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專題: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祖國》記者 鄭傑川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那麼,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日前,有關專家、學者就這一話題進行了解答——

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說,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在穩中求進中,首先“穩”是大局,“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是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穩”和“進”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平穩,才能為深化改革打下堅實基礎,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他說,我國正處在一個大不同於以往的宏觀經濟環境當中,用一句話來高度概括,就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政策思路已經初步形成。這一思路的突出特徵是:不僅聚焦於發展規模,更注重發展質量;不僅著眼於短期調控,更注重持續增長動力;不僅著力於需求側的總量收放,更注重供給側的結構優化;不僅立足於政策層面操作,更依賴於改革行動加以實施。

高培勇最後說,進入新時代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經濟學上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變化做出論證。比如,供給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僅僅是指市場體系,還包括政府供給系統,更多體現在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上。2018年宏觀經濟政策,將立足於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立足於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立足於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內,都是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矛盾的解決需要長期努力。

他說,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從企業角度來看,必須轉變觀念,適應新時代消費需求的新變化,與時俱進地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從而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從政府角度來看,也要與時俱進地提高對行業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標準,尤其是質量標準、技術標準,同時加強質量監管。通過加強標準制定和監管,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保持市場公平競爭。同時,加強品牌建設也應該被列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工作的議事日程,品牌也是產品供給質量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國產產品質量不錯,不輸國外名牌,但卻難以打響名氣,給人質量平平的感覺。

趙昌文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並不完全等同於“三去一降一補”。新時代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就有拓展。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大力培育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等,都為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

深刻領會和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個精神,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另一手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核心理念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路徑上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宋洪遠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鄉村振興戰略”: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的客觀要求。一方面從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轉化來看,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滯後,成了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融合發展的短板;另一方面,從現代化角度來看,全面現代化是要“四化同步”,不平衡就表現在農業現代化與總體現代化不平衡。

——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要對新型城鄉關係進行歷史定位。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時期來看,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一個戰略轉型,是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提升,明確了鄉村振興發展的要求和內涵,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鄉村振興的方向和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思路清晰。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清晰思路措施。關鍵在於四個方面:一是土地政策,二是產權制度,三是經營體系,四是政策體系,要按照融合發展的角度完善體制機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統籌兼顧。鄉村振興戰略方針共20個字,實質與“五位一體”是高度契合的。經濟發展上要產業興旺,生態建設上要生態宜居,文化弘揚上要鄉風文明,民主政治上要治理有效。統籌兼顧,循序漸進,發展過程要平等,發展成果要共享,實現共同富裕。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說,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內涵十分豐富,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對新的開放階段基本特徵的深刻洞悉,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面開放新格局,要求我們在開放的範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佈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

——培育新優勢方面,一是通過深層次改革,形成制度優勢;二是通過高起點發展,佔據創新優勢;三是通過寬領域開放,營造環境優勢。

——形成新格局方面,一是堅持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形成經貿地理新格局;二是繼續努力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形成以優化貿易結構、改善貿易平衡,促進貿易利益增長為目標的貿易增長新格局,推進貿易強國建設;三是積極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形成以全球配置資源為目標的國際分工新格局。

——構建新體制方面,一是擴大產業開放,構建主動開放新體制;二是擴大中西部開放,構建協調開放新體制;三是健全監管體系,構建安全開放新體制。

——拓展新空間方面,一是要推進區域合作,拓寬經貿合作廣度;二是要強化規則建設,拓展經貿合作深度;三是要參與全球治理,提升經貿合作高度。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要求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角度,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而不必過度關注經濟增長的短期波動。

他說,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深化改革和開拓創新是著力點。深化改革,要努力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在繼續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為抓手的改革舉措的同時,著力點應放在提振實體經濟上。大力培育新動能,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切實促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一環是改變過去的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就是要完善鼓勵原創的外部環境,包括建立更加完備高效的專利保護制度,以及寬容失敗、鼓勵原創、杜絕山寨的創新文化。

潘建成說,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扭轉過去唯GDP論的衡量標準,今後不妨著重從四個維度來評判經濟發展的質量:一是創新及經濟增長新動能,比如新興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等;二是效率,比如全要素生產率等;三是產品質量,比如中高端產品佔比等;四是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比如單位GDP的能源消耗、產能利用率等。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8項重點工作中第二項就談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足見其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首先,要提高國企競爭力。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國企效率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

其次,要給民企“安全感”,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有恆產者有恆心”,落實保護產權政策對改變民營企業家預期有非常大的調整作用,是本次會議精神很大的亮點。此外,實質性的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改革,投資領域特別是第三產業投資領域進一步開放,改變金融資源過度偏向性投放等做法,都將提振民營企業信心。

第三,要給各類市場主體“公平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就是要把原來在試點地區實行的負面清單制度全面推廣、深度推進。要以全面實施負面清單制度為突破口,約束政府的權力,在目前“放管服”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讓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迴歸。同時要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徹底拆除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彈簧門”“玻璃門”。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說,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影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保持合理的職業結構,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好雄安新區規劃。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要將雄安新區建設成一座能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創新型中心城市、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城市、城鄉協調發展的標杆城市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宜居城市。

他說,加快中西部發展,要注重加快中西部農村的發展。必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金和銀行貸款投向“三農”。要把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起來,統籌推進。通過加快農業現代化,減少農業用工數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通過新農村建設,釋放農村建設用地的巨大潛力,改變農村落後面貌。

鄭新立最後說,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應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精神,把對國有資產的管理由管資產為主轉變為管資本為主,除少數關係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企業實行國家授權資本經營之外,多數企業應吸收民間資本入股,實行混合所有制。

重點防控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說,近年來,宏觀審慎政策不斷完善,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總體看,我國金融形勢是好的。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尤其是處在深刻轉型期和關鍵跨越期的中國經濟,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掩蓋下的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正在持續暴露,金融改革處於攻堅階段。

他說,要防範金融風險,首先必須認識到,金融安全是改出來的,不是保出來的,改革是防範金融風險的唯一出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

徐忠指出,下一步,一是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根本,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二是不斷加強風險監測與評估,強化對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防範;三是統一資產管理業務的標準規制,強化實質性和穿透式監管;四是加快出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五是堅持積極穩妥去槓桿的總方針不動搖;六是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七是履行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八是加快完善存款保險風險監測和早期糾正機制,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市場化風險化解機制的作用。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於我們統一思想、深化認識,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線,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牢把握基本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牢牢把握著力點,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控。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下更大決心、採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汙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