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年投入三十七億元精準實施八大工程


重慶三年投入三十七億元精準實施八大工程


在水利部幫扶下,城口縣建成了巴山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形成了“巴山湖”“夜雨湖”等風景區,帶動了沿線“巴山森林人家”連片式發展。圖為城口縣巴山湖。記者 蘇思 攝

12月15日,位於巫溪縣通城鎮青梅村的孝子溪水庫建設工地薄霧瀰漫,工人正在進行現場道路施工。

孝子溪水庫是水利部定點幫扶巫溪縣脫貧攻堅的標誌性工程之一。自2015年8月新一輪定點扶貧以來,水利部與重慶城口、巫溪、豐都、武隆、萬州5個區縣形成組團幫扶工作機制,精準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千塘萬畝特色產業支撐、小型水庫水源保障、貧困戶產業幫扶、貧困戶轉移就業技能培訓、貧困學生勤工儉學幫扶、水利建設技術幫扶以及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等“八大工程”。3年來,累計投入37.68億元,解決了105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增恢復改善灌面10.4萬畝、農村水電裝機8.4萬千瓦。

水利部的對口幫扶,助力5個區縣加快了脫貧攻堅步伐。萬州區、武隆區、豐都縣已於2016年成功脫貧摘帽,巫溪縣、城口縣脫貧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精準施策

貧困山區建起骨幹水源

在建的孝子溪水庫是“八大工程”中的小型水庫水源保障工程,該工程總投資8109.3萬元,總庫容76.6萬立方米,建成後將解決巫溪縣花臺鄉4850畝的農業灌溉以及當地748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和巫溪一樣,萬州、武隆、豐都、城口地處山區,為喀斯特地貌,雨水一落地便順著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而要修建水庫,投入也不菲,一座小型水庫投入得近億元,僅靠貧困區縣自籌資金根本無力解決。水利部啟動新一輪定點幫扶後,將規劃的小型水庫水源保障工程全部列入全國抗旱水源規劃,由國家補助大部分資金,從而解決了我市貧困區縣興建水源保障工程的資金難題。

自2016年以來,在水利部的對口幫扶下,我市先後開工建設了豐都梨子坪、龍興壩等4座中型水庫和11座小型水庫,新增庫容5300萬立方米。此外,還對53座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整治山坪塘7380口,不但提高了當地的供水保障能力,也解決了當地因缺少骨幹水源工程而導致的“因水致貧”難題。

創新方式

貧困戶直接“因水受益”

水利部定點扶貧有效助推了貧困區縣脫貧攻堅。“實施‘八大工程’以來,僅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一項,水利部便向巫溪縣投入資金1.52億元,建成工程443處,飲水安全受益人口23.11萬人。”巫溪縣主要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0%,自來水普及率達80%,當地貧困村、貧困人口飲水問題已基本解決。

在大巴山麓的城口縣,水利部注重“造血”,著力提高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籌資開展了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還根據當地特色增設了鄉村文明旅遊服務、手工藝品製作、巴山巧媳婦等培訓項目,僅今年便對5750人進行了培訓,其中,建卡貧困戶達到858人。

根據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推進會精神,水利部還積極創新幫扶方式,讓貧困戶直接因水收益。

在城口縣,當地以骨幹水源為依託,先後建成了巴山水庫、羊耳壩水庫、中壩子水庫、雲盤水庫、三合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形成了“巴山湖”“夜雨湖”“秋池”等風景區,優美的水環境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帶動了沿線“巴山森林人家”連片式發展。

巫溪縣則採用資產收益扶貧方式,讓貧困戶直接因水利工程建設而受益。當地利用水利部定點扶貧資金2200萬元,整合社會資金2700萬元,建成大河水電扶貧電站,投資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土城、烏龍兩個鄉鎮991戶貧困戶,每年戶均可以分紅1330元,讓貧困群眾在家中也有收入。

新一輪“八大工程”

助力城口巫溪明年脫貧摘帽

在深化新一輪定點扶貧的基礎上,今年8月,水利部又制定了《水利部實施水利扶貧行動三年(2018-2020年)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對“八大工程”進行了調整,對新時期水利扶貧進行了再部署、再動員。

接下來,水利部將通過實施水利行業傾斜支持工程、貧困戶產業幫扶工程、貧困戶技能培訓工程、貧困學生勤工儉學幫扶工程、水利部建設技術幫扶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工程、貧困村黨建促脫貧幫扶工程、內引外聯幫扶工程等新一輪“八大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和保障,幫助城口、巫溪兩縣在2019年底前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