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最受歡迎的武器是什麼?

自食其果


毫無疑問就是它,沒有其他任何武器可以超越捷克式。

抗戰國軍的火力支柱--捷克式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

和其他的抗戰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

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該槍是一種性能優異、裝備國家眾多,在世界槍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輕機槍。其是利用發射藥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推動槍機進行半自動或自動擊發。該槍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發/分。

歷史

一戰之前,捷克是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在奧匈帝國中,捷克的地位非常重要。捷克貴族充斥著奧匈帝國的貴族階層,捷克的文化也深深的影響了奧地利文化。二國程度之親密,甚至連希特勒在自傳中也怒斥奧匈帝國是捷克化的帝國。

當時的捷克軍隊是奧匈帝國的裝備,總體是比較精良的。

但是好景不長,一戰中奧匈帝國慘敗,哈布斯堡家族徹底衰敗,帝國也宣佈解體。捷克也在法國的幫助下脫離了奧匈帝國的控制,宣佈獨立。

之後捷克很快和英法建立友好的關係,尤其是在大陸上有重要利益關係的法國。法國很快對捷克進行全面的援助,其中援助的重點必然是軍事援助。

但是法國人很快感覺到了難處,此時捷克剛剛獨立不久,由於軍事底子薄弱,捷克軍隊的現有武器五花八門。除了大量一戰時期遺留的德奧軍隊的制式裝備,還有相當數量的英法援助裝備,除了這些裝備以外,還有從美國甚至從日本進口的部分步槍和各種彈藥,幾乎稱得上世界軍火博覽會。

這些武器不但口徑各不相同,之間零件無法互用,捷克本國也缺乏這些維護這些武器的相關軍工企業。捷克軍方認為,武器本土化是必然的趨勢。

捷克在當時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法國的幫助下,在二十年得時間內建立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其中捷克式輕機槍就是其中得一個經典之作。

在1920年, 捷克槍械設計師 哈力克在捷克著名的布拉格軍械廠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輕機槍。 哈力克是一個出色的設計大師,他以自己得天才思維造出一把樣槍,取名為布拉格一式。這把樣槍 的特點是和重機槍一樣,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當時輕機槍得概念還沒有成熟,這種設計也是可以理解得。

不過捷克國防部對這把機槍並沒有太好的影響,也沒有過多得重視。但是出於他們意外的是,布拉格一式在測試中得成績和當時著名的白朗寧,麥迪生和維克斯都不相上下,部分性能甚至超過這些已經大名鼎鼎得槍械。

捷克國防部立即要求布拉格軍械廠繼續在布拉格一式的基礎上研發出正式款,哈力克隨即在樣槍得基礎上繼續研發。

1923年, 捷克國防部向國內國外軍工企業徵集 自動步槍或輕機槍,以供未來捷克陸軍使用,各國得輕機槍都參與了這次競標。

布拉格一式的改進型布拉格二式也參加了此項測試, 結果成績僅次於當時大名鼎鼎的麥迪生輕機槍。 哈力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 終於研製出了布拉格I-23型輕機槍, 這個型號採用伸縮式槍托,並且可以迅速更換的槍管,二腳架等功能,已經具備了現代輕機槍的全部要素。其性能極為優秀,不但射擊精確,而且具有非常優良的持 續射擊性能,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讓各國得槍械大師大為震驚。加上又是捷克本土設計,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 的制式武器。

不過此時布拉格軍械廠的經營出現了嚴重問題,無力大量生產這款武器,所以 1925年11月, 布拉格軍械廠與國營兵工廠 勃諾合作生產。產生出來的產品就是布拉格26型輕機槍(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 該槍在1926年4月為捷克國防部驗收合格, 同年開始正式大量生產,並且定名為國營勃諾兵工廠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 zb-26),建成ZB-26。

值得一說得是,由於捷克國內經濟並不發達,維持軍工企業得正常運作較為困難。所以ZB-26除了裝備捷克軍隊以外,還大量出口到國外換取外匯。整個 三十年代,捷克式一共出口12萬挺 ,除了出口到中國之外, 還大量出口到伊朗、 伊拉克、 埃及、 智利、 瑞典、 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

性能特點

結構簡單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捷克式是比較複雜的武器,其部件較多,而且部分部件需要較細緻的加工。

它比起二戰時期蘇聯的轉盤槍和後來輕機槍,結構要複雜的多。

但是,如果從三十年代的眼光來看,捷克式的結構非常簡單,而且加工也不需要高深的工藝,只要有相關得詳細圖紙,一般的受過基本訓練的技工利用較少得機器就可以製造。

最好的例子就是捷克式在中國的大量仿製。

三十年代的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工業,能夠大量生產的武器也都是簡單和容易製造的武器。

