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營房,奇

〇楊輝麟

墨脫營房,奇

★此圖系王禮高戰友提供,謝謝!

墨脫營房,奇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默默奉獻的墨脫軍人!

那是1990年的9月22號,我受分區黨委委託,送軍報去墨脫。解放軍報於1990年9月18日刊載了長篇通訊《墨脫軍人競風流》,上級要求及時送達墨脫官兵(1992年9月5日軍委授予墨脫駐軍“墨脫戍邊模範營"光榮稱號)。

我們一行4人“跳躍”在去墨脫的路上。那“天然植物園”的畫卷,使我們賞心悅目,怡然陶醉。然而,墨脫駐軍那一幢幢嶄新的營房,更使我們流連忘返,讚歎不已。這些營房,有的依山傍水建造,遠望像一座“宮殿”;有的以四合院形式座落在松林、灌木叢中,綠意盎然……

[憂慮]1962年部隊剛到墨脫時,住的是木板、樹條和竹子建造的“窩棚”。夏天,烈日當頭,窩棚裡熱得像蒸籠。一下大雨,屋裡漏得一塌糊塗,沒法睡覺,官兵們只好坐在鋪蓋捲上打盹。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位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千里迢迢步行到墨脫。當晚暴雨如注,住房漏了,副司令員把床鋪挪了一個地方。剛睡不久,這地方又漏了。於是,又挪了一個地方,被子上仍聽到“嘀嗒嘀嗒”的響聲,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挪了4個地方。副司令員含著淚說:“同志們,別挪了,我們就這樣坐著吧。”他們相依而坐,直到天明。

隆冬的格當哨所,寒風呼呼,雪直往屋裡鑽,被子上冰花一層,牆壁上白霜一片。由於雨水多,溼氣大,不少官兵患有風溼性關節炎,而且木材極易腐爛,土牆極易坍塌,官兵們的生命常常受到威脅……

談起這些,墨脫官兵說:“為了住房問題,費了多少口舌啊,光叫我們紮根,連個地兒都沒有,怎麼扎?”

住房問題,事關墨脫軍人的生存啊!

[關懷]墨脫駐軍的住房問題,很快提上了分區黨委的議事日程。1988年9月,原司令員王克中率工作組來到墨脫,走訪了門巴、珞巴族群眾,詢問了當地地質情況,勘察了施工現場,查看了戰士住房,徵求了官兵們的意見。不久,分區黨委決定:就地取材,建造磚石結構的營房。

要在墨脫興建磚石營房,真是談何容易!然而,軍委、總部和成都、西藏軍區以及分區黨委決心下定了,三年之內,一定要讓墨脫駐軍住進新房!

錢從哪裡來?軍委、總部首長含著熱淚說:“軍費再緊,也要保障墨脫。”蓋房所用的材料,大部分要從拉薩、林芝運來,加上運費和自然消耗,當時建房的標準高於內地三倍多。超支的經費,上級機關都迅速地給予解決了。

需要建材,大雪封山,人背不進去,成都軍區先後調遣三架“黑鷹”直升飛機,一次又一次地為墨脫駐軍空運鐵皮、鋼筋、水泥、玻璃……

人力不足,退伍回到“天府之國”的老兵周齊喜、穀雨南、靳詩嶺知道了消息,便迅速召集四里鄉鄰數百人,晝夜兼程趕赴墨脫……

黨委拍了板,事情就好辦。墨脫營建大會戰很快展開了!

[心血]墨脫駐軍的營房,傾注著原總部李忠信、何其宗副總參謀長、原成都軍區司令員傅全有、張太恆、副司令員王金泉,原西藏軍區司令員張貴榮、姜洪泉等領導同志的關懷,也凝結著墨脫軍人的心血。

1989年,墨脫突擊搞營建,營長李中明風溼關節炎復發,痛得兩個膝關節難以伸屈,他拄著柺杖到現場組織指揮,多次昏倒在工地上,體重下降三十多斤,體質越來越差。看著他一天天消瘦的身體,大家都勸他打報告,趁早離開墨脫,他卻說:“我走了,別人還會來。我在這裡吃苦,別人就會少吃點苦。”

