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订阅头条号“直说”,干货稳准送达↑↑↑】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同志,因病于2017年5月9日22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钱其琛是上海嘉定人,早年曾任职上海《大公报》,并在上海从事地下党的工作,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外交家。他的外交生涯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4年至1974年,他一直同苏联打交道,其中有10年是在苏联度过。1977年至1982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期间,钱其琛提出了外交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并担任了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1988年到1998年,钱其琛担任外交部部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由他开始

事情要从1982年3月24日说起,钱其琛在著作《外交十记》中写道,那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发表长篇讲话,虽然仍充满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中国对台湾主权,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并建议双方磋商。邓小平注意到苏联传递的信息,“他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做出反应!”。3月26日,在老外交部主楼门厅处,七八十名记者围站一圈,时任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发表著名的3句话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声明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这也成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建立的开端。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1982年3月26日 在中外记者的围绕下钱其琛宣读著名的“三句话声明”

从此,中国外交家的声音越来越洪亮。

开创中国领导人撰写回忆录先河

钱其琛曾经说过:“我遵从周恩来总理为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四句话,十六个字,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钻研业务,严守纪律’。”他工作中的座右铭是,“决策时多思多谋,执行时高速高效”。

钱其琛不吸烟,不喝酒,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读书和散步。即使在谈判时遇到很恼火的事,他也不会大声与人争吵。1988年,钱其琛从副外长成为外长的时候,他曾这样表示,“任重道远,不敢懈怠”。

退下来之后,钱其琛于2003年出版了《外交十记》,当时开了先河。据报道,他成为第一位退休后出版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回忆录的中国领导人。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时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外交十记》日文版发行仪式上致辞

在自序中,钱其琛写到:“我从不记日记,这是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

中苏关系回暖的契机是从丧礼开始的

1982年至1985年短短的不到五年内,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这三位苏联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历史上也将这一连续发生的不幸事件视为苏联“国运不济”的标志。然而正是这三位苏联领导人的接连辞世,让中苏关系正常化迎来了契机。在钱其琛的《外交十记》里有这样一段十分值得回味的记忆:

“当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消息传来后,小平同志立即指示派黄华外长作为政府特使赶赴莫斯科参加葬礼。这是在中苏高级接触中断多年后所采取的非同寻常的举措。旨在抓住时机做苏方工作,试探新领导的对华政策走向,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黄华启程以后,小平同志又指示,要发表一个简明的谈话,对勃列日涅夫既不要简单批一顿,也不能光说好话。按照小平同志的意思,胡乔木同志起草了谈话稿...”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中苏交恶”的日子渐渐成为过去。

亲历“东欧剧变”开创中俄新局面

苏联解体期间,钱其琛担任外交部部长,也见证了历史的转折时刻。1991年12月27日,他致电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正式通知他:中国政府决定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决定中国原驻苏联大使王荩卿改任驻俄罗斯大使。

1992年11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访问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与叶利钦见面。他对叶利钦表示,这次来访,就是为叶利钦访华做进一步的准备。叶利钦兴致一直挺高,谈话进行了一个小时。在回国前,钱其琛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异同,都不应该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1992年叶利钦访华并携夫人登上长城

亲赴火线当面劝解萨达姆

海湾战争爆发前,1990年的9月下旬至10月初,钱其琛赴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四十五届大会。在此期间,中国代表团借用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磋商室作为会议室,那里成为了一个多边外交磋商和对话的中心场所。中国外长钱其琛在那间小屋里川流不息地分别会见了6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领导人,海湾危机是主要话题。

当年10月15日,约旦国王提出希望中国派高级特使访问伊拉克和海湾地区,此前阿曼、巴勒斯坦也提出过类似建议。后来,中央决定由钱其琛在当年11月6日至12日以特使身份访问埃及、沙特、约旦和伊拉克。

钱其琛成为海湾危机期间惟一访问过巴格达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长。

1990年11月11日中午,钱其琛飞抵巴格达,由于实行制裁,当时的巴格达机场看不到一架飞机,于半年前他见到的景象完全不同。12日上午大约11时左右,钱其琛见到了萨达姆,他一身戎装,腰上还别了一把手枪。在两个小时的会谈中,中间曾有片刻休息。那时萨达姆才把手枪取下,放在桌旁。

萨达姆表示,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就如同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还说,中东地区的根本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处理中东地区问题,应采取同一个标准而不是双重标准。

钱其琛严肃地指出,香港问题完全不同于伊、科关系。香港一直是中国领土,只是被英国霸占了一百多年。即便如此,中国仍是采取和平方式与英国谈判,最终达成了相关协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有外交关系,互设使馆,都是联合国成员,无论如何,伊拉克军事占领科威特是不能接受的。

萨达姆还问钱其琛,美国是否真的要打仗?钱其琛表示,一个大国,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如果没有达到目的,是不会不战而退的。谈话中,萨达姆没有表示出任何愿意撤军的意思。但陪同会面的伊拉克外长告诉钱其琛,这次萨达姆的表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灵活了。

后来在表决第678号决议案的联合国安理会部长级会议上,尽管此前美方一直劝说中方投赞成票,但钱其琛在做了解释性发言之后,投下了弃权票。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动武决议”

海湾战争爆发前 中国的最后斡旋

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起海湾战争爆发前的最后时刻,中国仍然没有放弃做最后的外交努力。当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通过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希望中国方面能够为和平解决海湾冲突做最后努力。消息传来时,钱其琛正在海南出差,他当即指示外交部驻伊大使郑达庸约见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并完整转达了联合国秘书长的和平意愿。伊拉克方面同意了德奎利亚尔的访问请求,而这位联合国秘书长的外交努力最终没能换来和平。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

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从不记日记 一切只凭记忆

老外交家已经逝去,他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风云际会,人们不会忘记。

更多分析请关注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每晚10点30分首播。

同时关注微信号“直播港澳台”,手机看直播、找往期视频。

参与互动话题请@新浪微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