八年抗戰前,捷克式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超過12萬挺(和捷克外銷總量相等),其中八年抗戰中,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捷克式輕機槍,單單重慶的21兵工廠抗戰期間就生產了1萬多挺。

不但老蔣的中央軍大量仿製,地方軍閥控制的軍工廠也仿製了不少,甚至抗戰時期的中共土製兵工廠也仿製過不少。

同時,聰明得中國人根據自己的國情,在原來結構簡單的捷克式的基礎上又做了簡化,使得其很大程度的減少了原材料的消耗並且縮短了製造工時,改進了捷克式的一些缺陷,甚至還出現側面供彈的捷克式。

使用維護方便

捷克式是非常堅固的武器,即使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很難損壞,二戰期間日軍甚至為他們仿造得類似捷克式機槍上安上刺刀,作為拼刺得武器,可見其槍體得堅固。

不容易損壞,自然對維護的要求就要小得多。

而抗戰戰場的日軍歪把子機槍則沒有捷克式得這個鐵電,它結構複雜,非常容易卡殼或者損壞。抗戰期間,日軍曾經大量使用繳獲的捷克式機槍,看來日軍和國軍對捷克式的滿意度都是狠高的。

中國自從 1927年開始仿製和進口捷克式以來,製造時間到抗戰時期已經超過十年。軍工系統積累了大量的製造修理該槍的經驗和相關人才。生產過捷克式輕機槍的兵工廠 或者修理所, 遠遠超過三十所,至於能夠維修的工廠更是十倍於前者。連中共的敵後遊擊部隊的簡陋軍工廠也可以熟練修理該機槍。

至於維護所需的零件,除了中國自己生產的以外,從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末期的十年時間,中國從捷克進口了大量的零件。這些零件質量參差不齊,但是尺寸相同,能夠滿足中國方面得需要。

優秀的射擊性能

可以說,捷克式和它的同胞兄弟布倫機槍,在二戰中絕對是射擊最為精確的輕機槍。

捷克式具有極為精確的精度,根據當時的國軍老兵回憶,捷克式在有效射程內(900米),基本做到瞄準哪兒打到哪兒。國軍老兵經常進行一些捷克式機槍 射擊得比試,一些國軍老兵可以擊中數百米外的電線杆上的瓷壺,一槍擊落遠處得飛鳥。由於捷克式得彈道極佳,練成一個出色得射手並不困難。

在東史郎的回憶錄中,對捷克式一直心有餘悸。東史郎的目睹的戰友死於捷克式的人數就超過二十人,其中一次對國軍佔領得一個小山得衝鋒中,捷克式一個20發彈夾得射擊,就擊斃了數個衝鋒得日軍士兵。東史郎由於及時躲進一個彈坑保住了性命!

除了射擊精確以外,捷克式還具有令人驚歎的持續射擊性能。

由於捷克式可以迅速更換槍管,實戰中捷克式只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不停的射擊。

而且即使持續射擊一二個小時,也很難出現卡殼和炸膛等現象。

和美軍不同,美軍裝備得伯朗寧輕機槍由單兵佩戴,而捷克式為了有效保持火力得延續性,一般有一個射手和一個射擊副手(彈藥手)。

實戰中,捷克式得彈藥日消耗量大約1000發左右。而捷克式機槍本身重量有二十斤,射手不可能再攜帶多少彈藥,大量彈藥和備用槍管都有射擊副手攜帶。二人機槍組,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性能。

在東史郎的回憶中,在從上海到南京的一路戰鬥中,經常徹夜不停的遭遇捷克式的掃射,一般二挺機槍交替射擊就可以保持持續不斷的火力。

這些都是缺乏重武器的國軍所需要的。在沒有重機槍的情況下,捷克式勉強可以作為重機槍使用。

不錯的殺傷力

捷克式使用7.92MM彈藥,該彈藥有著非常不錯的殺傷力。

實戰中,中彈者非死既是重傷,尤其是該槍射擊以二三發連射為主,中彈者基本都是身中數彈,基本做到槍響人倒,中彈部位會是一個大的可怕的傷口,很難治療。

捷克式的殺傷力比起日軍5毫米口徑的歪把子機槍要強的太多,日軍在實戰中吃盡了捷克式的苦頭,在一線士兵的強烈不滿和要求下,日軍很快模仿捷克式其 造出了自己的7.7MM口徑的96式和99式輕機槍,它的外形基本和捷克式一樣,性能則要相差一些。它逐步淘汰了莫名其妙的歪把子機槍,成為太平洋上和美 軍作戰的主要武器。

