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愛田徑 熱愛生命

在過去的九天時間裡,去北京“鳥巢”看一場田徑世錦賽,算是國人的最大休閒活動,正值暑假尾聲,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選擇提前在網上搶票,帶著孩子去北京過個意義非凡的暑假。

中國田徑不再是被冷落的,中國田徑運動員不再是孤獨的,觀眾的參與從來都是賽事成功的重要標誌之一。迷幻的舞臺,激烈的角逐,沸騰的比拼……這是本屆世錦賽留給廣大體育迷熱血澎湃無法忘記的回憶。中國男子4X100米接力,成為僅次於牙買加之後的“世界第二速度”,簡直令國人激動難眠。

田徑,被譽為是“運動之母”,是生命具有活力的標誌。熱愛田徑,也就會熱愛生命。

中國田徑運動員不再“孤獨”

多年來,國人似乎並沒有欣賞田徑之美的傳統。中國的田徑運動員是孤獨的,本身長久以來的訓練就是異常枯燥的,每次在大賽中,他們也總是習慣了空蕩蕩的體育場。當然,因為有劉翔,國內的田徑賽事變得熱鬧,但記者多次採訪大型賽事的田徑賽場,總能看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場面:只有劉翔的比賽,能夠擁有八成以上的上座率,比賽結束,便一鬨而散。顯然,大家不是來看田徑的,而是來看劉翔的。

對於大部分中國田徑運動員而言,來自中國觀眾的掌聲與歡呼聲,他們並不那麼熟悉。享受孤獨早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

鑑於劉翔此前已經宣佈退役,賽前,人們對於北京田徑世錦賽的上座率還頗為擔憂,但結果卻讓人欣慰:在觀眾如火的熱情面前,“鳥巢”十萬人的容量似乎都顯得小了些。沒有劉翔,比賽仍一票難求。幸運進場的中國觀眾不僅為蘇炳添、張培萌、張國偉等人加油,同樣也會為博爾特、弗雷澤、加特林等國際大腕瘋狂,甚至對於在男子十項全能項目中創造了人類“新高峰”的伊頓,表達了無限的崇拜。

走出爭金奪銀的小格局

不少中國運動員都被本屆世錦賽“人山人海”的場面所震撼。比如中國女子百米的領軍人韋永麗,她在以個人最好成績晉級半決賽後,“鳥巢”看臺上雷鳴般的掌聲,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劉虹和呂秀芝進入鳥巢衝刺終點時,依然看到看臺上有那麼多觀眾在等待著她們的“歸來”;跳遠小將王嘉男和高興龍,若不是每一跳都有現場觀眾的喝彩,“90後”的他們如何在拼搏時那般“放肆”;老將張文秀,八屆世錦賽的堅持,原本是為了“改變獎牌的顏色”,但卻沒想到“鳥巢”之夜,她不僅夢想實現,而且得到了數萬現場觀眾山呼海嘯般的追捧!

北京田徑世錦賽的高上座率,自然與主辦方的“推銷”有關。但最重要的,是中國體育迷逐漸學會欣賞田徑之美,他們願意掏錢消費如此高水平的國際賽事,即使其中並沒有中國的超級明星。過去,我們看比賽,最在意的是中國選手和他們是否能得到金牌。

中國田徑不再因一個人而精彩

本屆在北京田徑世錦賽證明,對於中國田徑而言,為一個人而存在的時代正在遠去。

每一個細微的改變都不是沒有來由的。中國體育迷“口味”的變化其實和中國體育的變遷一脈相承。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體育包括全民健身的普及,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的協調發展等。體育不再僅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成為人們樂於參與其中的自覺行動。如此背景之下,我們就不會為過去九天在“鳥巢”持續爆發的熱情而驚訝。它不過是中國都市人群中的跑步熱和方興未艾的馬拉松熱的一個小小的承接和呼應。

作為本屆世錦賽的“創舉”,開賽日一早的馬拉松比賽在接近10公里時,賽道出現了“分叉”。當來自全球的頂尖運動員向“鳥巢”方向跑去時,他們身後龐大的業餘隊伍則向另一個終點狂奔,這些長跑愛好者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行各業,不少人正是為了“世錦賽”三個字千里迢迢報名參賽。

瀋陽日報、瀋陽網記者 丁瑤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