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當跨年的鐘聲響過之後,2018年宣告永遠成為了歷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2018年並不是一個“安穩”的年份。在這一年,經濟的下行壓力變大,無論是股市的波動,還是中美貿易摩擦,又或者是悄然而至的人員縮減……每一件都足以讓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成為了2019年最關鍵政策詞語。對於汽車產業來說,2018年的波折也同樣巨大。2018年中國汽車遭遇了什麼,似乎已經不用再多做描述。用各種萬萬沒想到來形容並不為過,但分析2018年,我們應該從數字中尋找到行業的新變化,才能夠判斷未來。

為此,我們需要記住三組關鍵數據: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第一、中國汽車業在2018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9.8萬輛和254.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8.9%和13.9%。而在2018年1-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32.5萬輛和254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6%和1.7%。2018年將是28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第一次負增長。

其次,是汽車類消費品的零售額下降。統計局數據顯示,從汽車類零售情況來看,2018年11月汽車類零售額達為345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2018年1-11月全國汽車類零售額達34783億元,同比下降1.6%。汽車是中國兩大支柱消費產業,但2018年跌幅居所有行業前三。

第三、2018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1168.8億元,同比增長11.8%。1-11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4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7個行業減少,其中汽車製造業利潤下降最快,降幅達到6%。而其他下降的行業,比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只是微降0.4%。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上述的三組數據清晰了的勾勒了汽車產業鏈供需兩端的現實。而從供求端來看,中國汽車生產製造已經進入一個量變的關鍵時期,這個“量變”有多重含義:

從單純的數量上來看,在連續多年年銷量超過三千萬輛之後,中國汽車消費已經越過了“想擁有一輛車”的簡單對物權的佔有階段消費階段,而進入到“有一輛好車”的高階消費時代。所謂的好車,指的是價格更高,品牌力更強的產品。而支撐整個判斷的依據是2018年的汽車消費結構出現的一些新變化。

從2018年前10月各個細分市場的表現來看,實現正增長的有C級轎車、B級轎車和B級SUV。其中,C級轎車增長最快,達到11.8%;B級轎車和B級SUV分別增長6.8%、3.5%。A級和A0級車型,不管是轎車還是SUV、MPV,都是同比下滑。而從保險上牌量來看,中國目前四五線城市下降最快。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汽車大賣場】

支撐中國汽車消費增長的底層消費市場又面臨一次升級,方向是品質更高(而非價格更高)的產品。在2017年,中國汽車品牌中,有北汽幻速、紳寶、力帆等多家品牌面臨發展困境,銷量急劇下滑,這些品牌的共同點就是,產品廉價性價比高,但質量和使用性能還沒有達到期望。這從五菱此類廉價車的下滑就可以看出。

這是消費端的變化,而在供應端,也進入了一個量變的階段。由消費升級的引起的製造革命生在發生,這引起中國自主汽車的兩大變化:第一是高端品牌的產生,比如長城WEY、吉利的領克,奇瑞的星途等他們都向上提供產品。其次是產品的可靠性均在在大幅度提升。比如在最新一期的碰撞實驗中,自主品牌的評分普遍好於合資品牌。

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的因為消費端引起的變化中,最值得記錄的是合資品牌的淘汰,比如鈴木、菲亞特等退出中國。而與此同時,不論是上汽通用還是上汽大眾,這些曾經強大的品牌,利潤都在被削薄。這是在此前中國汽車市場多年的發展中,還沒有過的現象。

大家都很迷茫,唯一確認是,中國市場不再是“錢多人傻”的初級消費市場和隨意產品的應付。在這幾年中建立的汽車製造基地,都是全球最先進的。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汽車製造生產線】

那2019,中國汽車市場會如何呢?中國汽車產業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呢?首先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式。我們從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終的公告來看,中央關於2019年的經濟形式比較嚴峻。由於2018年的一系列變化,2019年中國對外開放面臨的環境和形勢將更加嚴峻複雜。

國際環境方面,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國際經濟的治理秩序處於大變革時期,不確定性和風險有所增加。國內環境方面,對外開放邁入了新一輪的大發展時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長期內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結構轉型,但短期內政策效應的顯現將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挑戰。汽車業是開放的橋頭堡,明年還將進一步放開,這對國內的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數。

而市場準入的放寬和擴大進口的措施在2019年將進一步加劇外部競爭和增加經濟下行的壓力。另外,中美貿易摩擦的關稅負面效應將在2019年充分顯現,且中美經貿關係仍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不利於中國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這意味著,產自美國的汽車還將面臨風險,而由此帶來的蝴蝶效應仍會發酵。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但我們認為,2018年的中國車市並不會比今年更差。世界銀行在年中發佈的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發達經濟體在2019年的GDP增速將大幅放緩,即:從2018年的2.2%放緩至2%,而到2020年進一步下滑到1.7%。世界銀行預計,隨著出口增長放緩以及“去槓桿”政策的繼續,2018年,中國GDP為6.5%,而到了2019年、2020年將放緩到6.5%。

中 財 辦 副主任韓文秀在2018-2019中國經濟年會上總結了2018年中國經濟,預計今年中國的GDP總量將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3.7萬億美元,人均GDP約為9900美元左右。全年新增就業1300萬,城鎮失業率在5%以內。從現階段來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GDP也和汽車市場增速是正相關的,但2018年中國GDP保持在6%以上,但汽車消費負增長,其中原因還無法知曉。

2017年的時候,企業普遍預測2018年表現會比較樂觀,因而採取了進攻策略,從今年市場的走勢來看,在5月之前,大部分企業都是如此。在6月之後,才開始調整策略。而從2018年年底來看,出於對2019年的悲觀預期,大部分車企已經進入戰略收縮或者進入保守策略之中,這意味著整個產業鏈都可以得到一次休養生息的機會。在狂飆突進28年之後,這次一次下滑可以說是一個機會。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美國福特工人抗議裁員遊行】

在《美國大蕭條》一書中,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蕭條是市場自我調整的過程。實際上在中國汽車多年的發展中,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分別發生在2009-2010年,以及2015-2016年,這兩次恰好是中國經濟面臨嚴重挑戰的時候。汽車行業的強勢發展,為經濟調整帶來了支撐。但這種行政力量的刺激也使得汽車產業一直缺少調整的機會,當市場增長一點減緩,問題便集中爆發。

但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行業的轉型壓力。2018年,福特、通用的大規模裁員和關閉工廠,將行業轉型壓力暴露無遺。汽車產業正處於百年的變革的開端,從燃油車的禁售,到自動駕駛的飛速前進,傳統汽車開始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的變革。比如通用,果斷放棄原先的佈局,出售歐寶,一次性拋棄了歐洲市場,這無疑震動了整個汽車領域。

還降?走過暴跌和負增長籠罩的2018,三組數據看汽車業2019年變化

當然,除了福特和通用外,日本車企也在進行各種變革。他們以各種方式開始籠絡日本各大日系汽車企業,集合大量資源進行新能源汽車(包括電動車和氫燃料汽車)的研發。而寶馬和奔馳這對百年冤家也握手言和,合併旗下的充電業務、網約車業務等等。一時間汽車行業發生了許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變化。那麼中國車企怎麼辦?

從發展來看,中國車企發展時間普遍在20年左右,相對於百年車企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在這場變革中,中國車企未來的命運會如何?從2019年來看,這種變化已經開始了。而對於我們大多數企業來說,並沒有做好這種準備,這才是最要命的。中國市場的消費多層次,會使得不少車企都有生存的空間,但這種格局不會持續太久。當我們回望2018-2020的這三年時候,或許就將看到一個明顯的分界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