1988年夏,教導員陳順平家中的房屋在一次洪水中被沖毀,父母無家可歸,當地政府來了電報:火速返家!當時,部隊營建施工已在節骨眼上,是請假回去救“小家”還是留下來建“大家”?陳順平當然能惦出哪頭的份量重。他把分區“同意休假”的電報裝進兜裡,給妻子發了急電:“接父母進城住。”到1989年8月,部隊營建主體工程竣工,他才走出墨脫向父母“請罪”。

建房需要的材料、砂石,甚至水都是靠官兵們人力搬運的,有的要到幾里、十幾裡的地方去伐、去採、去背,每個官兵的脊樑都被河沙石磨割得血坑傷痕,戰士吳兵肩背磨破了,穿上棉衣接著背;劉小華腳起了血泡,他換上毛皮鞋一拐一拐地堅持;班長盧工志冒著霏霏細雨,扛著一百多斤重的木料,一路上,螞蟥不停地叮咬,他全然不顧;一連指導員張繼品在施工中,第一個腰繫保險繩,攀沿在絕壁上打炮眼、炸崖石,第一個上前排啞炮……

全體官兵每天在荊棘叢生、崎嶇泥濘的山路上負重往返二十多公里,硬是把毛石、河沙、碎石、木料馱到了工地,建起了第一流的“宮殿”。

[創舉]我曾訪問當時任分區司令員的王克中大校時,情不自禁地稱讚上級機關為墨脫駐軍想得如此周到,他們不再為住房的事操心了。司令員卻說:“咋不操心?一聽說造價高了,都心疼國家的錢啊!為了少花錢、多辦事,墨脫軍人可是動了心機吶。”

的確動了心機啊!燒磚、燒石灰是墨脫建築史上的兩大發明。

古往今來,墨脫建房不用磚。自己燒磚,當地人沒嘗試過,靠人工背運進去,當時每塊磚的運費就要21.3元。營領導一算帳,心裡很不平靜。他們說:“黨和人民愛護我們,各級領導關心我們,我們更應該為國家著想啊!”他們找土十多天,試燒幾十回,一百多個晝和夜,第一批磚出窯了。

燒磚的路子一闖開,自燒石灰的想法又冒出來了,營長李中明電告部隊:“凡來營部的官兵,都把你認為可以燒石灰的石頭往營部背。”各種形狀、五顏六色的石頭,山一樣的堆起來了。試燒幾十天仍然是錘砸不爛,水浸不溶……

運輸隊班長文正濤到波東村遛馬,一塊石頭把他絆倒在地,他撿回去找師傅鑑定:可以燒石灰。李中明興奮了,帶著人馬直奔波東村;連長管基國率人輥土窯、架乾柴,一燒7天,閉窯了,幹事羅曉華鑽進灰窯,舉起石灰直蹦:“成功了!我們成功了!”在墨脫的土地上,有史以來第一次燒出了石灰,給墨脫人民帶來了福音。

[新居]奮戰三個春秋,將近7000平方米的新營房拔地而起。從此墨脫駐軍告別了“竹塊黃泥兩面搪,三棍四棒當門窗”的歷史。如今,墨脫軍人有了自己稱心如意的新居。他們高興地說:“墨脫的新房暖,我們的心房更暖!”走進宿舍,木板鋪地,白灰噴牆,陽光透過明亮的窗玻璃,照射在整齊的床鋪上,顯得是那樣溫馨、豁亮和恬靜。

環顧營區,鐵皮閃光,花木茂密,籃球場周圍的院壩,平展、整潔又寬敞。來到“生產基地”,黃瓜吐翠,白菜泛綠,茄子掛紫,蕃茄滴紅,稻穀飄香……循菜地走出,路邊連綴著香蕉、柑桔園,紅的、青的、黃的果實已掛滿枝頭,逗人流涎。如果不看方圓百里不見人煙的茫茫林海,誰能相信是進了墨脫駐軍的營地呢?!

墨脫營房,奇
墨脫營房,奇
墨脫營房,奇
墨脫營房,奇

(圖片系皮紹富、王禮高、雷宏偉、張永紅等戰友提供。謝謝!)

墨脫營房,奇
墨脫營房,奇

(上圖和下圖在同一地點一一墨脫背崩,上圖營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靠人背馬馱修建的;下圖營房是公路通了以後修建的。)

(圖片系皮紹富、王禮高、雷宏偉、張永紅等戰友提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