可以速成的射擊訓練

捷克式的射擊訓練十分簡單,即使沒有受過任何機槍射擊訓練的士兵,只需要簡單的接受幾個小時的指導,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當然實際作戰效果就比較差了)。

抗戰中的桂軍川軍等士兵都是戰前倉促領導捷克式,在短短數日的培訓後就上陣殺敵。而這些士兵使用機槍的戰績卻非常不差,很好的說明了捷克式的特點。

相反,日軍的歪把子機槍,由於其極為怪異的漏斗式供彈方式,沒有受過長練的士兵,根本無法做連發射擊。

在實戰中,一個國軍機槍手中彈犧牲,很快會有另一個老兵接過機槍繼續射擊。而日軍歪把子機槍手如果中彈斃命,往往無人能夠接替他射擊,造成步兵班的火力的大為減弱,這在戰鬥中是極為致命的。

更換槍管的快捷性

對於輕機槍來說,更換槍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捷克式更換槍管的步驟極為簡單, 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 脫離閉鎖的凹槽, 即可向前脫出。 之後反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

熟練的射手在射擊副手的幫助下,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和同類機槍上這個也是極短的。

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這個數字可以達到250發。

如此迅速的更換槍管,使得槍火力中斷的時間要短的多。

缺陷

現在看來,捷克式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

他的裝彈量過小

二十發直彈夾對於機槍來說顯然過小。二十發的裝彈量就意味著,即使是二三發短點射,七八次點射就會射光彈夾,而更換時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激烈得戰鬥中,作為主力支柱得機槍火力是不能中斷得。即使必須中斷,中斷時間也要越短越好。

客觀來說,當時各國主力的輕機槍裝彈量也並不大。美國的伯朗寧是二十發的裝彈,德國傘兵的FG42也是二十發,蘇聯的轉盤槍雖然是四十七發裝彈,但是槍的重量要重的多,不利用機動作戰。

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也並不是長期持續射擊,而是通過短點射和長點射來殺傷敵人有生力量,或者對敵人輕機槍進行壓制。

至於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火力壓制都是重機槍的事情(水冷式重機槍可以持續射擊數小時)。

裝彈量小在當時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由於捷克式更換彈夾過於頻繁,造成火力的中斷次數顯然過高。有經驗的老兵往往會乘機衝鋒用手榴彈等武器打掉機槍。針對這點,有經驗的機槍射手經常在還有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夾,讓日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夾的時間。

不過作為機槍來說,裝彈量自然是越大越好,英軍後期根據捷克式改進的布倫機槍就採用了三十發彎彈夾供彈,火力的持續性強了很多。當然,代價是整槍重量大了很多。

採用上方裝彈

主要是影響了射手的視線,我使用過捷克式的改進型布倫機槍。

其瞄準裝置不同於一般的槍械,而是斜出槍體的瞄準方式。

雖然並不影響射擊的精確性,但是終究影響了射手的視線。

對於機槍手來說,射擊視線是非常重要得,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射擊得範圍。

實戰中,機槍的主要威脅除了迫擊炮和擲彈筒以外,主要就是對手機槍的壓制和隱藏的狙擊手。

良好的視線對於輕機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國的使用

自從中國二十年代開始購買和仿製捷克式以後,捷克式很快成為從中央軍到各派軍閥的制式裝備,中國步兵班中的捷克式都是絕對的火力支柱。

國軍的甲種師,一個師一般裝備捷克式274挺,平均每團60多挺。

而精銳部隊,比如中央軍部隊德械88師,張自忠將軍的老虎師三十八師,他們的 編制是一連三排九班, 一個班一挺輕機槍。一個整編師裝備近700挺捷克式,不過這樣的部隊在國軍中屈指可數。

一般來說,地方雜牌軍一個排甚至一個連才有一挺捷克式。

而八路軍一般配置還要更差一些。

如此大量得裝備並不是偶然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除了自身軍工實力極差以外(只能勉強造一些老式步槍和手榴彈),由於軍閥混戰,還受到西方世界長期的軍事制裁和禁運(1919年美國為推動和平解決中國內戰,故倡議對中國武器與軍火禁運,自1919 年開始直至1929年長達十年之久)。

