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這裡有你們40年的共同記憶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有人說,中國老百姓有“三大人生理想”,房子、車子和票子。改革開放40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提升,人們對房子、車子的要求也在不斷髮生改變。

蔣元順今年55歲,他對家的最初印象是那間有些發黑的竹笆片屋。回憶過往,他翻出這張老屋照片,一段關於住房的獨家記憶緩緩展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屋子破舊,一到下雨天便要漏雨。”沒有幹穀草和被子可換,一家人幾口只好躺在溼漉漉的床上合衣而睡。

1970年,蔣元順上小學,家裡修起了青磚瓦房。“再也不怕風吹雨淋,但冬天冷風透過瓦片縫穿過屋頂的椽子,屋裡冷得像“冰窖”,手、耳朵都生凍瘡,腳板起裂口,走路痛得鑽心 。”

隨著時間侵蝕,瓦房牆體裂縫、地基下沉。一家人湊錢在家中重修了鋼筋水泥屋。板房堅固冬暖夏涼,在屋頂還有曬壩,可以曬穀子、玉米、花椒、紅海椒……

“爹媽請照相館師傅,在我家新修一樓一底的‘小洋房’前照了一張黑白相片。”照片洗印了一句話:“李家過上好日子!”對於家人來說,鋼筋水泥屋的修建,圓了幾代人的夢。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2009年,蔣元順所在單位在西昌修建了“經濟適用房”,他又一次住進了新屋。“從會理益門中村搬新居到西昌,溼地公園就在附近,環境特別好。”蔣元順還把85歲的老父親接來同住,老人起初還不相信兒子能買得起這樣的房子。

“我家的住房記憶雖然有些苦澀,但也飽含溫馨。”這就是蔣元順的40年安居夢,亦是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除了房屋

我們生活還有很多方面

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憶往昔,當時你正少年?童年?……

請自覺腦補旋律唱出下面這句歌詞

“大風車那個吱呀吱呦轉,

這裡的風景真好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還記得那些邊寫作業邊看動畫片的日子嗎?“聰明屋”、“大風車”、“動畫城”,陪你完成了多少作業?從木偶、水墨動畫到如今的3D動畫,從單一的國內動畫到引進國外動漫節目,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的動畫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教練,我想打籃球!”“還有那句,‘放棄的那一刻你就已經輸了!’”

這些經典臺詞,瞬間將人們帶回那個熱血沸騰的童年。《灌籃高手》、《機器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聰明的一休》……街頭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脫口而出他們熟悉的動畫片。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這件縫紉機和我家那臺一模一樣,當年我還會踩縫紉機,針腳可平整了

可不是嘛,這臺黑白電視就像是從我老家裡搬來的一樣,還記得當年守著電視看《霍元甲》的情景,看得熱血沸騰。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二八大槓自行車、腳踏縫紉機、帶喜字兒的大臉盆、BP機、“大哥大”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時的錄取通知書,承載著主人夢想成真的激動;帶拉鍊的可以塞錢的皮帶,塞滿了主人乘著經濟浪潮闖蕩商海的雄心。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全興足球隊“黃色旋風”的照片,是老成都忘不掉的燃情歲月;乒乓球世界冠軍朱雨玲浸透了汗水的金牌和參賽隊服,標誌著四川健兒在賽場上不服輸的精神……物不言,靜存於世。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一張張老照片留住了四十載光陰,斑駁留痕的一件件老物件承載了四十載青春故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改革開放40年,

當年20歲的青年也歷經滄桑,

成了白髮斑斑的老人。

他們用大半個人生與共和國共同成長,

見證了中國工業的發展變化。

千人祝福改革開放 祝福四川

國防工業

小小晶體管的發展故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今年74歲的劉從謙,1970年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在雲南一個軍工廠工作,1975年調到成都715廠產品設計所工作,負責導彈電子控制部分專用晶體管的製作。

他介紹,洲際導彈東風5號和中程導彈東風3號的發射,對中國國防實力、國際地位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影響。而他個人,對於在1975到1982年參加導彈電子控制部分晶體管的製作,感到很榮幸。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看到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劉從謙覺得很開心。“我從事這項工作十多年,看到現在國家的發展,真的很開心也很自豪。”

航空工業

八旬老人講述飛機進出口故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王忠全是杭州人,大學畢業後,分配至成飛公司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方針的號召下,航空工業也要走向世界。王忠全作為公司外貿處進出口的工作人員,為了飛機出口多次參加國際航展,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

1986年,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參加了範堡羅航展,邁出航空工業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那張黑白照片是英國記者採訪中國展臺時的照片,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那時殲7飛機第一次參加世界級的航展。當年,泰晤士報的記者在展覽上拍下了這張照片,刊登於1986年9月1日第二版的報紙中,並配文:“China is planning to market”。

