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的孩子,是媽媽最快獲得安全感的手段


『孩子是父母自戀移情最好的對象』

01、人的本質都是自戀的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發了一篇帖子,一個三十歲的成年男性看到媽媽淋了一身溼到單位給他送雨傘時,他感到很生氣、很難過。但是媽媽並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指責孩子是白眼狼,不懂事。

這篇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基本分為兩種不同的聲音:

作為父母的一方說:“這個媽媽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

而作為孩子的一方說:“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啊?這樣的媽媽對孩子來說簡直是一個災難。”

在這裡面,對於孩子來說,他本以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有自我照顧能力並且自主的人。

但是媽媽送傘時淋溼的身體,把一切的努力都打破了。媽媽無法看到兒子愧疚,無能,羞恥的感受,因為媽媽被自己的行為感動了。

事實上,這時的孩子就成為滿足媽媽自戀的一個工具。

說到自戀,我們首先要知道自戀是什麼?

在百度百科上,自戀是指個體將過多的精力和興趣投放到自己身上,容易誇大自我價值感和缺乏對他人的正確認知。

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則認為,自戀是一種力比多,或者說是人類的一般本質。

實際上,每一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只是自戀有度。

不超出適度範圍的自戀,具有促進自我整合的功能;相反的,過度自戀則會誇大自我,需要外界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如果是針對別人,就會把別人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使用。

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媽媽會把孩子形容成’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或者,還有些媽媽總是嘮叨孩子不能照顧好自己,憂心地表示’孩子需要我,只有在我身邊才能吃好喝好’。

這樣媽媽可能比較自戀,誇大了自己的需要,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控制自己的孩子,是媽媽最快獲得安全感的手段

02、過度自戀的媽媽都很焦慮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戀很容易出現在母嬰關係裡面,很多媽媽會自以為自己很厲害,可以操控一個小生命,這就激發了媽媽的自戀。

在我之前寫的文章《自戀的媽媽很焦慮》中提到過,過度自戀的媽媽都很焦慮。

焦慮,是因為想追求完美,又感覺無力達到;也是因為想掌控一切,但似乎又總是事與願違。

焦慮的媽媽會要求伴侶、父母或者孩子什麼都聽她們的,不給她們“添亂”, 她們討厭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因為這會讓她們打破自己的全能自戀感或者自己是個“好媽媽”的幻覺,更會讓她們覺得很失控。

能夠讓焦慮媽媽從失控的世界中快速獲得安全感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孩子。

幼小的孩子沒有能力反抗父母,也不會離開父母。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容易控制的對象,他會按照我們的想法成長,一切盡在我們的安排和掌控中,那麼我們也就不會感到焦慮了。

孩子無力反抗媽媽的“愛”,當他們看到媽媽的哀傷和無助時,尤其當媽媽說“我對你那麼好,你還不滿足,還要氣我,你不是個好孩子”時,他們會愧疚。這樣的孩子,往往“很乖很聽話”,即使自己很憤怒,很不愉快,大人一批評,孩子就會說:“對,我錯了,我反省。”

但那是暫時的,這只是對媽媽的迴避和討好而已。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有能力照顧自己時,叛逆就來了。

於是,許多焦慮的媽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我那個非常聽話和懂事的孩子,現在什麼都和我對著幹?

孩子只想趕快停止媽媽對自己的掌控,想要獨自靜一靜,也就意味著,我要阻斷與你鏈接,我要拒絕你。這時,父母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拒絕了自己,認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沒有權利拒絕我,就像這個房間我隨時可以進來,你沒有權利關門。

這一刻,不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當他表達自己所想要的時候,往往會打破父母的自戀。

如果自戀被打破了,父母往往不願意面對的,甚至會把責任全部歸於對方,認為自己的痛苦全是對方造成。

控制自己的孩子,是媽媽最快獲得安全感的手段

03、孩子是父母自戀移情的最好對象

但是,在任何關係中,過度自戀就是把他人理想化了。一旦別人無法做到跟自己理想或想象中的一樣,我們會感到非常崩潰。

過度自戀的人容易把別人分為三種人,或者把自己的自戀移情到他人身上,具體以三種方式進行:理想化移情、反映性移情和另我移情。

我們可以用一些例子簡單地解釋一下這三種自戀移情。

第一、理想化移情,就是容易把對方當成是自己想象中或者理想型的人。

比如說,一些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特別聰明,特別懂事。實際上,孩子並不是那麼聰明,所以一旦孩子考試考差了,父母就會難以接受,垂頭喪氣地埋怨:“唉,原來我孩子的成績和能力竟然那麼不好”。這一刻,父母的自戀就被打破了。

第二、反映性移情,就是認為自己是最好的,無論做了什麼事情,別人只能誇獎和讚美自己,並且過分誇大了自己的需要。

對於一些媽媽來說,她需要從對孩子的肯定中來肯定自己。如果孩子很好,那就說明媽媽自己也很好。

就像雨天給成年兒子送傘的媽媽,她做的所有事情,只是想兒子誇獎自己,或者讚揚世上只有媽媽。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才能夠體會到一種美好的感覺。

第三、另我移情,就是指“你是我的一部分”,所以你的所有東西都必須跟我一模一樣,包括興趣愛好。

當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跟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是一樣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驕傲。或者說,父母認為自己比較優秀,那麼孩子也必須跟自己一樣優秀,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父母就會覺得特別崩潰、難過。就像一些高智商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沒有跟自己一樣擁有高智商時 ,他們會感到特別羞恥和憤怒。

實際上,這些孩子成為父母滿足自戀的一個工具,是父母自戀移情的最好對象。

很多中國父母總會用一句話概括:我是為你好。

父母在這句話的保護之下,對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也就不會關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什麼樣子,或者說孩子本身是怎樣的,以此補償自己在在現實社會中體驗到的挫敗感和失控感。

控制自己的孩子,是媽媽最快獲得安全感的手段

04、如何真正愛孩子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沒有成為你理想中的完美小孩,或者他/她根本不受你的控制,深深地打破了你的自戀,你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憤怒?生氣?失落?難過?還是接受.......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如何真正愛孩子呢?

首先,我們要看見自己。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同時覺察我們自戀的背後是什麼。

當面對孩子的一些無意攻擊時,比如說,爸爸你錯了,或者媽媽是個壞媽媽,如果我們沒辦法承受這些,就會去要求會控制孩子,希望他認錯,從而能照顧自己。

我們需要看見自己這些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一些行為背後對孩子到底愛還是控制。

然後,我們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時期,父母都有自己的功能。

而且這種功能是完整的,能夠給到孩子滿足和愉悅的體驗,給予孩子更多積極主動的回應。

當孩子有訴求的時候,作為支持者的我們,需要做一個積極的回應。

就像孩子滑滑梯摔倒了,他的哭聲實際上是表達他很害怕並且需要安慰的訴求,同時希望媽媽關注到他的情緒,把他抱在懷裡,親親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積極的回應。

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需要一種恰到好處的挫折,這也是我們愛孩子的一部分。

挫折是孩子在真實的世界裡遇到的,而不是我們要創造一個理想的或者說虛假的安全環境給孩子。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的同時要真實。那麼孩子會更有力量和勇氣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並不是事事順心的。

在遵循孩子發展規律的同時,也要跟孩子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完整的邊界。

這個完整的邊界就是從共生到分離,然後承認對方是獨立的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

其實,對父母來說,養育孩子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應該是孩子能成為他自己。

控制自己的孩子,是媽媽最快獲得安全感的手段

更多瞭解,請關注微信公眾號: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