二戰期間的普遍觀點是,只有多人操縱的武器才是基層步兵火力的支柱,所謂多人操縱的武器就是重機槍或者通用機槍。

這些機槍使用數百發的彈鏈或者近百發的彈箱供彈,加上多使用水冷或者氣冷,一般可以持續射擊數個小時。在一戰中,重機槍有過一天擊斃數萬人的記錄(索姆河)。在非洲,殖民地幾十個警察,使用二挺重機槍擊斃了三千祖魯土著武士。火力支柱可見一斑。

而對於中國來說,重機槍是極少的。

當時國軍主力師每師平均兵員九千六百人,步槍二千多支,子彈每人二十發,輕重機槍只有六十挺,其中重機槍一般只有不到五挺(一個重機槍連)。

如果是雜牌師或者新編師,甚至連一挺重機槍也沒有。

由於武器禁運,步槍手槍這些可以通過奸商走私,重機槍火炮之類國外小的兵工廠無法生產,而大的兵工廠考慮到國際公約,是不會參與走私的。

如果自己製造,當時的中國可以勉強產生一些步槍和手槍,而對於重機槍等武器的生產,中國的軍工企業是無能為力的。現代作戰不同於一戰以前,單靠步槍和少量自動手槍形成的火力是根本無法滿足實戰的需要的。

至於重機槍的機構複雜,與其說是槍,不如說是一臺精密的機器,中國落後的工業是無力大量仿造的。

捷克式輕機槍一誕生,立即就被目光敏銳的中國人發現。捷克式的可靠性極強,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下也可以從容使用。加上只要及時更換槍管,可以保持射擊的連續性,幾乎可以作為重機槍使用。

而它的價格較低(比重機槍低多了),仿製比較容易,彈藥又可以通用,可以大量生產,有效的彌補了中國軍隊對火力的極端需求。

在實戰中,防守時,捷克式是中國步兵班排的絕對火力支柱。中國軍隊有句老話,叫做老兵怕機槍。這句話其實就是針對捷克式而言,一般的重機槍的掃射, 老兵並不在乎,因為是重機槍概略射擊,老兵憑藉經驗有躲閃的餘地。但是對於捷克式精準的二三長短點射,只要被瞄準射擊,無論有多高的軍事素質也無法躲閃。

進攻時,捷克式可以隨著步兵迅速前進,不斷提供及時火力支援。實戰中,機槍還可以由射手平端著一邊衝鋒一邊射擊。

它是進攻和防守難得的利器。

加上捷克式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彈藥方面也不成問題。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簡直是完美的武器。

各派軍閥和中央軍八路軍都把其視為珍寶,一把捷克式經常使用很多年,即使槍身和二腳架損壞,也捨不得丟棄。

在抗日戰場,由於國軍在重武器方面和日軍有著天壤之別,幾乎可以說是裝備炮兵的西部牛仔和手持弓箭印第安人的戰爭。

國軍雖然也裝備少量重機槍,但是日軍配有很多步兵炮和擲彈筒等輕型火炮,一般國軍的少量重機槍在戰鬥中很快就會被日軍摧毀。

而國軍輕便可以迅速轉移陣地的捷克式就成為中國士兵手中的法寶。

在實戰中,捷克式在和日軍歪把子機槍對射中佔盡上風。即使是裝備差勁的八路軍或者國軍敵後游擊隊的捷克式,也讓日軍十分提防。如果不能確定將國軍的輕機槍摧毀,日軍一般是不會衝鋒的,因為如果此時衝鋒,會承受重大的傷亡。

可笑的是,日軍士兵在實戰中,很快認識到捷克式的優勢。日軍基層部隊很多士兵都使用繳獲的捷克式。

東史郎在日記中,有一次在夜裡執勤,由於兵力不足,他們就使用了二挺繳獲的捷克式機槍,但是由於國軍繳獲的戰術。東史郎班裡的士兵不但沒有制止國軍的夜襲,還誤傷了自己的一名士兵(此人還是日軍著名大學的學生)。


薩沙


若要在武器上非要加個“最”字的話,就有些難答了,士兵對待武器跟對待美人一樣,用的順手才叫最好。

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我軍的裝備在東方戰場上相對日本而言,無疑是處於劣勢的,武器老舊問題先放在一邊,生產能力低下導致大量武器需要進口,而進口來的“萬國造”又不能做到人手一支,正規軍還好一些,雜牌軍就別提了。因此從最初的“老套筒”(原始漢陽造),到改進後的“漢陽造”,到相對精良的“中正式”等等,總之,能用的武器全部用上,雖然老舊一些,起碼比沒有強。(圖為二戰時期,日本單兵裝備,三八式步槍,刺刀,南部十四式手槍)

