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病,是一種重要的心理保護機制

過完中秋,也就意味著今年的日子可以開始100天倒計時了。回過頭來看看打雞血的新年計劃,是不是又僅僅完成了1%?忙的時候,總是想哪天閒下來,我能夠做很多的事情,比如說:給車子做個保養,專心寫文章,去買雙好看的鞋子,去看看即將生寶寶的大學同學,多花些時間陪陪父母,學學投資理財,把喜歡的書讀完,諸如此類。

但其實,有了假期,也就真打雞血般忙活了兩天,然後,轉眼時間過去了,該讀的書還是一樣沒有看,逛街也是匆匆忙忙沒有耐心。其實不管是否有時間,日子過得一樣糾結。所有的事情都像寫論文一樣,不到最後關頭,永遠交不出來。

大多數拖延行為是人的共性,但是拖起來無比痛苦。拖延是症狀,但它不是病的根源。打個比方:拖延行為可能是由“抑鬱”“焦慮”所帶來的,或者你無法處理的(由拖延帶來的)抑鬱,焦慮情緒,那麼治療的目標不是“拖延”,而是“抑鬱”和“焦慮”。

人做選擇依循兩個原則:或者追求快樂,或者逃避痛苦。所以孩子們上數學課會遲到,但是看動畫電影永遠不會拖延;老闆在辦公室你不會遲到,老闆出差前一天晚上你就忘記了定鬧鐘。對於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來拖延它;對於重要的事情,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在所不辭。

所以說,這個時間上沒有“拖延成性”,你都是有選擇地在拖延。

拖延症不是病,是一種重要的心理保護機制

更有趣的是,拖延也會帶來價值。

從表面上看,拖延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做正事,我們在刷劇,擼貓,吃東西,做著一切和正事不想關的事情,可是,其實你並非什麼都沒做,你的潛意識一直在處理相關信息,你一邊享受“偷來的”愉悅,一邊不斷地為自己尚未做的事情感到焦慮,在這個過程中,你甚至還會收集和“做正事”有關的一切信息。你一根一根收集稻草,放在駱駝背上,等待著最後時限的來臨。

有時候,一件事情拖著拖著我們就放棄了。這其實也是拖延傳遞給你的價值:你能夠通過它,來區別事情的重要性,辨別哪些事情對你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其實無足輕重。有些事情的代價,你願意承擔;有些事情你越拖越著急,儘管情形糟糕,你還是會在最後關頭爆發,盡力去做。甚至有的人在拖延中爆發出創造力,廣告行業常說:“最好的創意,往往都是在最後一秒出現的。”

拖延症不是病,是一種重要的心理保護機制

面對拖延,我們還要分析背後的原因。

在培訓中,遇到一個高中教師朋友,他說每天總是感覺很累。除了高中真的壓力大外,真的是心累。自己很勤勞,每天早起查早自習,晚上執勤晚自習,看似正常的生活,卻失去了剛從業的激情和上進心。現在看到學生犯錯的時候,抄襲的時候,自習講悄悄話的時候,能不說就不說了,自己也想明白了,人家的孩子也不好多管,發火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

剛工作的時候,他也是非常嚴苛,對錯誤的零容忍。熄燈後講話,被窩裡藏著小說,桌洞裡有女生的照片,這些都會引來大聲責罵甚至肢體懲罰。他回憶起那段時光來的時候,他說那時候剛參加工作,對學生要求高,上進心強。現在不行了。

當我問,你在為什麼而工作的時候,他沉思了。

剛工作的時候,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想成為一個好老師,想多賺錢。但是現在看來,這些都沒那麼重要了,工作的動力也就失去了。教育嗎?教師是園丁培養祖國花朵之類的,很顯然根本不適用自己。私人生活嗎?前些年結婚、生子、愛車、買房等年年有大事去奮鬥,現在卻沒了。現在也想再找個點去奮鬥,比如說換個好點的車,那個車是07年花3萬買的,至今看來已經是比較爛了。但是轉念一想,買個20萬的還有50萬的呢,還有100萬的呢。如果車子只是個代步的工具,現在這個就可以滿足呀。顯然換個車已經不能成為他奮鬥的動力。

現在工作穩定,房子車子老婆孩子都有。但是生活卻無比迷茫。

他談到了理想生活,談到了想去改變。想過轉行,覺得自己折騰不起了,教了十幾年書了,這是唯一會的東西了,其他可能什麼都幹不了了。理想的生活就是有個菜園子種點菜吧,又擔心生計問題無法解決。然後他昇華了下就是:做什麼都開始瞻前顧後。發個論文都怕人家不給發,反而把你寫的東西賣給他人,你就白寫了。

就是這種穩定的生活裡,也還是累。好多事情明知道躲不過去一定要做,還是在底線邊緣拖延,拖延也就罷了,沒幹的時候還總是想著這個事,特別心累。自己在教育學生不要拖延,自己都做不到。

他說,每天的生活最快樂的就是等著下午4點鐘可以出來打打球。從早上走進辦公室開始,就開始盼望下午4點的到來。其實是發洩下情緒吧。總是壓著一股莫名的情緒,在辦公室裡呆一會兒就要出來透透氣,憋得難受。

你的心不在這,你的身體必須在這,你就會感到很累。不僅是你要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它,更是你失去了支持你去做的源動力。你不是在支配你的身體在做,而是強迫你的身體去做。你用非常大的規條,用很多“應該”和“責任”強迫了自己這麼去做。你的心說“不喜歡”,你的腦在說“要去做”。

分離嚴重了就會導致抑鬱,無法應付這種身心分離的焦慮,就會選擇逃避。把心藏起來,假裝它不會說話,於是就只聽到大腦裡的聲音“這些是你的責任,這些是你應該做的”。

於是拖延就成了比較保護自己的一個選擇了。心雖然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還是會掙扎下,至少阻止下你做不想做的事。對於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如何不拖延呢?除非腦子燒壞了。

拖延症不是病,是一種重要的心理保護機制

這也是拖延的積極意義,如果積極去做了所有你的心不想做但你的腦子強迫你做的事情,你就會徹底的把心忘掉,在事情做完後陷入更加空虛和迷茫的狀態。對於這位老師來說,他目前最需要的是分析自己是否喜歡這份工作,找到心底的熱愛,而不是這樣麻木地生活。

所以,拖延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會幫你做出選擇,分辨出自己想做的和你應該去做的。人最舒服的,是在怎樣的狀態下,就接納怎樣的狀態,而最糟糕的,是在拖延的時候,憧憬忙碌的狀態,在忙碌的時候,去悔恨當初。不要想著,沒有拖延症你就會把事情做的更完美,其實你已經用盡所有的努力,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在逃避和焦慮上,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截止前一刻動力爆發。

無論怎樣,是你自己選擇,要現在的結果。所以,接受你的拖延症,它也在努力地幫助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