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关注我们《三个好妈妈》的粉丝们会好奇怎么写婚姻家庭的文章啦?

因为在心理沙盘课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孩子问题其实源于家庭,源于家庭的亲密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不要让孩子子们在爱的分裂中选择,讨好……

人到中年的婚姻生活,似乎都如同例行公事,一切都是那么的沉闷,懒散,单调,毫无激情可言。

无论任何一次谈话我们好像都已经猜到即便开始的方式不同,结果都是草草收场。所以很多夫妻都懒得再商讨具体事情,因为那些令人不满的对话,我们都能自己想象出来啦。

然后就出现啦现在很多人称之为“僵尸婚姻”的夫妻关系。

这种婚姻就像一滩死水,漠然的,完全不能彼此滋养的婚姻,两个人只不过在各自履行家庭中的义务,就像两个合作社里每天要见面的同事。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关爱或陪伴始终没能得到,更让人绝望的是,到了最后连争吵都不再有了,而是屋子里那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和无视。失望的次数太多,以致耗尽了所有重燃希望的勇气,这大概就是所有在僵尸婚姻里的人的感觉吧。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僵尸婚姻出现后,夫妻双方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期待着是某个人的形状,除了TA,无人能够填补。于是那种空落落的失重、无措、漂浮感,共同调和出一种略显苦涩的味道。

于是乎,困在婚姻中的人开始自怜自哀的感叹:我如同墙角一只风铃静默不动,因为我在等懂我的风与我共舞……

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再柔美,再懂我们的风跳出再和谐激荡的舞步,TA也只是风,也只是短暂的停留。这时候会有人享受着品尝禁果的快乐中,陶醉在如同吸毒的快感中,冒险的刺激感导致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越是被限制,被内疚感困扰,越是意犹未尽的乐此不疲。然而这种看似的美味又如同毒药一般,让当事者良心遭受谴责与折磨。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这时候会有来访者问我:“您说我们是不是该早点分手算了?”

心理老师他们不会告诉您是否应该离婚或者辞职。是否应该转学或留级。是否应该复婚或继续单身。是否应该分手或继续。是否应该留任还是跳槽。是否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心理咨询的真正工作是让您更了解自己,改变您的思考方式以及您的行为方式,或是改变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心理咨询并不是给一个好建议”。

实际上,分手绝对不是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的办法。如果我们最终确实看不到其他出路,那么至少也要把分手当成发展与改善自我人格的一个辅助办法加以利用。

如果一方已经开始和风共舞啦,另外一方就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外归因阶段

二、内归因阶段

三、修通阶段

外归因是人们最容易找到和控诉的内容,内归因需要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修通阶段可以说是化茧成蝶的质变过程。

不管心理过程如何发展,无非两个外在结果:

一:继续维持捍卫自己的婚姻

二:一刀两断即刻分手

*当人们不惜任何代价只想保住婚姻的时候,那是根本不可能享受婚姻的快乐的,不可能愉悦地与一个人去交流沟通。为了保住婚姻而做的保住婚姻的任何努力----因为责任义务,因为孩子和父母,都只会使人在婚姻中变得麻木不仁,在这样的情景下破镜重圆就是奢望,爱情只能黯然失色,夫妻间妄谈亲密关系,只能越走越远,估计连例行公事都没有啦!

*如果想得到自由和及时解散。就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改变什么?想超越什么?如果确实想从现有的关系中解散出来,那么就先与现有的关系建立和平,就要先接受。现有的伴侣,并觉察自己,以保证自己再下面的关系中能过得更好。

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分离状态的接受,是使一桩婚姻发展成熟并使您未来爱情成长的唯一基础。

实际上,分手绝对不是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的办法。

也许,我们离开,是因为另一方总是越过我们能接受的限度,分手就是为了从形式上划清这条界线。

有时候当确定要分开的时候,会有律师或闺蜜好心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最后的斗争,争取到更多的权力,利益。但在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单纯的从外部划清界限的做法,只是一种拖延和逃避,并没真的解决实质问题,并且我们也并没从分手中得到多少快感与幸福,该完成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完成。

比如:当一位妻子因为丈夫在家庭关系中的缺失,不负责任,而想到分手单过的时候,即便分手成功,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是分手后的结果还是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没有因为表面的划清界限而使自己的生活状态,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得以好转。日复一日,我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激化的自我冲突。分手只是表面现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是单纯的原有伴侣,而是自身无法明确界限的事实,和看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生活爱情瞬息万变,只要我们洞察自己,感受自己,重新找回勇气,不要把亲密关系变为依赖关系,超越自我。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和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

当坚定信心想结束一段关系时候,也要从这段关系中有所学习,有所成长,分离说到底是为了学会去爱。只有当我们理解啦昔日伴侣行为举止的成因,认识到其局限性时候;当我们不再需要他继续供给,而能反过来给予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走出了形式上的分离。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和平与安宁,孩子的完整合一才能获得了足够丰富的养料之后变得枝繁叶茂。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什么是真爱?马丁布伯《我与你》是这样描述的: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不再把你当做满足我需求的工具,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年底之际,祝福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让孩子们多些自信与从容。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如果爸爸妈妈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话语,或者有育儿困惑想要一起交流,可以私信回复“爸妈交流”就能和子玲老师交流育儿经啦。

是否分手?先让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