筆者查過一些關於二戰時期的資料,在受歡迎的武器方面,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毛瑟96C手槍、木柄手榴彈等都是戰士們非常喜歡的武器,當然,捷克式輕機槍並不是任何士兵都能操作,操作這種機槍要提前經過訓練,抗日神劇中演的那種打沒了子彈隨便撿起槍就可以熟練操作的畫面純粹是故事需要,這種畫面還出現在經典遊戲《榮譽勳章》和《使命召喚》中,不管什麼國家的武器,也不管手槍、步槍、衝鋒槍還是重機槍、火箭炮等等武器,撿起來就可以用,要真這樣,抗戰就不用打八年了。(下圖為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下級士兵)

三八式步槍為何受歡迎的呢?無非是便捷好用,而且做工精良,筆者當年在某一線城市的軍事博物館中親自操作過這種槍,當然沒有子彈供我射擊用,雖然歷經這麼多年,但依舊良好,只要有子彈,上膛就可以發射。聽使用過這種槍的一位老人說過,當年他距離一顆大柳樹大約60米作用,用這三八式步槍開槍射擊大柳樹,竟能將樹打穿,可見其威力。三八式之所以受到戰士們青睞,是因為這是常規性武器,手槍只有長官才能配備,而機槍需有專門的機槍手操作,普通戰士手中能有一杆好槍,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正是因為三八式步槍的故障率低,做工精良,射擊精準等優點受到喜愛。不要總說三八式不如漢陽造的威力大,那都是瞎說,首先在後坐力和射程方面,三八式就佔據優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家的三八式能打500米,你的漢陽造能打三百米,而雙方戰場距離為400米,那麼請問就算你威力大,有啥用?不要聽信什麼三八式打在身上只有一個小洞,真實威力可以找視頻來看,嚇死你。因此能繳獲一直好的三八式步槍對於一個普通戰士來說,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下圖為兩名國軍士兵在操作捷克式輕機槍)

另外捷克式借槍(又稱:ZB26式輕型機關槍)也備受青睞,整個二戰期間,在中國戰場上,大約出現過14萬挺捷克式機槍,當然其中有一些是國民征服的軍工廠仿造製作的,但就算是仿造,性能依舊良好。該槍可進行半自動或自動發射,標尺射程為1500米,每分鐘射速可達550發。另外這種槍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彈藥與中正式步槍相同,為7.92×57公釐毛瑟尖彈,除了可以單兵手持靈活作戰外,子彈可以在500尺內擊倒任何目標。這挺機槍在二戰事情發揮很大的作用,槍口之下沒少死日軍和偽軍。不過日本人也採購過捷克式機槍,這要比他們的歪把子好的多。

(下圖為日本士兵操作捷克式輕機槍)

當然,被德國人“遺棄”的毛瑟96C手槍也備受我軍青睞,這款槍太有名了,當然名字也很多,我們習慣稱其為駁殼槍、盒子炮、大鏡面等等,雙槍李向陽知道不?用的就是這款槍。德國自1895年至1939年,前後共生產了一百多萬支毛瑟96C,在淘汰後大量出口到我國,各地軍閥紛紛採購。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款可以半自動發射也可以全自動發射的手槍成為抗日主力。可以說這款槍見證了晚清到抗戰勝利的整個過程。(天津老演員郭振清在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中飾演令鬼子聞風喪膽的雙槍李向陽)

至於木柄手榴彈,這個不需要說太多,易操作、威力大、便於攜帶成為主流,經典連續劇《亮劍》第一集就出現了一筐一筐的手榴彈炸鬼子的畫面,那傢伙,老牛X了!


大獅


有網友問:抗戰時期最受歡迎的武器是什麼?從我閱讀過的抗戰老兵回憶錄和50年代出版的各種抗戰小說,比如《呂梁英雄傳》等書來看,抗戰時期敵後游擊隊最喜歡的日本武器是38式馬槍。

從1934年到1945年間,單單出自瀋陽兵工廠的38式馬槍數目估計就達到45000支。38式馬槍做工非常精細,槍托上下木材結合緊密幾乎看不出任何拼湊的痕跡。

日軍從1934年開始在瀋陽生產步兵武器,也就是所謂的奉天造。首先是生產38式馬槍,隨後生產99式7.7毫米馬槍,在1944年月產量達到了6000支,還生產11年式歪把子機槍,96式輕機槍和92式重機槍。

同時生產38式野炮、41式山炮、94式山炮、92式步炮、88式高炮、94式平射炮、81式迫擊炮等武器,子彈最高月產900萬發,炮彈5萬發,手榴彈15萬顆等。可以說日軍在我國戰場45%的武器產自瀋陽,70%的彈藥產自瀋陽,造成百萬抗日軍隊傷亡。

