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蘇秦已說動齊宣王合縱,張儀如何讓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說而不顧萬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

以上引用自《戰國策·齊策·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遊說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戰國策:蘇秦已說動齊宣王合縱,張儀如何讓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戰國策》

張儀入齊,遊說齊宣王

蘇秦一出場,後面緊跟著就是張儀同學。這兩個人師從於鬼谷子老師,但是他們的政治主張卻截然不同。蘇秦一直力主合縱,也許是當初應聘秦國大公司不成,轉到六國小公司就職,現實所迫,只能走合縱的政治路線了吧!而供職於秦國大公司的張儀,當然就要主張連橫之策了。這兩位同門師兄,作為那個時代光芒四射的政治人物,將鬼谷子老師的縱橫捭闔之術,在現實中應用到了極致。

蘇秦為了趙國利益,遊說齊宣王合縱,好不容易說服了齊宣王同意合縱。但是合縱對秦國不利啊!就職於秦國的張儀,只好見招拆招,前去遊說齊宣王,破合縱為連橫。

戰國策:蘇秦已說動齊宣王合縱,張儀如何讓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蘇秦

張儀分析齊國實力

張儀來到齊國,見到齊宣王,一切禮節完畢,談話開始。張儀說:“大王啊,天下的強國沒有哪一國能超過齊國的;朝野上下眾臣及家族生活富餘安逸,也沒有哪一國能比得上。可是,為大王您謀劃的人,都只看到了一時的安定,並沒有為大王您謀劃出長治久安之計啊!那些主張合縱的人,一定會對大王說,齊國西面有強趙,南面有魏國、韓國,東邊瀕臨渤海,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兵多將廣,糧草富足,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不能把齊國怎麼樣。大王,您只是聽取了這些遊說之語,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話是否屬實!”

張儀為什麼一上來就要說齊國最強?那是因為人都喜歡順毛摸,並以此打下良好的談話基礎。如果一上來,就說秦國最強,那說不定會激發齊宣王的逆反心理,你縱使有一百張能說的嘴,人家就是不待見你、不聽你說,看你有什麼脾氣!

張儀說到那些合縱之人說的話不屬實,那到底有什麼不屬實的呢?張儀要證明給齊宣王看,要不然張儀遊說別人就沒有力度。

戰國策:蘇秦已說動齊宣王合縱,張儀如何讓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張儀

張儀分析合縱弊端

張儀繼續說:“主張合縱的人,都結為一黨,認為合縱的政治路線好。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故事,臣可以講給大王聽。據臣所知,齊國與魯國曾經交戰三次,魯國三戰三勝。而魯國並沒有因為勝利帶來益處。反而是因為竭盡全力交戰三次,國力由盛而衰,最後因此而亡國了。只是博取了勝利的虛名,而卻陷自身於滅亡危險之中,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齊國大而魯國小。現在,趙國與秦國相比,就好像魯國與齊國。秦國、趙國兩次交戰於漳水,兩次交戰於番吾山,都是趙國勝。然而,四次戰爭,讓趙國損失大軍幾十萬,僅僅剩下了首都邯鄲。雖然趙國有戰勝秦國的虛名,但是趙國卻因此而變衰,這是為什麼呢?這還是因為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如今,秦國、楚國結為姻親,兩國結為兄弟友邦。韓國獻宜陽(張儀這裡說法不對,其實是甘茂打的宜陽)給秦國;魏國獻河外之地給秦國;趙國到秦國之地澠池給秦國朝貢,並且割讓河間之地給秦國,這些國家紛紛都成了秦國的附庸國。假如大王不事臣秦國,秦國就會讓韓、魏攻打齊國南部,然後徵調趙國軍隊渡過河關,直入博關攻擊。到那個時候,齊國再想事臣秦國,怕都來不急了。大王,希望您慎重考慮,我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為大王您考慮啊!口渴了再挖井,那就晚了!”

張儀引用歷史實例,分析得漂亮,論證得生動。

戰國策:蘇秦已說動齊宣王合縱,張儀如何讓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張儀

張儀說服齊宣王,齊宣王棄合縱轉連橫

齊宣王聽後,感受如何呢?齊宣王說:“齊國地方偏僻,而且還東邊臨著大海,所以也沒有考慮過齊國的長遠規劃。不過所幸今天有貴客指教,寡人願意為了國家社稷而事奉於秦國。”於是,齊國獻給秦國三百里出產魚鹽的土地。這儀這次連橫買賣,可真是賺大了。

戰國時期的司空馬,就曾經分析過國家之間實力的對比和較量,一、兩次勝利不能說明什麼,最終還是要靠國家實力說話。張儀以秦國的強大,對齊宣王進行洗腦,讓其在心理落差和從眾心理之下,加入連橫。

其實,齊宣王本來都已經被蘇秦說服,答應加入合縱。為什麼張儀一番話,齊宣王就放棄合縱,加入連橫,而且還奉上三百里出產魚鹽之地呢?張儀一番話怎麼就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呢?

在張儀看來,任何事情都不是鐵板一塊,其中間必有間隙和漏洞。只有找出這個間隙和漏洞,那原有的格局就可以被打破。這就像我們今天的市場,大家都可以去搶佔,但我要做得比你好、比你精,我就更能搶佔你的市場。這更像我們今天的創業,大家比的是頭腦、是創意、是戰略,而啟動資金只是一個入門條件而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關注我!

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

點擊“寫評論”對本篇文章拍磚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