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前幾天,烏克蘭社交媒體上一段視頻引發爭議,視頻中一名烏克蘭名叫波格丹的15歲少年站在14層樓天台,試圖使用自制降落傘表演跳傘絕技,但由於樓層太矮降落傘無法及時打開,波格丹從14樓跳下後,不幸“咚”地一聲墜地而亡。

當時包括波格丹母親在內多名成年人站在樓下舉著手機,試圖抓拍這名少年跳下的精彩瞬間。在這之前,沒有人提醒過他這是件危險的事,也沒有提醒他要注意安全,他的母親甚至鼓勵他要勇敢大膽地去做。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有專家曾經表示:14樓的高度根本不符合跳傘要求的最低高度,即使是高度達到了,不是專業的跳繩人員,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活動,何況自制的降落傘根本不符合標準,而且男孩也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這些因素都是推動這件事情走向悲劇色彩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家長都認為要培養孩子勇敢的品質,就是讓他獨自面對害怕,獨立面對恐懼。尤其是男孩子,家長認為他不能怕,怕了就是不勇敢。

正是母親這樣的心理,導致一條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我不知道跳下之前那個男孩經歷了怎麼樣的內心掙扎,而這個母親有沒有考慮過跳傘失敗後的結果。

弗洛伊德 在《精神分析引論》裡說:恐懼是一種對外部危險感知的反應,也就是,危害的被預期和被預見。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恐懼是保命的能量,是人類天生具備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家長違背這種本能,一味的鼓勵孩子不要怕,要勇敢,他就會失去這種本能,以後不能自我感知危險並且判斷如何去自我保護。

我們在鼓勵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孩子懂得“敬畏生命“這四個字。真正想要孩子能夠做到敬畏生命,就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給孩子灌輸關於“害怕”的認知。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01、強行要求孩子嘗試恐懼的事情,並不利於孩子堅強

前幾天帶孩子到遊樂場玩,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兩三歲的孩子玩滑滑梯,滑梯下面是海洋球池子,孩子如果摔倒也不會受傷,那個媽媽就鼓勵孩子上去玩。一開始孩子不敢,後來媽媽一直讓他上,他就猶豫著上去了,但是旁邊大孩子很多,孩子大概是怕那些大孩子撞到自己,又怕滑梯太高自己會摔下去,終究還是怯生生地從樓梯返回到媽媽的位置,臉上露出要哭出來的表情。

孩子媽媽沒辦法,一邊抱起孩子,一邊恨鐵不成鋼地埋怨說:還是男孩子呢,就這麼點兒膽子?真是窩囊,你看別的男孩膽子多大!

孩子媽媽用一句話就給孩子貼上了“窩囊”的標籤,那麼我在想孩子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還敢不敢嘗試呢?孩子心裡也許就默認了媽媽的話:我是個窩囊廢,我沒用,我不勇敢,這點高度我都害怕。越這樣想,孩子越不敢去嘗試,也就越來越不勇敢。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事實上,強行讓孩子去經歷恐懼的事情對培養孩子的勇敢氣質是最沒有幫助的,只有給他力量給他幫助陪伴他去經歷恐懼,讓他發現他恐懼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他才會真正的勇敢起來。

《精神分析引論》裡提到: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唯一果斷的行為,是冷靜地評估自己的力量,然後與險惡的危險程度作比較;最後決定這將預示著一個幸福的結局:逃避、防禦或者可能的攻擊。

也就是說:當他認為自己的力量強於危險程度他自然會勇敢的去防禦或者攻擊,沒有力量的時候你讓他去勇敢,他是做不到的,即使在你的鼓勵和要求下勉強去做了,那他是為了滿足你的願望表現出來的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他的內心還是恐懼的。

02、孩子對於危險的感知能力,跟家長的態度有直接相關

孩子對高度、對危險的認知都是隨著自身對外界的探索慢慢得出的。因此在探索的過程中,需要爸爸媽媽給予寶寶正確的引導認知。

發展心理學經典實驗之一的視崖實驗,就是一項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的實驗。

研究者在實驗過程中,將嬰兒放在平坦的棋盤式的圖案上,並將不同的圖案構組合造成有“視覺懸崖”的效果,加蓋一層透明玻璃,用以強化視覺效果,使眼睛看上去像懸崖一樣。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當研究人員將2~3個月大的小寶寶腹部朝下放在實驗道具“視覺懸崖”的一邊時,可以測出小寶寶心跳速度在減慢,這說明2~3個月大的小寶寶已經可以體驗到物體的深度;將6個月大的寶寶放在實驗道具“視覺懸崖”上,讓寶媽在另一側向招手時,竟發現寶寶會主動爬向沒有深度錯覺的一側,哪怕寶媽在招手也不願意爬向有深度錯覺的一側。

這充分說明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感知危險的能力。在“視崖實驗”中,如果寶寶爬向媽媽時,媽媽對寶寶採取的是鼓勵、高興的態度時,寶寶大多都能順利地爬過懸崖;如果媽媽是持擔心、害怕、否定的態度時,大多數寶寶都會猶豫不前。

當寶寶面對危險時,爸爸媽媽反饋給寶寶的情緒信息是非常重要,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及時對寶寶的危險行為作出正確的態度反應,往往更易導致寶寶悲劇的發生。

明智的父母不會總是口頭上說“寶寶要勇敢”之類的話,而是陪伴著孩子,共同把這份恐懼消化掉,因為當孩子開始懂得什麼是害怕的時候,他已經在開始學著如何去保護自己了。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03、勇敢的真正定義是什麼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者,那首先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有人會認為,無所畏懼就是勇敢,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比如兩個人為了一點小事不甘示弱,結果大打出手,這種情形倒是“無所畏懼”,但這絕不是勇敢,而是魯莽地做了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真正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的勇敢並不是什麼都不怕,而是為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勇往直前,就算害怕,也會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而為了本不值得的小事甚至錯事草率付出不必要的犧牲和代價,不但不能叫做勇敢,而且非常荒唐和愚蠢。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04、如何引導孩子做一個真正的勇敢者

現實中的勇敢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勇敢,指的人們面對痛苦、困難、死亡威脅時的勇敢,另一種是道德上的勇敢,指的是在面對其他人的反對、羞愧、醜事的時候怎麼正確的反應。

作為家長,想要提升孩子面對身體上的勇敢時,要從正面的角度鼓勵和陪伴孩子。我們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去玩,與別人交流,給孩子樹立信心,每次孩子和別人成功交流後鼓勵孩子,讓孩子接觸同伴,鍛鍊自己。

想要提升孩子道德上的勇敢,則要豎立孩子勇於講出自己恐懼的勇氣。

我們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方面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的怯弱,在孩子說自己害怕某種事物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告訴孩子“勇於承認內心的恐懼本身就是一種勇敢的行為”,然後再陪伴著孩子一點點慢慢去嘗試。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做到以身作則,人們都說“孩子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聽家長說了些什麼,但是他們通常會做大人做的事情”。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刻意掩飾自己的恐懼感,讓孩子知道,恐懼和自己的高興、悲傷、難過一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恐懼感,重要的是無需為此而愧疚或者自卑,在自己沒有足夠能力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允許自己表達恐懼感。

孩子高空墜亡:我們教給孩子勇敢的同時,更應該讓他懂得這兩個字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即便我們能寸步不離孩子身邊,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所以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豎立正確的危險意識。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看到一些偏執的行為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捂上孩子的眼睛。而是讓他們看到事情的發生,然後和他們討論這件事情,告訴他們怎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什麼樣的觀念才是道德的。

作者介紹: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