日本控制的瀋陽兵工廠標誌是大圓套小圓,裡面三個分叉,子彈盒上有康德多少年的字樣。我們繼續說38式馬槍,因為38式馬槍做工精緻,槍支長度相對比較短,方便攜帶,精度較高,非常受游擊隊的歡迎,大家都以科研背上一支38式馬槍為榮。

當時的通信員和警衛員,最喜歡的武器就是盒子槍和38式馬槍,如果可以再有一馬,繫上武裝帶,帶上軍帽,那就更加威風了。


深度軍事


首先感謝提問

要說最受歡的話其實是一個很難分清的話題,首先最受歡迎不一定是最常用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實用的。就抗日戰爭來說中國士兵們就很喜歡使用繳獲的三八式步槍也就是三八大蓋,尤其是共產黨這邊,生產能力低的可憐.這個時候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就成了個很好的選擇.並且三八式步槍也是日軍的制式步槍裝備數量龐大,易於繳獲的到數量可觀的彈藥。也算是撐起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小半片天。


該槍從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為三八式步槍 1907開始制式裝備日軍屬於栓動式步槍,發射6.5x50mm步槍彈,彈倉容量5發

三八式步槍作為一款被日軍裝備了40餘年的步槍有著諸多的優點,首先三八式步槍擁有極強的遠射能力,其密位標尺最高有2400m的刻度,實際作戰的射程也能達到450米-600米的距離,並且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更加重視對士兵的訓練.這也間接的讓三八式步槍更加適合精確打擊,且彈道平滑穿透力強。其次三八式步槍的栓機結構簡單可靠耐用故障率低,並且在安裝了刺刀後超過了1.6米,這也使得三八式步槍非常適合於拼刺肉搏讓我軍戰士吃了不少苦頭!



但是有優點必然伴隨著缺點,三八式不錢的缺點也十分的明顯,首先就是其槍身實在是太長了.對於矮個子的日本士兵來說裝了刺刀搞不好比自己還高,這也必然的導致了該槍的戰場機動性差非常不適合近距離作戰,由於日本沒有制式衝鋒槍這也讓日本士兵在太平洋戰場上拿著三八大蓋在戰壕裡面對美軍士兵各式自動武器的火力傾斜付出了血的代價!

其次該槍的第二個詬病就是穿透能力過強的問題,像在很多抗戰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有見到過日軍士兵在拼刺刀前往往會退掉彈倉中的子彈。因為三八式步槍的高穿透力往往會導致子彈打穿了敵人然後又對後面的另外一個人造成了更嚴重的二次殺傷(搞不好就誤傷了友軍)而且子彈通過第一個人後不是擊中要害也很難斃命,但也不會像抗日神劇裡的一樣被打中了還屹立不倒的感人場景。



所謂的三八大蓋也就是三十式步槍改進的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這也使得改進後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軍隊有了三八大蓋這個響亮的稱號.陪著中國軍隊擊退了日寇並且在朝鮮戰爭中痛擊了美國侵略者的爪牙!


NekoDesu




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 和其他的抗戰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 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該槍是一種性能優異、裝備國家眾多,在世界槍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輕機槍。其是利用發射藥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推動槍機進行半自動或自動擊發。該槍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發/分。




92式重機槍是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以哈奇開斯機槍為藍圖,推出了此槍,該槍身和槍管佈滿散熱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槍彈,射速每分鐘500發,戰場上威力極大。

92式重量為空槍27.6 公斤,槍架27.7 公斤,合55.3 公斤,對比二四式重機槍(仿自德國MG08重機槍)為空槍20 公斤,槍架29 公斤,92式比原型-法國哈奇開斯機槍加重的部分主要是散熱片以便加強持續作戰能力,以及為了提高精度而加重槍機使得射速降低同時重心穩定,這也無可責怪,日軍試射時射手在二百米上上靶率為七成[1],而且民24要使用需加水數公斤,無水時便不能使用。

日本軍隊為了加大殺傷力,將三年式重機槍進行改進,口徑7.7mm,精度更高的7.7MM槍彈,比三年式重機槍更進一步加重重量竟然高達63公斤,主要是為了增加散熱片以利持續射擊。另外將握把從框式改為摺疊式,將扳機從扣動式改為壓鐵式。它的子彈威力為3712焦耳,與中正式步騎槍發射的7.90毫米子彈威力相同。盟軍給它起了外號啄木鳥

