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港小镇

已经记不清楚是哪一年,哪一个人问的,你的老家在哪里,我回答,新港小镇。

他们当然不知道新港小镇在哪里,甚至可能连启东在哪里都不知道。

很多年以前听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心想,我也可以写一首《新港小镇》的歌,很多年过去了,那首名叫《新港小镇》的歌,仍旧只是一个设想。

新港小镇很小,东西一条又窄又短的街,我一直以为它就是“通港街”,后来才发现它的名字叫“为民街”,在我心中,它依然是那条我认为的“通港街”,能数得清的店面,十几二十年没更换过店名的小商店, 走进店里,还是熟悉的布局,和熟悉的味道。

原创:新港小镇

南北一条窄窄的两车道公路,久新线,虽然公路两旁新旧楼房各有风情,老房子在不断的装修、更换店主之后换发出新的活力,与前些年才建起来的商铺一较高下。

时间走得很快,但在这里,还能感受到一个“慢”字。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候,旧事物依然在发挥着它的能量。

离菜场不远处那家卖脆饼的小店,是家老店,手艺传给了儿子、媳妇,一家人守着这店,新鲜的脆饼、油面(麻油馓子),不用吆喝,不用做广告,到新港镇,买盛家的脆饼总是不会有错的。前一段时间在初中同学群还有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同学提起盛家的脆饼,打算让留守在启东打拼的同学买一点寄出来。

这不仅仅是来自家乡的味道,而是来自家乡的甜蜜祝福。

原创:新港小镇

这一种甜蜜,永远都吃不腻,我的妻子,来自上海的美丽女人,也被它打动。

一家老店,一个老朋友,一家家老店,一个个老朋友,每一次回来,总是为那些老朋友还在而欣喜。

有家杂货店是我的小学老师退休后开的,如今已经交给子女打理,对我而言,彼此之间是陌生的,可要是说起我是那位老师的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又被拉近了。

时光荏苒,到处可见岁月留下的痕迹,通港街上被踩烂的砖头,被碾坏的水泥路,有时候在这条路上骑着车,享受着颠簸,那是陪伴我们成长的路,特别是上初中的那三年,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经过省道,到新港老车站,左转进入久新线,到通港街路口再左转,一路骑到新港中学。如今新港中学早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几幢楼和校门,校门上“新港中学”的烫金大字也拆了下来,可是很多东西,还留在心中,无法磨灭。

小学时期购买学习用品的供销社早已经变成了好又多购物中心,那幢老楼虽几经装修,却依然能找到旧时的影子,我有一张五六岁时站在供销社门口拍的照片,那是我仅存的童年照片,还能透过泛黄的照片寻找到有关当年的一些信息,每一次走进好又多,会不自觉想起当年逛供销社的情景,书包、铅笔盒、铅笔、圆珠笔、钢笔、蓝墨水、毛笔、墨汁、橡皮、练习本、直尺、三角尺、红领巾……你现在很难找到英雄钢笔,奥林丹蓝墨水,也很难再找到那种做得像橘子的橡皮,可是你的脑海里,一定还保留着这些。

原创:新港小镇

我的初中,早已并入其他学校,剩下的只有躯壳

好又多的隔壁是家眼镜店,小学同学的父亲开的,眼镜店隔壁是鑫鑫超市,属于新港供销社,其实它们在一幢楼里,鑫鑫超市里有很多是原供销社的员工,每一次进去购物,总是能遇到熟人,那种感觉,很奇妙,很容易聊起过往,有一个收银员是小学初中同学的母亲,几十年了,还是没怎么变,一眼就能认出她,总是不由自主寒暄几句再离开。

“嘀”,用支付宝结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走出超市,还想去小学看看,带着儿子去小学门口逛一圈,他在上海上学,没有机会在我曾经上学的地方学习,带他看一看,让他知道一些我的过往。

学校门前的小路,曾经是条铺着砖块的小路,在村里还是泥路的时候,这样一条路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下雨时,能听到一场又一场交响乐,水花溅起,与裤腿来了一次又一次亲密接触,脏脏的,可一脚踩下去看着水花溅起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就像儿子喜欢看的《小猪佩奇》里的佩奇和乔治一样,踩泥坑可以带来欢乐。

没数过这条路上曾经铺过多少块砖,现在是水泥路,平整,干净,像是刚用过洗面奶。路的两旁原来有小卖部、桌球室,现在则变成了各种补习班,到处是这样。

一切仿佛是陌生,来过,又离开,脑海里留下的是曾经在这里上学、嬉戏时的场景,有时在初中同学群看到同学晒接孩子的照片,就跟我们那个时候一样,好亲切。

每一次都是匆匆回去,又匆匆离开,每一次回来,都会感受到一些变化,每一次回来,都会感觉到旧日的痕迹越来越少。

总有一天,它会变得你认不出来,但无论如何变化,它永远是我的新港小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