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不久前,RET睿意德的夥伴們再次前往日本進行考察,這次將目標選在了西日本最大的城市大阪。考察結束後,夥伴們分享了心得,其中有非常特別的視角,同時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我們整理成為系列,將在本月陸續推送,或許與你看到的傳統考察心得不太一樣,歡迎共同探討,一起聊聊~

是否在設計師和用戶之間有什麼東西在流動,而這種流動就是那力量的一部分,也是美感的一部分——在《增長黑客》中,作者這樣描述了設計中的"啊哈時刻",這是當我們通過視覺接觸到設計的信息,從而有了眼前一亮的幸福時刻。用這樣的概念,去闡釋日本的設計力量最合適不過了。

今年3月和11月,RET睿意德進行了東京和大阪兩次日本商業考察,慶幸終於可以近距離感受日本的設計,於是思考著這樣的設計力是如何在日本商業中體現的,我們走進了這個充滿設計的國家。

日本被稱為"用眼睛吃飯的民族",美學設計在日本普及之高也是為人稱歎的。隈研吾常去以"大與小"去描述他"層次感"設計理念,由此我們想到,去用日本所及的一個事物,以小見大體會日本設計力量的層次感。

思考下來,這個設計力量竟然是海報、家居店、教堂與美術館。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來自作者實拍)

* 本次內容中帶水印圖片,均為本文作者的拍攝作品

Part1.海報

從現代設計思維到設計主導社會

困惑於移動互聯時代,為何我還是拿著一沓宣傳單和優惠券到達的日本,在之後看到了隨處可見的海報與宣傳單,竟然也變得習以為常了。如果說宣傳單僅是初步設計的海報,那再去看日本海報就是殿堂級的平面設計。以小見大,需要去深入瞭解日本平面設計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平面設計的復興恰恰是由於消費商業興起的推動,而它也代表了日本現代設計思想的成型,這樣的現代設計風格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日本的商業設計。

日本的平面設計在世界主流設計中早已自成一派。若追其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設計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兩點:一個是戰後日本消費經濟的崛起,另一個是國家形象重塑。

戰後的日本借1950年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經濟的復甦和產業的活躍,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日本社會向著戰後振興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在消費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企業為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需要積極地開展各式廣告活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原以日本廣告與設計領域的領導者聚在一起,為給當時所謂的廣告美術家和商業美術家創造橫向交流平臺,而成立了名為"東京廣告作傢俱樂部"的團體。之後便以山名文夫、河野鷹思、龜倉雄策、原弘等7人為召集人,創立了"日本宣傳美術協會",而這些人當時便是日本平面設計界響噹噹的半壁江山。雖然"日宣美"僅短短存在了20年時間,但其影響力卻激發了日本現代設計空前的復興發展。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宣美時期海報

遭受戰敗打擊的日本,經過了20年的發展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為了在國際社會中重塑國家形象,於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在這次活動中,以勝見勝為藝術總監的設計團隊對標誌、海報、門票、請柬、宣傳品、賽事日程、報告書、工作證、制服、紀念幣和郵票、會場引導等項目進行了整體、系統的視覺識別設計。這一設計方法開創了現代奧運設計史上的新時代,獲得了極高的國際評價,也成為日後國際活動的典範,也是這一次,日本現代設計風格真正在世界範圍有了深遠的影響力。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東京奧運會的設計較為激進的日本現代設計思想變革,深深席捲日本各個層面,由於日本現代設計文化為深厚基礎,日本商業設計其實也傳承了整體、系統的視覺識別設計的概念。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商業的整體設計,尤其是存在較舊的商業,像東京的GSIX、表參道Hills,大阪的阪急百貨、Grand Front,京都的BAL等,並沒有將建築設計與形象設計剝離開,而是將傳達的理念全部貫徹始終。甚至有的項目改造並非建築師完成,而是平面設計師所做,這與日本設計的無界性也有很大程度的關係。東京的松屋銀座便是這樣一個作品。

松屋銀座本是300年曆史的百貨,2001年請到原研哉做整體形象設計改造後重新開業。改造囊括了從店鋪的空間到包裝紙、手提袋乃至廣告的各個領域,是一項跨度很大的綜合性項目。原研哉認為"人是一個積極的接受感覺刺激的容器",針對利用這個容器,尋找讓人感受到全新松屋銀座的方法,把百貨店的形象從"生活設計"轉向"時尚"。

為了強化時尚的經營策略,松屋銀座一舉引進了世界前二十位知名品牌中的九個。這個設計的要點在於:如果把世上種種性格各異、個性鮮明的時尚品牌自然地包含到松屋銀座中,儘量避免給人以勉強組合在一起的印象,這就必須發掘出能夠產生強大"包含力"的設計因子。基於這樣思考,整體設計的價值便在這個項目完整體現了出來。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東京松屋銀座

不僅限於此,我們看到日本的百貨在內部空間中擺脫了傳統的佈局規則,通過顏色、流線引導等使得空間不再單調,這正是日本設計的"尺度感"。整體設計的尺度加上細節的把控,商業味道自然而然就體現了出來。

比如,以下我看到的這些空間設計。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尺度感"的體現(均來自作者實拍)

Part2. 家居店

商業中窺見生活本貌

位於京都、擁有50年曆史的BAL,同樣在舊貌新妝後,整體以品質生活方式提案概念設計,置身其中的消費者確確實實體會到"這就是我的生活"。BAL精選了30間店鋪,集合服飾、室內裝飾、雜貨、咖啡廳和書店等,使得這裡更像生活的美術館。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京都BAL(均來自作者實拍)