參數

世界範圍內氣冷取代水冷都是趨勢。射速方面92式理論射速450 發/分鐘、實際射速200 發/分鐘,民24式也在450 - 600 發/分鐘之間,實際射速不明,不過從戰鬥中一般射速都在100 發/分鐘,最多不過150 發/分鐘來看,射程800米。


炎黃子民雄霸天下


因為中國軍隊武器不足,火力不足,後勤保障不夠,所以對於中國軍隊來說,能夠人手一把槍和獲得足夠的子彈已經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了,除了裝備精銳的中央軍和比較富有的地方軍,像八路軍、川軍、西北軍的裝備簡陋不說,還缺乏槍支彈藥。

跟武裝到牙齒的日軍相比,裝備落後的中國軍人最希望得到的是能夠在火力上壓制住日軍的輕武器(重武器不敢奢望,就那麼點家當還在淞滬會戰中打得差不多了),捷克式輕機槍ZB-26是最受中國士兵歡迎的輕武器,使用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和中正式步槍、漢陽造通用,可以很好的解決供彈問題(彈藥不通用是個大問題,特別是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

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不但採購了ZB-26輕機槍,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據捷克布爾諾工廠歷史資料,1927年-1939年間,一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ZB-26輕機槍。ZB-26輕機槍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估計超過10萬挺,其中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捷克式輕機槍,單單重慶的21兵工廠抗戰期間就生產了1萬多挺。

毛瑟軍用手槍,俗稱盒子炮、駁殼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

這款在德國並沒有受到重用的手槍,卻在中國深受廣大官兵的喜歡,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在武器方面的缺乏,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有手槍隊,用的就是盒子炮。

全部裝備毛瑟手槍的中央軍手槍隊,相比步槍,容彈量更大,射擊速度快,可半自動射擊(也有全自動的,快慢機),適合突擊。

女兵也配備毛瑟手槍,加上槍托,使用起來比步槍方便許多。行軍過程中,攜帶也要方便許多。

三八式步槍,同樣很受中國軍人歡迎,由於步槍的缺乏,在正規戰中,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的使用是最多的,中國缺炮,迫擊炮就算是重武器,日本的山炮數量比國軍多,要說受歡迎,最受歡迎的應該是重武器,但還是那句話,太過奢侈,相對來說,輕武器更受歡迎,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後勤保障,有炮沒炮彈等於累贅,運輸也是個問題,中國軍隊的轉移、行軍基本靠走,機械化程度低,步槍攜帶方便。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這是一款很適合中國士兵使用的步槍,缺點也有,但對於還大量使用漢陽造的中國軍隊來說,這款步槍還是很好用的。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在抗戰的時候中國的武器彈藥十分的缺乏,火力很差,並且後勤的保證也供不上。所以說在那個年代一款有利的武器不但能夠提高戰鬥力,同時對於士兵傷亡的減少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那麼在抗戰時期最受歡迎的武器是什麼那?其實主要涉及三種武器,分別是手榴彈,毛瑟手槍以及ZB_26輕機槍,這些武器共同構成了中國士兵抵抗外國侵略者有利的屏障。

手榴彈作為抗戰時主要的消耗品,它彌補了槍支火力的不足,同時因為它的原料易於獲取,加工手法不復雜,因此被廣泛的作用。而且它的殺傷力足夠的強,一發手榴彈就可以炸傷三個士兵左右。有的新兵因為射擊技術不佳,發放手榴彈進行攻擊就具有很大的意義。毛瑟手槍也被稱為盒子炮,該手槍有兩種不同的槍套用來滿足不同的作戰環境。木柄套把可以連接在槍的尾部,用來減少槍在發射時候的後坐力,同時這樣的構造也利於衝鋒時使用。在中國武器普遍落後的情況下,這樣的武器可以說是士兵們的喜愛,畢竟武器的殺傷力也大,作戰時候的性能是有保障的。

最後一個就是ZB_26輕機槍,這種槍的優點是易於攜帶,零件構造簡單,易於保養和平常的維護。而且作為輕機槍該槍的火力密集,殺傷力強,所以在作戰中被廣泛應用。甚至在後來的作戰中根據該槍的槍聲密集程度就可以判斷出有多少作戰人員,可見ZB_26在中國戰場上運用的廣泛。這三種武器是在抗戰時候中國士兵最喜歡的武器,畢竟在缺少武器裝備的年代,能夠做到克敵制勝的武器才是士兵們最喜愛的。


