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別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也稱“上元節”。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裡

千年前唐宋的食俗也很有特點

你甚至能從那時的文字中

找到很多熟悉的身影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面繭

唐宋時代興起的吃麵繭及繭卜習俗,源於祈蠶古俗。《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都城長安貴家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職務的高下;《歲時雜記》更詳細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麵繭的風俗。面繭是肉餡或素餡的饅頭,餡中放入寫著官品的紙籤或木片,以佔將來官位高低,或選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佔前途的吉祥詞句。南宋江西吉水楊萬里用《上元夜裡俗粉米為繭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繭卜,因戲作長句》題詩,其中說:“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心知繭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癲。”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膏粥

《續齊諧記》所講吳縣張成的故事裡,張成在白米粥上放油脂,製成“膏粥”,用以祈蠶。所謂祈蠶,是指舊時人們在正月十五這天祭蠶神,祀門戶,迎陽氣。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說,北方迎陽氣活動中,在豆粥裡插箸而祭;而祈蠶之俗則是作粥,並在上面覆肉,沿襲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傳統。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䭔子

《太平廣記》記載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䭔(duī)子手,從其技法中可知,䭔子用軟麵包棗餡油炸而成。吃起來“其味脆美”,類似於今天的炸元宵。《歲時雜記》記載北宋汴京上元節的兩種食物,一種是“焦䭔”,最為流行,其大者稱為“柏頭焦䭔”,當時賣䭔必鳴鼓,謂之“䭔鼓”。另一種是“圓子”,即煮糯米丸,以糖為臛(huò),謂之圓子。

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也記載了這兩種食物:“寶糖珍粔籹(jù nǚ)”,“捻粉團欒意(糰子)”。可見糰子是實心米圓,即北宋時的圓子,團與圓意同,實為同一食品。寶糖䭔與北宋的焦䭔為一類,均是䭔,就是唐代的油炸䭔。䭔應當有餡。從食品原料來看,圓子、糰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於南方,而䭔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麥粉製成,南方則是以米麵為之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如今,熱騰騰的元宵、香甜甜的湯圓,還有更多節日麵點已不僅僅是元宵節的專屬,而是成為了人們日常喜愛的食品。但這些傳統食俗上寄託的團圓心願,千百年來,一直未變。

一千年前的元宵你會吃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