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結的流程設計與優化的15個原則

1)圍繞整體目標。避免通過權力控制別人的流程設置。方便自己的同時,會傷害別人,影響整體。流程的建立和優化要以實現內外部客戶及服務目標為根本依據。每個環節首先要依據總體目標,設計本環節目標及直達總體目標的工作方式,再逐步考量模式、職責、職權、步驟、內容、標準、配合等。

我總結的流程設計與優化的15個原則

2)模式決定流程。在一定的組織架構下,業務運作的思路和模式不同,其對應的流程不同,流程下的崗位設置和工作職責也會不同。比如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生產計劃模式、庫存管理模式、物流配送模式等,對應的流程和崗位職責就會有很大差別。

3)關注瓶頸,整體向上。一個流程的效率提升,得不到其他關聯流程的配合,發揮不了作用。非瓶頸環節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對總體目標影響微乎其微。只有各個系統,各個流程,經過關聯性分析後,制定整體提升計劃,才可能達成目標。

4)粗細差別化。不同性質的部門或工作,管理的深入程度有所不同流程在該細的地方要細,防止執行環節的變數,造成輸出異常。但部分工作需要人員靈活應對,發揮個體創造力,不必生搬硬套,過度約束。一定需要從實際出發,依目標而定。

5)責任主體必備。

每一條跨部門流程必須要有唯一的責任主體部門,監控和管理本條流程。責任主體必須為總體目標負責,為流程效率負責。要自我檢討流程,主動查找問題。並對日常問題,及時分析改進,減少協作異常。企業也要建立更高層級的流程管理職能,從第三方角度持續對各個系統的流程運行狀況進行跟蹤、檢查、評價、優化等。

我總結的流程設計與優化的15個原則

6)職責與關係清晰。各個環節,各個崗位職責劃分合理,定義清楚,界限清晰。崗位之間職責的關係清晰。比如崗位之間有主導關係、協作關係,配合的關係。這些都需要定義清楚,避免爭議。

7)權責利匹配。不能給予自己更多的權力,卻留給別人更多的責任。每個環節的任務,就是其揹負的責任。有了責任,就得具有相應的權利,和對等的利益分配。

8)流程信息共享。一個環節的進度、執行情況、或異常狀況,要被其他環節及時的瞭解。這樣,個別環節出問題時,其餘環節才能及時應對,避免更大損失。因此,流程中各個環節之間需要明確的信息傳遞渠道和方式。

9)靠近服務對象。流程中各個工作環節,儘可能靠近業務服務的對象。審批/資料錄入要方便前道環節的送達,生產計劃的編制要靠近生產現場。靠近,才能方便溝通,及時瞭解情況。

10)充分標準化。對於例行管理的流程而言,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標準化。崗位職責要固定,採用的方法要固定,時間節點要固定,輸出方式要固定,表單格式要固定,溝通形式要固定,工作術語要統一等。最大限度的減少協作異常。

我總結的流程設計與優化的15個原則

11)縮短流程。流程不能太長太複雜,交接次數要少。流程越長,責任分解的越多,越難協調與控制。能一起同步進行的,不要分先後。領導決策動作儘可能前移等。

12)整合流程。每個流程有其具體的目標。但目標之間要消除重疊,減少分散。技術部門發佈技術更改,車間執行。計劃部門再次解讀發佈,就可能造成執行混亂。系統全面的審視企業的流程結構,依據目標和功能,要儘可能的整合而統一。

13)減少不增值。平衡工作量,減少非工作時間。優化工作步驟,減少不增值時間。流程運行時,經驗水平、技能水平、環節順序、步驟方式、工作效率、環節配合、事項決策等方面都會影響運行效率。只有持續的關注問題,優化執行過程,才能使流程運行的更加高效。

14)配套績效管理。流程是業務的載體,業務在固有的流程上運行。有流程的地方,就有要求,有要求就要被監督考核。考核的不僅包含業務的效率和質量,也包含流程的效率和質量。責任和權利的背後一定有健全的評價體系,考核體系。

15)例外變例行。每個例外問題解決的背後,要反思其例行化的可能性,納入流程管理。太多的例外管理,將會大量消耗管理資源。

如果您喜歡管理與優化相關知識,點擊右上角“關注”,可時常看到我的一些實踐性總結與知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