王忠全說,那次參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成就,為中國贏得了許多訂單。此後的許多年,王忠全一直從事成飛的對外合作工作。1996年,在中國首次參加國際航展的十年後,中國在珠海舉辦了有實體飛機展示和飛行表演的航空航天博覽會,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航展。“十年間,我們國家的航空工業發展迅速。”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雖然已82歲高齡,王忠全仍然關注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現在成都出的殲10、殲20等等的展出,代表著我們新一代的飛機正在推向世界市場。”王忠全家中,那些厚厚的關於航空工業發展的相冊,也記錄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故事。

核工業

鈾礦探測員回憶探測儀器更迭故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李啟明今年81歲,年輕時曾是一名鈾礦探測員。野外工作22年中,他親歷了中國鈾礦探測儀從外國進口到自主研發的變化。1981年後,雖然沒有再從事鈾礦探測工作,他仍然關注著探測儀器的發展,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核工業的發展。

“這是前蘇聯製造的,用起來倒還方便,就是太不靈敏了。”李啟明指著一張老照片說。這種探測儀測一個點需要好幾分鐘,準確性和時效性比較差,而且進口的成本很高。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蘇改進了儀器,靈敏度有所提升,“但是夏天用的時候它接受太陽熱量太多、太快,用起來燙肚子。”

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國終於自主研發了“FD-71”探測儀,因為儀器外形很像戰士用的衝鋒槍,業內都叫它“地質衝鋒槍”。“它輕便好使,靈敏度高,防雨、防震能力都較強,而且外表美觀,大家都喜歡用它。”

“現在基本都是綜合性找礦,進入了攻深找盲階段。”1981年之後,李啟明沒再從事鈾礦探測的工作,但他依然關注著探測儀器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核工業發展得很快。”李啟明欣喜地看到中國已經建成獨立、安全的核工業體系,也希望人類能夠儘快解決能源問題。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裡,有家長裡短,有時代鉅變,這些年過七旬的老者將一輩子的心血奉獻給國家工業發展,他們也用自己的故事串聯起中國的工業發展之路,他們的故事就是時代記憶。

有的人將自己珍藏的老物件

拿出來供大家參觀

一張養路費票據的故事

難忘擁有人生第一輛汽車時的幸福

隨著社會的發展,購買一輛汽車,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似乎不是什麼難事,但擁有人生第一輛汽車時的感覺,對陳永紅來說十分難忘。今年44歲的他,在2008年買了人生第一輛汽車。“那時的喜悅和幸福至今還記憶猶新。”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陳永紅說,因為老家在農村,經濟條件比較差,從沒想過會買汽車。自從2001年學會開車以後,他就一直夢想能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汽車,但這對於當時月薪一千多元的他來說,著實困難。到了2008年春節,陳永紅花了3萬多元的年終獎金買下了人生的第一輛汽車。

儘管花了近兩年的工資,但當時的幸福感讓他覺得很值得。“開著車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幸福!”陳永紅說,2008年的養路費是按座位收費的,自己買的是5座的長安麵包車,每月要繳養路費105元。“我平時喜歡收藏小東西,覺得那張養路費收據挺有紀念意義的,圖案也很漂亮就收藏起來了。”他說,從2009年起就不再繳養路費了,自己也換了新車,而且如今每年有20多天高速公路免過路費,這些都讓普通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福利。

溫暖

老物件藏改革記憶

劉才庚借出了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82張四川經典門票,花花綠綠的門票繼是他的旅行足跡,也是祖國的大好山河。他告訴記者,這裡展出一點家鄉幾十年前的旅遊門票,改革開放前及初期各景點與這些門票一樣缺少生機,當年人們為溫飽而忙碌沒有旅遊這個概念。而今普通老百姓已能從南耍到北,從東遊到西,從國內游到國外,旅遊己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門票收藏也是在改革開放後興起的收藏項目,也驗證了一句老話:“盛世收藏”。

這些海報裡

有沒有你的追星故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樂山市民宋道君提供了他使用的多個相機以及一張結婚照。照片中的海鷗4B相機購於1978年,時價125元,是宋道君的第一臺相機,直到現在依然能夠正常使用。從這臺相機開始,宋道君已使用了5臺相機,從膠片到數碼,記錄了改革開放的點點滴滴。前幾年,宋道君補拍結婚照的時候,特意帶著心愛的相機一起入鏡。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75歲的黎志均將一輛永久牌PA13二八自行車借給了展覽。這輛車已經陪伴了他半個世紀,但依然整潔光亮。自行車購買於1967年4月,花費200元,是老人半年的工資。騎著它,老人每天穿越大半個成都,去跟妻子見面。他也用這輛車載著孩子上幼兒園,溫暖了孩子的童年。

酷炫

飛機模型“扯眼球”

今年81歲的韋克敬將成都視為“第二故鄉”。1958年,他從部隊轉業來到成都,之後便在成都工作、成家。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在航空模型製作領域赫赫有名的陳應明,之後便跟隨他製作飛機模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韋克敬和他的飛機模型

