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在線教育機構亂象調查:缺乏資質 挪用學費 超前教學

缺乏資質 挪用學費 超前教學

——部分在線教育機構亂象調查

部分在線教育機構亂象調查:缺乏資質 挪用學費 超前教學

“給孩子報了一年近3萬元的在線課程,沒上幾次課,機構就跑了。”近日,一位上海家長向媒體投訴稱。

近年來,網絡在線教育市場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並不像機構宣傳的那麼美,頻頻出現的突然停業和跑路事件背後,是一些在線教育機構的無資質辦學,資金不受監管,而超前、拔高的學科類教育也嚴重誤導了消費者。專家表示,有關部門須儘快針對這一行業制定專門法規和條例,設置准入門檻,同時防止其成為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漏網之魚”,保障學生和家長合法權益。

現金流斷裂機構跑路,工資被拖欠學費無法退

今年10月,微博上陸續有人爆料上海理優教育停課跑路,致使員工工資被拖欠、學員無法上課、費用無法退還。

一位家長向記者透露,已在理優教育支付了5萬多元的學費,其中近4萬元是今年8月在其大肆推銷下二次購入的。還有多位家長稱,在培訓機構教師的推薦下,學費以貸款形式支付。“企業關門後,不僅上不了課,而且還要支付信用卡分期還款。”

記者瞭解到,理優教育現有4000多名學員,分佈於全國多地,應退學費超過千萬元。記者日前走訪該公司所在地,發現已人去樓空、大門緊鎖,客服電話也無法接通。

家長陶先生告訴記者,根據此前貼出的停課停業通知,理優是因為上海淘米網絡科技公司對其進行了民事起訴,公司賬戶被司法凍結近1000萬元,導致公司現金流斷裂。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今年3月就上海淘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訴汪海兵(理優教育原投資人)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一案發出二審民事裁定書。而自2017年11月以來,理優教育已涉及多起法律訴訟。

無資質加“超前教”,預交學費被挪用

近年來,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19年規模或將超過2600億元。然而,機構動輒“玩失蹤”卻暴露出市場火熱背後隱藏的風險。其中,預售充值、分期付款、缺乏資質等問題尤其普遍。

——預交學費被挪作他用。許多在線教育平臺培養了大量電話銷售人員不遺餘力地推銷課程,以及要求學員充值消費。多位家長反映,機構通常都要求預交一年甚至三年的學費,有的還把預付費包裝成具有融資功能的理財產品,稱預交越多的費用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利息,以利息來抵扣學費。

——分期付款致使退款難。有理優教育維權家長告訴記者,在學費支付方式上,部分家長通過微信、支付寶全額付款,更多人則通過百度、富盛、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借貸平臺進行分期付款。過程中缺乏對教育機構辦學、營業資質的審核,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不僅退款難,還面臨徵信風險。

——辦學缺資質、熱衷“超前教”。上海理優教育的工商信息顯示,其經營範圍為教育科技、計算機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諮詢、電子商務等,並無教育培訓相關資質。多位教育培訓行業內部人士透露,當前全國範圍內在線教育企業缺乏辦學資質比較普遍,較之線下培訓機構只會更甚。主要由於在線教育企業申請辦學資質尚無專門法規依據,輕資產辦學的線上機構幾乎不可能在校舍面積、教學設備等硬條件上達到要求。

此外,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表示,教育行政部門嚴令校外培訓機構不準開展超前、拔高的學科類及學科延伸類培訓,但在線培訓卻成了“漏網之魚”,不少機構轉戰網絡進行超前授課,以逃避線下的嚴厲監管。

建立全方位監管體系,對資金實行專戶管理

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在互聯網和移動支付不斷髮展、人們學習方式日趨多元的背景下,在線教育培訓存在“剛需”,但不能任由其野蠻發展,必須儘快紮緊監管籬笆。

今年11月26日,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指出,要切實把好入口關,按照線下培訓機構管理政策,同步規範線上教育培訓機構。線上培訓機構所辦學科類培訓班的名稱、培訓內容、招生對象、進度安排、上課時間等必須在機構住所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備案的前提是線上培訓機構必須要有合法的資質。因此,需加快制定針對互聯網教育的專門法規和條例,建立從資質准入、教育過程到事後監管的全方位監管體系。

在線教育沒有校址場地,教師與學生身處異地,與傳統業態有著較大差異。上海市政協委員、互聯網教育從業者張禮明曾提交相關提案,指出教育主管部門原本針對傳統線下經營性培訓機構的設立、審批、管理所依據的條例和法規,並不適用於互聯網教育機構。

吳遵民認為,在線教育行業必須設置門檻,重點解決合法合規辦學、課程質量提升、高素質師資隊伍三大問題,但政府監管不宜一刀切,可採取分類管理模式,促進這一新生教育業態良性發展。

據新華社上海12月9日電 新華社記者 吳振東 桑彤 何欣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