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小服裝工廠怎麼活下來?

“2018年,對於所有服裝人來說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新政頻出,服裝人應對不暇。“

2019年,中小服裝工廠怎麼活下來?

服裝人迎來2019年的“開門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規定2019年1月1日起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和先行劃轉的非稅收入。

社保由稅務局徵收小服裝廠成本上升

方案的貫徹實施意味著,社保繳納將進一步規範,小規模服裝工廠製造企業實際用工成本上升,龍頭公司競爭優勢凸顯。因為紡織服裝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佔比較大,而且,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居多,所以在此次社保改革中首當其衝。未來,大部分中小型服企的競爭壓力將大增。

跑馬圈地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搶人頭”和“搶地盤”時代的結束。

中國只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300年才走完的路,現在我們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岔路口張望,這次我們責任更大,因為我們每邁開一步,世界都緊隨其後。

這不僅要求國家承擔更重大的歷史責任,這也要求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能放大自己的格局和視野,千萬不要只停留在傳統的秩序裡,沮喪萎靡,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看什麼都是釘子,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悲觀的。企業亦是如此。

對於服企來說,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地不斷變化,企業要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使生產出的產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並且質優價廉。如何做到在改革的大趨勢下,還能生產出質優價廉有競爭力的商品?儘可能運用科學的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最為關鍵。

服企降低成本必須先轉變觀念

許多服企一講到成本,就認為是財務部或成本會計的事,而許多企業員工也認為,“我不是老闆,成本與我無關”;“公司(廠裡)的東西,不用白不用”;“節約了成本,我有什麼好處?”……

其實,企業成本下降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首先作為企業的決策階層,需要有投資的概念,這是決定和影響著企業成本形成的基本條件;

其次是企業的工程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影響著產品設計和生產成本的耗費水平;

三是企業的供應和銷售部門的員工,他們的業務活動影響著材料物資的採購成本及產品銷售費用水平。所以說,成本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

為員工繳納社保是企業必須要做的,而給每一個員工做好培訓,灌輸節約意識,從思想轉變、制度約束等方面來降低人員浪費,從而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結果,也是大部分服企亟需要做的事。

向成熟企業學習,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無論如何,高效率打敗低效率都是必然的。很多大型龍頭企業都是通過打造一套產品、流程標準化的系統,從而提高效率降低企業管理成本。

華為任正非也多次說過要重視系統:企業的人是會流動、會變的,但流程和標準會留在華為,必須有一套機制,無論誰在管理公司,這種機制不因人而變。但是流程本身是死的,而使用它的人是活的,需要人對流程的理解。而對流程瞭解比較多的是管理者,只有他們而不是基層人員,才清楚為什麼這樣設定流程。


2019年,中小服裝工廠怎麼活下來?

作為管理者,我們需要了解系統的組成和標準的制定,這樣才能因地制宜的打造出適合自己企業的系統,達到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的結果。

改善用工結構,善用兼職、外包等降低成本

中小型服企改善用工結構還得向成熟企業學習, 比如迪卡儂就有一套成熟的用工結構,相對較低的用工成本,是它在零售業實體店關門潮的大背景下仍然持續開店的原因之一。


2019年,中小服裝工廠怎麼活下來?

迪卡儂大多數門店面積在1000~4000平之間,而含管理層在內的全職員工數量不過十幾人,安保、保潔是外包的,他們不屬於迪卡儂員工,商場內兼職數量佔員工總數超過60%。

我們的一個客戶,是做中高端服裝定製的,以前他的公司是70多人,後來他發現其實很多業務外包出去成本更低。現在全公司就10多個人,注品牌塑造、工藝研發、網銷及業務銷售,其他都是整合外部資源外包。這家公司如今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了。

智能製造成為未來服企核心競爭力

智能化如今正在席捲全球各行各業。服裝行業過剩的是流水線生產的產能,智能柔性生產的產能極其稀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服裝生產供應鏈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智能製造柔性生產將成為服裝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國家也早已將智能製造提上議程。工信部表示,智能製造是製造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幾年來,工信部大力推進製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智能製造為重點,先後制定了《

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指南》、《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開展了智能製造項目試點示範、智能製造新模式與標準平臺專項等推動工作,紡織服裝行業的智能製造得到行業的普遍重視和積極響應,有遠見的服企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生產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