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金庸仙逝:楊牧青望南書聯以挽 願極樂世界多一位俠義之士

一代大俠仙逝

百年江湖息聲

大俠金庸仙逝:楊牧青望南書聯以挽 願極樂世界多一位俠義之士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農曆二月初六)生於浙江海寧 ,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是新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大俠金庸仙逝:楊牧青望南書聯以挽 願極樂世界多一位俠義之士

作品:一代百年規格:136cm x 68cm/平尺材質:宣紙款識:一代大俠仙逝,百年江湖息聲。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昨夜驚聞金庸先生仙逝,謹以拙筆為念也!戊戌楊牧青於北京。鈐印:楊牧青(陰文)草坪先生(陽文)佛(陽文)

金庸世界裡的武功都大有來歷,沒有點兒國學文化知識,你還真不知道其蓋世武功從哪裡來的。

《易經》——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是金庸武俠中的絕世武學,剛猛凌厲,是俠之大者的武學。降龍十八掌的招數主要出自《易經》。第一掌叫做“亢龍有悔”,出自《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易經·乾卦·文言》作出瞭解釋“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亢龍有悔的“亢”,就是毫無保留、傾其所有、一往無前的意思,正因不知節制,因此才會過了頭,出現“有悔”的可能結果。“亢龍有悔”的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一定要知進退,根據形勢的變化靈活地行動,這樣才不會招致災殃。不僅“亢龍有悔”,降龍十八掌的十八個招式名稱幾乎全都來自《易經》,第一式——亢龍有悔。出自《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第二式——飛龍在天。出自《易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第三式——見龍在田。出自《易經·乾卦》: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第四式——鴻漸於陸。出自《易經·漸卦》:九三,鴻漸於陸,夫徵不復,婦孕不育,兇;利禦寇。第五式——潛龍勿用。出自《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第六式——利涉大川。出自《易經·需卦》: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此式還見於《易經》之《同人卦》《大畜卦》《頤卦》《益卦》《渙卦》《中孚卦》《未濟卦》。第七式——突如其來。出自《易經·離卦》: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第八式——震驚百里。出自《易經·震卦》: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第九式——或躍在淵。出自《易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無咎。第十式——雙龍取水。或言此招源自佛經。待考。第十一式——魚躍於淵。或言此招源自佛經。待考。第十二式——時乘六龍。出自《易經·乾卦·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第十三式——密雲不雨。出自《易經·小畜卦》: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此式又見於《易經·小過卦》: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第十四式——損則有孚。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第十五式——龍戰於野。出自《易經·坤卦》: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第十六式——履霜冰至。出自《易經·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第十七式——羝羊觸藩。出自《易經·大壯卦》: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第十八式——神龍擺尾。出自《易經·履卦》: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也是《天龍八部》中絕世武學,段譽從密洞中學得,練就了天下無敵的輕功。其實,的原始含義是指涉女子的,確切地說是洛神,出自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曹植是曹操的兒子,也是有名的詩人。原意是形容洛神體態輕盈,浮動於水波之上,緩緩行走。因為是寫洛神的,所以可以浮動在水波上。洛神,又名宓妃,遠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儒風小編不得不說,金庸先生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描寫“洛神”的“凌波微步”發揮創造成一種輕功,妙哉!

《黃帝內經》——六脈神劍

“六脈神劍”出自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乃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學,由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所創。所謂六脈神劍,是指含於指尖的內力隔空激發出去,使其以極高速在空中運動(區別於隔空點穴)的一門技術。早在上古奇書《皇帝內經》中就提出了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六脈源自於人體中十二經脈中的六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陽小腸經。金庸將十二經脈中,與手有關的經脈單獨拿出來,稱為六脈神劍的理論基礎。

大俠金庸仙逝:楊牧青望南書聯以挽 願極樂世界多一位俠義之士

《莊子》——逍遙遊《射鵰英雄傳》裡的黃蓉,學的是洪七公的“逍遙遊”。《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逍遙遊》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江淹《別賦》——黯然銷魂掌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惟世閒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楚辭》《抱朴子》——九陽神功1.據《呂氏春秋通詮·知度》載:九陽,天地的邊沿。(1)天地的邊沿。《楚辭·遠遊》:“朝濯發於湯谷兮,夕晞餘身兮九陽。”王逸注:“九陽,謂天地之涯。”晉嵇康《琴賦》:“夕納景於虞淵兮,旦晞幹於九陽。”唐李白《明堂賦》:“於是橫八荒,漂九陽。”(2)古代傳說的日出處。《楚辭·王逸》:“躡天衢兮長驅,踵九陽兮戲蕩。”原注;“九陽,日出處也。”(3)太陽。《後漢書·仲長統傳》:“沆瀣當餐,九陽代燭。”李賢注:“九陽,謂日也。”明劉基《淮南王》詩:“虹蜺繽紛夾彩斿,上窺九陽下六幽。”(4)道家以純陽為九陽。晉葛洪《抱朴子·勖學》:“振天專以廣掃,鼓九陽之洪爐。”晉陸機《列仙賦》:“呼翕九陽,抱一含元,引新吐故,雲飲露飡。”

《莊子》——北冥神功北冥神功是《天龍八部》中,道家的上乘武學。北冥出自《莊子》。冥(míng):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又指傳說中陽光照射不到的大海,在世界最北端。在《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北冥是鯤的棲息之地。

大俠金庸仙逝:楊牧青望南書聯以挽 願極樂世界多一位俠義之士

《周易》——兩儀劍法武當派武學,武當二高手與令狐沖過招時所使。兩儀,出自《周易》。《易傳·繫辭上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一般認為兩儀就是指的陰陽。陰陽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大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變化消長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陰陽有四對關係: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

《禮記》《左傳》——玄冥神掌玄冥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主要指神的名字,如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等。而道家則用來形容“道”的,道教稱腎之神。到漢代,漢族民間用來指陰間,九泉;同時用於漢代郊祀歌名,歌詞為:“玄冥陵陰,蟄蟲蓋臧……”取首二字為歌名。到唐代以後,就有用來稱為北方的,也有用來稱為冬季的。而到了現代,“玄冥”則成為各種武俠小說裡武功怪異人的代名詞了。

《韓非子》——參合指參合,指驗證相合;並列;符合。語出《韓非子·主道》:“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

《五燈會元》《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花指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拈花一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後漢書》——混元功1. 指天地元氣。亦指天地。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九:“混元生兩儀,四象運衡璣。”《後漢書·班固傳》:“厥道至乎經緯乾坤,出入三光,外運混元,內浸豪芒。”李賢注:“混元,天地之總名。”唐方幹《處州洞溪》詩:“混元融結後,便有此溪名。”宋司馬光《次韻和鄰幾秋雨十六韻》:“混元初不宰,霪雨浩無程。”《封神演義》第八二回:“混元初判道為尊,煉就乾坤清濁分。”2. 謂開天闢地之時。形容極古遠的時代。唐白居易《卯時酒》詩:“似遊華胥國,疑反混元代。”《雲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

《太玄》——太玄經《太玄經》,金庸小說中的最強武功,在《俠客行》書中二十章出現。主角石破天誤打誤撞下,參透「俠客島」上驚天動地的武功秘訣《太玄經》圖譜,成為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太玄經》,古代漢族哲學著作。漢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四庫全書》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為《太元經》。

《金剛經》——金剛般若掌西域少林外門武學,剛相曾使之打張三丰。

《心經》——波羅密手“波羅密手”是武俠小說中“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來源: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