不必感嘆於這樣一個精緻的購物環境,在日本,無需刻意就能看到這樣售賣生活方式的家居店。他們會開在傳統百貨中,也會在購物中心裡講述著生活,或者靜靜地待在街邊等著你進去看一看,甚至可以在你拜訪一個寺院時尋覓到這樣一個小店。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散落在城市各處的家居店(均來自作者實拍)

不難看出,日本設計的核心是以"生活"為基點的。戰後的日本實現了設計的復興,當時的日本產品設計高速成長,並融入到產業的發展潮流中;另一方面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日本的設計師們開始思索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照搬歐美設計的不適性,促使他們開始反思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由此,日本發起了以民眾生活為基礎,以發展日本原創產品設計為目標的民藝運動,運動所倡導的極簡化逐漸形成了日本生活文化為設計靈魂的核心。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蔦屋書店(來自作者實拍)

日本確實是一個習慣去售賣生活方式的國家,除了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家居店、咖啡店,在那些打破傳統的經營者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新組建商品、編輯賣場的生活方式提案店就有著完美的體現,這裡就是以蔦屋書店、NITORY、無印良品為代表的。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流連在店鋪中的人們(均來自作者實拍)

蔦屋書店賣的不是書,而是書中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則為消費者提供返璞歸真、"這樣剛剛好"的生活方式。蔦屋書店經營圖書、美食、音像製品、創意小百貨甚至服裝,無印良品也經營上述品類。但不同的是,兩個品牌鮮明的調性,體現在不同的視覺表達,各具特色,絕不雷同——蔦屋是優雅時尚的新中產,無印良品是返璞歸真的樸實感。

在這樣的氛圍下,日本民眾的美學素養基數極高,"美"在日本商業中不是稀缺品而是必備品。日本人對於設計有獨到見解,反對追風,強調店鋪的特別性、有強烈的可記憶點,小到店招字體的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 日本人的文化、美學、哲學觀的根基讓美食已經上升到了美學的境界,連路邊的小店都在體現著。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驚喜"的路邊小店(均來自作者實拍)

Part3. 教堂與美術館

"美"的藝術在何處生長?

美學素養的境界之高,在看到的日本的部分教堂和美術館時其實就可窺之一二,感嘆這裡的人們真是無時無刻不在美學設計文化下滋養。

與歐洲傳統教堂不一樣,在日本著名的教堂都是著名設計師打造的現代感建築,像安藤忠雄設計的教堂三部曲、丹下健三設計的聖瑪利亞教堂。從建築設計和文化傳播角度去思考,發現其實這是日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對沖的結果。日本基督教的傳入伴隨著日本民族艱難的自我反省、省視和決裂,從早期的打擊到現代普世價值觀的思考,逐漸以接受的態度去包容外來文化,但這恰恰又是建立在保護自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東京聖瑪麗教堂(來自作者實拍)

日本善於保護本土文化,於是建築師們秉持著對於宗教的思考,融合日本傳統文化思想,深刻體現在建築設計當中。這種文化態度在商業中也有著積極滲透,表現在兩點:買手店與文化潮流。基於日本對美學的思考與生活提案文化的主張,在日本的商業中我們看到很多買手店,集合著世界潮流文化品牌,但給出搭配提卻是"很日本"。

歐美潮流文化早已席捲現代時尚,我們看到那些潮流品牌在日本的商業體現出的卻有著不同的味道,這也就是潮流中心東京原宿的不同味道。以這樣文化時尚的角度去看中國李寧,就能明白為何一次走秀能夠引起潮流的旋風。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Supreme門店(來自作者實拍)

日本一方面以美學設計保護著本土文化,同時又在用美術館與藝術空間持續傳播著文化。大到國立美術館,小到公園之中的文化空間,各類藝術展覽會數不勝數。宣傳信息充斥在人們生活的每個場景,這些都是日本藝術文化繁榮的沃土。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21Design Sight 美術館(來自作者實拍)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展覽海報

Part4. 以小見大

可預見的未來

以小見大後,再去思考藝術文化的背後是什麼?設計生活化是否是設計的真正方向?再去看日本美學普及與設計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背後其實是經濟推動的結果。我們思考了日本設計在產業中的作用,可以發現這種美學態度並非沿著生活文化的方向,而是確確實實地踩著經濟發展方向的腳印。戰後,日本為重振經濟而去復興設計,經濟復興後而以設計去重塑形象;人們在消費需求增長下受到設計的驅動,而在物質滿足之後,不斷去挖掘精神層面的更高追求,而精神追求的具象化恰恰正是美學、藝術和設計。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國內店鋪(來自作者實拍)

中國正經歷著經濟爆發到穩定前進的進程,經濟方向正帶動著消費的繁榮,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打卡店"在大城市中不斷湧現,也看到以獨特性為目的的場景街區層出不窮。

中國本身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和美學設計基礎,在大肆宣揚創意產業的政策趨勢中,迷失自己、過於強調"漂亮"、局部設計導致完整感斷層等問題的出現,阻礙了設計之美在商業中的體現。因而,未來中國必定會跨入設計主導的時代,系統整體化、文化整合化、概念生活化、傳統靈魂畫化的課題也會是中國商業必將經歷的未來。

日本設計哲學完全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