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處對象在說話

聊天總是雙向的,無論是跟人隨意閒談,還是在正式場合演講,除了發言人外,還有聽話人。因此,我們說話一定要看清對象,從對象的不同特點出發,採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從而創造一種和諧、融治的氣氛。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縱橫家鬼谷子先生曾經精闢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辦法:"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辦;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與有智慧的人交談,要依靠見識的廣博;與博文廣識的人交談,要憑藉犀利的言辭和靈巧的技巧;與善於辯論的人交談,要懂得簡明扼要一擊必中;與高貴有身份地位的人交談,要懂得借力打力;與富有的人交談,要剖析利益;與身份地位卑微的人交談,要語氣謙和;與勇敢的人交談,要果敢剛教;與反應慢的人交談、要銳利。這就是說話的方式。

看清處對象在說話

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幾名學生到各諸侯國遊學,一路上只宿,十分辛苦。有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在村口的一下休息,準備吃點乾糧、喝點水。沒想到,孔子的馬掙脫了繩,莊稼地裡吃了人家的麥苗。一個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

端木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一向能言善辯。於是,他自告美地上前去,企圖憑藉不凡的口才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具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正在僵持不下時,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學生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論學識、オ幹他都遠不如端木賜,但孔子還是點頭同意了。

他走上前去,笑著對農夫說:"我們並不是在遙遠的西海種田,你也不是在遙遠的東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了你的莊稼也情有可原。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哩,你說對不對?我們該彼此諒解才是。"

農夫聽完後點點頭,覺得他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氣也慢慢消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也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才算有口オ,哪像剛才那個人,說話不中聽。

每個人的乘性牌氣都不同,因此,說話的內容和方式要因人而異,要符合対方的牌氣性格本有可產生工國粗氣求的數果我間與人交時,要因人星,不用一言服人,講究"求神看佛,說適看人。

古代有個讀書人,說話總是文縐縐的,喜歡咬文明字。一天晚上,他睡覺被子蜇了一下。於是他推了推身邊的妻子說:"賢妻,速燃銀燭,爾夫為蟲所表!"他一連喊了好幾遍,妻子絲毫不為所動。於是,他提高了噪門:"其身似琵琶,尾如鐵錐。賢妻呀,快點燭查看這是何物?痛煞我也!"見妻子依舊沒有反應,自己實在疼得受不了了,一氣之下,衝著妻子吼道:"孩子他媽,快來看看,蠍子重我了!"

中國有句成語叫"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音律的人講風雅。"人一上百,形形色色""我們話一定要顧及聽話人的身份、脾氣、性格,只有這樣,我們所說的話才有意義,才能達到預期的目。

看清處對象在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