60年來,韋克敬做出了上千架縮比飛機模型,大到按1:5比例製作的一兩米長的模型,小到8釐米左右的迷你模型,用雙手記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其中的16架飛機模型剛一亮相展廳,就引發布展工作人員的驚歎,“太精緻了”“太像了”的讚歎不絕於耳。

韋克敬親自來到展廳協助布展,他仔細確認每一架飛機模型與展籤一一對應。“在做飛機模型之前,我對飛機一點都不瞭解,但是做了60年的模型,我學到很多飛機方面的知識。做飛機模型影響了我的一生,也承載著我的航空夢。”韋克敬說。

而在前幾日

“恢宏改革畫卷·見證巴蜀鉅變

——四川省文聯紀念改革開放40年文藝特展”

參觀者也在600多張照片中看到自己婚紗照

非常幸福

完全沒想到會在改革開改40年的展覽上,看到我當年參加集體婚禮的照片,太意外了!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11月27日,四川美術館“恢宏改革畫卷·見證巴蜀鉅變——四川省文聯紀念改革開放40年文藝特展”現場,42歲的成都市民李曦驚喜地說。她的身後,是著名軍事攝影家劉應華拍攝的2001年“新世紀軍人集體婚禮”照,照片上,她和丈夫就是新人之一。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時光轉眼飛逝,當年的一張婚禮照,讓李曦滿滿都是回憶和對歲月的感慨。她專門帶著丈夫和孩子到了展覽現場,與當年的照片合影留念。照片上,是屬於她的青蔥歲月。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此次展覽中,“1996成都福利彩票首發”照片,成都體育中心人山人海的壯觀場面極為引人注目。這張照片的作者是成都平民攝影師王曉莊,當年,為了定格這次轟動全川的彩票發行,他專門跑到體育中心旁正在修建的一棟高層建築,連續在七、八、九層拍攝,終於將密密麻麻的人群和“成都市2000萬福利彩票發行式”的橫幅一起定格。

“我至今還記得到當時的一等獎是100輛奧托車,價值5萬左右;二等獎是畫王彩電,三等獎是科隆冰箱。”王曉莊說,彩票是即摳即兌,好多人一盒一盒地買,兩小時就搶完了所有彩票。除了體育中心,周圍的街道也幾乎全部被聞訊而來的人軋斷,“成都市出動的警察據說有2000個,那些年生,不曉得為啥人們的勁頭這麼大!”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那些年,人們迸發的熱情,還捧紅了原本拉三輪車的散打王李伯清。成都攝影家遲阿娟拍攝的一張1994年說書的李伯清,就見證了剛剛入行的這位著名評書藝術家。黑白照片中的李伯清,身著對襟短衫,臉上還是“驚抓抓”的標誌喜感表情。

1994年前的李伯清,原本以拉三輪為生。後來見成都流行茶文化,能說會道的他乾脆自己也站上講桌。李伯清對傳統評書不熟,乾脆就另創段子將社會中虛情假義的人情世故,以及假煙假酒注水豬肉等現象,用閒扯的方式說了出來,沒想到特別引起大眾共鳴,他所駐場的悅來茶館生意火爆。這張照片,是成都媒體較早關注李伯清的見證,而從1994年,李伯清也火速進入更多人的視線,從此在西南紅極一時。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此次展覽的留言牆上,可以看到不少觀眾熱切的留言。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展覽中,無論是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在全國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換上鄉人民政府牌子的照片,還是長江第一漂時對年輕勇士的禮讚,都充滿時代印跡,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看照片和老物件

還有文藝作品可以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600餘件(組)攝影、書法、繪畫等作品以及相關文獻和影像作品,生動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巴蜀大地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次展覽每天吸引無數觀眾前往。因為除了有攝影、書法、繪畫等精關展品可以看,還有經典劇目可以欣賞。不僅如此,展覽期間還有剪紙、竹琴、繩編、清音、金錢板等民間藝術現場表演。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記者從省文聯獲悉,從事民間藝術的各位藝術家,積極參與了此次展覽,將展覽當成難得的展示平臺。

就在這幾天,剪紙藝術家林瓊華、袁成祥、龍玲等紛紛在展覽現場進行剪紙展示。不僅分分鐘剪出熊貓等圖樣送給現場觀眾,還可以為現場觀眾剪頭像,受到觀眾追捧。連續多日,大家剪到手痠腰痛,看到觀眾驚喜的眼神又無不倍感欣慰。除了剪紙,清音、揚琴以及滑稽劇等也輪番登場,吸引了很多觀眾。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每個人都是改革開放的

參與者與見證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改革開放記憶。

每一件展品都珍藏著

寶貴的回憶,

連接起來就是

四川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12月11日

快去成都博物館一層特展廳參觀

《好雨時節——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特展

展覽將從百姓身邊的點點滴滴出發,

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地點:成都博物館一層特展廳

門票:全程免費開放

路線:跟隨你的記憶,這裡都有

提示:攜父母、伴侶、子女全家前來最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