氏小鼷鹿出現在海拔超過700米的區域。國際上此前一般認為小鼷鹿的分佈海拔不超過600米。

最袖珍有蹄類 我國僅此一款 威氏小鼷鹿:別逼我游泳逃命

雲南西雙版納勐臘縣罕見拍到的威氏小鼷鹿

這次調查結果將小鼷鹿的物種分佈地理北限進一步向北擴展,表明該物種在西雙版納乃至中國境內分佈範圍要比之前瞭解的更廣泛,勐臘縣東北部中老跨境區域高海拔的南臘河上游區域可能存在小鼷鹿的重要棲息地。

善躲藏是安家第一要素

《動物學研究》期刊2010年報道,西南林業大學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機構2007年6月~12月開展聯合調查,形成論文《滇南勐臘地區威氏小鼷鹿種群生境利用》。他們的調查發現,威氏小鼷鹿喜歡在雨林和常綠闊葉林的中下坡位活動,對低海拔的河谷淺灘地帶有明顯的選擇偏好,主要分佈在勐滿的三岔河地區(南哈河與阿山河交匯處)和龍門的大榕樹地區(大包包河流域)。據野外調查,這兩個地區海拔範圍690~936米,河面均較寬,水流較慢,兩岸坡度平緩,植被茂密。對膽小機警的威氏小鼷鹿來說,這樣的環境有助於它們遭遇天敵時迅速逃避或就近隱藏。

威氏小鼷鹿對植被垂直空間結構的選擇也與安全性需求密切相關。它們對林木覆蓋密度要求比較高,因為密集的喬木樹冠層能在頂端提供較高密度的枝葉,保證了林下環境較高的“鬱閉度”(指樹冠在陽光直射下總投影面積與該林地總面積之比),這對威氏小鼷鹿來說是很好的隱蔽條件,能降低被天敵從高處發現的風險。另一方面,它們也需要更茂密的灌木區域提供良好的隱匿條件,以便逃離捕食者的近距離追殺。這就形成了雙重隱蔽條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這些環境往往也意味著食物和水源比較充足。喬木蓋度和灌木蓋度是影響威氏小鼷鹿棲息地和覓食地選擇的首要原因,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涉水後半小時跑不動易被捕

每次涉水後,威氏小鼷鹿需要晾曬皮毛,行動能力變得特別遲緩,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半小時,這麼一來,它們很容易被眾多天敵捕食,人類甚至不用陷阱都可以將其活捉。這給威氏小鼷鹿帶來了致命威脅。

它們膽小機警,人類活動足跡只要稍近一些,就可能驚擾到它們。它們可能遠離此地,這就造成種群活動範圍變相縮水。另一方面,它們可能會被嚇得慌不擇路而選擇涉水逃生,入水就“僵直”,這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個體生存風險。

如果林區過度開發,威氏小鼷鹿就會缺乏足夠的藏身處而更容易被人和其他天敵發現。很不幸,威氏小鼷鹿的棲息地往往也是人畜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牲畜踐踏和人為建設對小鼷鹿的隱蔽處破壞嚴重。有些適宜的棲息地被開墾種橡膠,或因為修建水電站被淹沒,使棲息地被分割,食物被破壞。此外,非法獵殺小鼷鹿的行為也時有發生。

《雲南日報》曾報道,2006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距離勐臘縣城14公里的南臘河中上游名為“大沙壩”的地方,修建一座大型水庫。水庫建成蓄水後,形成的水面割裂了威氏小鼷鹿的部分棲息地,這意味著它們如果要進行大範圍活動,就難免需要涉水過河。

為此,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勐臘縣相關部門在其中一個被水淹沒的威氏小鼷鹿通道上,專門建設了一座高5.5米、寬6米、長29米的橋,並在上面鋪上泥土、栽上植物,作為鼷鹿過河的“VIP”通道,讓它們不用冒險涉水。同時,保護區還建有人工繁殖實驗場醫務室、研究室、交配室和收容救護中心,並配備專職醫務人員。

人們關於威氏小鼷鹿的分佈和種群數量知之甚少,考慮到其棲息地內普遍較高的狩獵壓力,迫切需要進行保護狀況評估。

網編: 崔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