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專注治沙,寧移白首之心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金秋的內蒙古風景如畫,遊人如織。五彩斑斕的顏色在天地間交相輝映,彷彿造物主打翻了顏料盤,美不勝收。

王宇:專注治沙,寧移白首之心

然而上世紀70年代,這裡卻還是一片“沙進人退無處藏”的景象。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佈著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等黃色“頑疾”。每年的這個時候,一道秋風起,黃沙漫天飛。關於這一點,出生在內蒙古的王宇可謂一點都不陌生。

王宇:專注治沙,寧移白首之心

中沙基業創始人王宇

王宇,1974年出生於內蒙古通遼市。通遼市地處我國四大沙塵物源頭之一的科爾沁沙地腹部,在這裡各種大大小小的沙塵暴猶如家常便飯。

王宇:專注治沙,寧移白首之心

風沙肆虐下的通遼街景

生在大漠邊,長在風沙線的王宇從小就嚐盡了風沙的苦頭。風沙肆虐,滿目瘡痍的景象,在他孩提時代留下了深刻的心靈烙印。初中時一篇《向沙漠進軍》的課文讓治理沙漠的念想在他心底生根發芽,由此暗暗立下了改變家鄉生態面貌的夙願。

大學畢業後,王宇逐漸明白治沙光憑自己的一腔熱血遠遠不夠,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人脈等作支撐。為了給自己的治沙夢鋪平道路,2005年,王宇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放棄了通遼市交通局公路管理段工作的“鐵飯碗”,憑藉敏銳的目光,投身於當時前景廣闊的房地產行業,靠著北方人的淳樸耿直和吃苦耐勞精神,他很快成為了當地有名氣的致富能人。

對常人來說,此時剛四十出頭的王宇事業上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理應是享受生活,縱情山水的年齡,但他並沒有選擇如此,他明白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等著他。人常說“四十不惑”,王宇覺得治沙就是就是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最大主題。這不僅是為了兌現兒時的夢想,更是為了造福社會,守護美麗的家鄉。

去年年底,王宇轉讓了自己的房地產公司,準備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鄉荒漠治理事業中,真刀真槍的大幹一場。這次家人的反對來的比第一次更加強烈,認為他肯定是瘋了才拿錢打水漂玩。王宇開玩笑說,當時他最怕回答為什麼治沙這個問題,一不被理解,二不為掙錢,被人問多了差點連自己都開始懷疑了。

不過他依然力排眾議成立了中沙基業科貿有限公司。他將公司定性為一家從事荒漠化生態治理與開發、沙漠種植技術應用和再生資源開發、荒漠治理與研發管理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治沙事業,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廣大社會資源關注和參與荒漠化治理提供便捷通道。

公司成立後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土地問題。沒有地種樹,抱負再大也是空談。為此王宇多次積極主動與當地防沙治沙最前沿機構進行合作洽談,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司前期一舉拿下25萬畝荒沙地用於植樹造林。

土地的問題解決了,但如何讓樹苗在荒沙地裡存活又是一大難題。眾所周知,沙漠地區極度缺水,沒有水樹苗根本活不成,加之風沙非常大,種樹艱難程度遠超想象。治理沙漠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有智慧,與沙漠正面宣戰肯定是不行的。為此,王宇在內蒙古阿拉善專門成立了沙海綠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集聚當地一大批專業從事荒漠化治理的農業科學家及人才資源,結合科學有效的種植技術,選擇梭梭樹、酸棗、文冠果、黑果樺楸等兼顧防風固沙和經濟效益的耐旱樹種,樹木成活率極高。

王宇:專注治沙,寧移白首之心

種植園中碩果累累的酸棗樹

按照王宇的計劃,公司未來5年要在沙漠裡種植樹木達到一百萬畝,對此很多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然而王宇卻有著自己的想法。 “一個英雄無法改變世界,只有讓所有人都成為英雄,就有了無限可能。”王宇深知,種樹治沙絕不是光憑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就能完成的事。“樹種的多了,樹與樹之間就能互相照應、互相成長,直至變成森林。參與的人多了,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分享,才能治理沙漠。因此,我打算髮起一個項目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瞭解治沙文化。依靠團體的力量讓百萬畝荒漠變成生態綠洲!”

說幹就幹,王宇依靠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豐富人脈資源,整合國內外諸多核心戰略伙伴支撐形成產業矩陣,共同推動了“沙之源荒漠治理生態大農業”項目。談及緣何選擇“沙之源”這個名稱,他說治理沙漠並不是要與沙漠為敵,而是以沙漠為源頭,在沙漠中發展生態大農業,向沙漠要效益,最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不僅於此,沙之源項目順應時代分享經濟趨勢,讓普通人通過分享互助獲得收益的同時參與可持續公益,即便身在都市也能為荒漠化治理做出貢獻。進而輻射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這項偉大事業中來,眾志成城,不讓沙漠前進一步。

如今不到45歲的王宇已經頭髮花白,他很喜歡王勃《滕王閣序》裡的那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先人尚且如此,自己怎甘落後,他打算通過治沙煥發人生的第二春。

治沙路漫漫,只怕有心人。和沙漠扳手腕需要超乎常人的魄力和恆心,但隨著更多像王宇這種有情懷的治沙人加入,“百萬畝沙漠變綠洲”終將從夢想照進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