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司運營的思維,解讀二戰中的美日關係,日本被美國割了韭菜

一個國家的運作和一個公司的運作,在本質上也許有某種相通之處。把世界各國當作公司來看待,去解讀歷史,我們會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和日本的關係,我們可以試著去解讀一下。日本在當時,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小公司,而美國是手握現金流的投資商。在選擇投資日本還是中國的時候,毫無疑問,美國選擇了傾向於日本。從1937年日本開始侵華戰爭到1941年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這幾年日本這個公司的運轉全靠美國的支撐,他們70%的石油都是從美國進口,一半的鋼鐵也是美國在供應。日本妄想一口吞併中國這頭大象,但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只能依靠美國的風投。

用公司運營的思維,解讀二戰中的美日關係,日本被美國割了韭菜

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為了自己在亞洲的利益,甚至為了打擊英法在東南亞的勢力,積極的扶植代理人日本的擴張。日本人有了風投的投資也盲目地擴張到處搞兼併。在美國這個公司裡面,英國和法國其實是小股東的身份,在內部既有合作又有分歧。英法的利益在東南亞,而美國在東南亞的勢力很小,美國就想借助日本的勢力去攪局。

用公司運營的思維,解讀二戰中的美日關係,日本被美國割了韭菜

二戰時日本工業

結果日本真的和英法打了起來,香港,緬甸等地本來是屬於英國的勢力範圍,結果日本佔領了。越南本來是法國的地盤,日本也佔領了,這時候,英國和法國不幹了,對美國表示了最大的抗議。英法美的關係畢竟要近一些,並且美國藉助日本打擊英法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如果再放任日本的盲目擴張兼併,自己的投資就有全部泡湯的風險了。

用公司運營的思維,解讀二戰中的美日關係,日本被美國割了韭菜

二戰時緬甸英軍

於是美國開始收網,養了多少年的魚,終於到了要收穫的季節。於是美國斬斷了日本的能源供應,這就如同一個風投斬斷了原來答應給的投資一樣,盲目擴張的公司一下資金鍊斷了,這時候的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是和美國打,打敗了美國就等於搶到了銀行。再一個就是把公司所有“資產”全部低價處理給美國換取“現金流”,但是面對這麼多年積攢的資源,日本並沒有走這一步,而是選擇了第一個方法,但是畢竟,這個辦法的風險過大,所以最後導致慘敗。

用公司運營的思維,解讀二戰中的美日關係,日本被美國割了韭菜

日本投降

美國玩了一手欲擒故縱的把戲,把日本幾十年的侵略掠奪來的財富,用短短的幾年時間全部放到了美國人的腰包,割了日本的“韭菜”。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如果喜歡類似的文章,請關注本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