霹靂火軍事


中國軍人當然喜歡中正式步槍了,除了射程和精度以外,其餘指標均優於日軍三八大蓋,但是產量實在太低,所以只好選擇漢陽造,再加上繳獲來的三八大蓋。

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在性能上遠超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和雞脖子重機槍,也深受中國士兵喜愛。這兩種步槍由於工藝簡單,重慶的幾家兵工廠的產量不僅能滿足戰爭消耗,還有能力支援朝鮮等盟友。

其實中國軍隊可以任意造,使勁用的只有手榴彈和炸藥包,從所以使用量上來看,中國軍隊最喜歡就是這兩項。

日本軍人最喜歡他們的三八大蓋,這是日軍裝備最大的閃光點。日軍的輕重機槍在設計上有重大bug,日軍士兵對他們不僅沒有喜愛,甚至還是深惡痛絕。

因為機槍上經常遭受中國軍隊的壓制,日軍大量裝備“擲彈筒”,我將其稱為“窮國神器”。這種炮比迫擊炮發射簡單,火力還不太弱,是剋制中國機槍手的利器。

在火炮上,日軍喜歡他們的“九二式步兵炮”,這種炮非常便攜,適用於中國泥濘的道路,而且能直射能曲射,中國軍隊也非常喜歡。


史料不輯


就中國軍隊而言,因武器彈藥的匱乏,有三種武器被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且給日軍造成重大的殺傷和心理陰影,因此也就廣受中國軍人歡迎。

排名第一:手榴彈。

抗戰時,中國政府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槍支產能低下,不足以補充戰時巨大的消耗,而手榴彈因裝置簡單,原材料加工簡易快捷等優點被大量生產,又因其優秀的殺傷力而被中國軍人廣泛歡迎,有的新兵很長時間領不到槍支,但手榴彈卻是配發必備品。


排名第二:毛瑟手槍。

在中國,大眾叫法為駁殼槍,也因為大容彈量稱為盒子炮、二十響,又因為槍身烏黑油亮而被暱稱鏡面匣子。有皮質和木柄兩種槍套,其中木柄槍套可以連接在槍支握柄尾部,木柄頂在肩部射擊,一是可以抵消一部分後坐力,二是可以當作衝鋒槍掃射。在缺乏先進武器的情況下,毛瑟手槍被中國軍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且予敵以重創,廣受中國軍人喜愛。

排名第三:ZB-26輕機槍。

因產自捷克,所以捷克機槍是它在中國的名字。此機槍因便於攜帶、零件簡易、易於維修、精準度高、火力強勁等優點被中國大量仿造,日軍甚至能從和其對抗部隊的捷克機槍的聲音聽出機槍的大致數量從而判斷出是何種等級或單位編制的作戰部隊。ZB-26輕機槍在抗戰中被中國軍隊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它的優異性能,因此也成為最受歡迎的武器之一。

以上三種武器不但在抗戰當時最受中國軍隊的歡迎,就連現在的抗戰影視劇裡也是抗戰將士的標配,其當時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鏟史倌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兵源遠大於日本,而且中國又是在本土作戰,但是中國的傷亡卻遠大於日本的傷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長期的封閉,武器裝備遠不如其他國家的發展,中國本土能製造的武器數量和質量都非常有限,於是良好性能的武器裝備特別受官兵們的青睞。

在抗戰時期的裝備中,其中最常見的武器便是三八大蓋步槍,三八大蓋步槍從設計出來到停止生產總共生產了三百萬餘支,在戰鬥中,大量的三八大蓋步槍落入了民兵和新四軍手中,成為了抗日部隊的主要武器。

其次,在抗戰時期武器彈藥緊缺,在一次作戰中,每個新四軍戰士有時候只有超不過五顆子彈,很做到持續的火力輸出,因此在很多彈藥用盡的時候,都會與敵方展開冷兵器搏鬥,刺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武器,刺刀是衝鋒和突破敵軍戰壕陣地的重要裝備,每個戰士都會配備刺刀,在子彈打光的時候,一把刺刀才是最實用的東西。

我方軍隊在抗戰時的武器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敵軍手中繳獲的,沒有槍沒有炮,有敵軍給我們造!其中日軍的大正十一式機槍就十分受歡迎,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歪把子輕機槍,歪把子機槍的漏斗形彈匣一次能填裝30發子彈,在當時能提供可靠的火力支援。

最不能忽略的便是捷克式輕機槍,據統計,中國是捷克式機槍使用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抗戰時期的主要火力機槍,捷克式性能優良,改造性強,能連發能點射,質量輕,一個人便能輕鬆使用,在影視劇中繼承了中國軍隊的象徵性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